窮極一生光熱,存於宇宙之間:恆星死亡前是否留有遺憾?

2020-11-22 騰訊網

我們的太陽的未來清晰可見:某一天,它內核的氫氣將消耗殆盡,膨脹為一顆紅巨星,氦氣也就隨之融合。之後,它將脫去外表層,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其內核持續坍縮,直到成為一顆白矮星。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哈勃望遠鏡資料庫(HLA),由朱迪·施密特創作

這種命中注定,與其它所有質量為太陽質量40%-800%的類日恆星一樣。但此圖所示非行星狀星雲,而是在形成星雲前的一個短暫的特殊階段:行星狀星雲前(或原行星狀)星雲。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在這巨大周期的最後,恆星開始脫去它們的外(氫氣)層,此過程會使恆星溫度升高,因為氫氣仍然在與恆星的氦殼融合。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哈勃望遠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中心的恆星變得更藍了,而且越來越熱,引起猛烈的風。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這些風能導致雙極(多節)噴流以及弓形激波。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哈勃望遠鏡/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當恆星的溫度升至30000開爾文以上時,周圍的噴出物就將被電離,產生輻射和反射現象。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哈勃望遠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雖然行星狀星雲前(原行星狀)時期十分短暫(約10000年),但這很常見,僅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就有著數不勝數的例子。

一顆恆星就是一個由等離子體通過自身引力匯聚到一起形成的發光球體所組成的天體。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在地球的夜晚,許多其它的恆星也是肉眼可見的,因為它們距離地球非常遠,所以只作為大量固定的亮點出現在夜空中。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些恆星被分成一組組星座與星群,每組中最亮的恆星被賦予正規名稱。天文學家們把恆星一覽表匯總到一起,通過這些信息識別出已知的恆星,並提供標準化星體設計。可觀測宇宙大約包含了1×10^24顆恆星,但大多數都是在地球上用肉眼看不到的,這涵蓋了我們星系——銀河系——之外的所有恆星。

一顆恆星的生命中至少有一部分時間是散發光芒的,因為它的內核中發生著由氫轉化為氦的核聚變反應,並有能量穿越恆星內部釋放出來,而後輻射到宇宙空間中。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都是由恆星在其一生的時間裡通過核合成創造的,也有一部分是在超新星爆發時核合成的。當恆星走到生命終點時,它可能也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分別觀測它在太空中的運動軌跡、它的光度和光譜來斷定其質量、年齡、金屬度(化學組成)以及恆星的其他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決定它的演變及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其他特徵也能改變它的生命,例如直徑和溫度;同時,恆星的環境也會影響到它的自轉和運動。以許多恆星的表面溫度為一條坐標軸、以光度為另一條坐標軸所成的圖像叫做赫茨普龍·羅素圖(赫羅圖)。也有一些赫羅圖添加了部分特殊恆星的年齡軸與演變狀態軸。

除質量之外,比氦更重的元素也在恆星的演變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天文學家們給所有比氦還重的元素貼上了「金屬」的標籤,並測定恆星中這些元素的化學濃度,也就是金屬度。恆星的金屬度會影響到它什麼時候開始燃燒它的燃料、控制磁場的形成,這些也都對星風產生影響。實際上,年長的II族恆星比年輕的I族恆星的金屬度要小,因為它們形成的分子雲的化學組成不同。隨時間的推移,當年長的恆星死亡並脫去大氣層的一部分後,這些分子雲中出現的重元素就會越來越多。

作者: Ethan Siegel Senior Contributor

FY: 北鬥星zj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窮極一生光熱,存於宇宙之間:恆星死亡前是否留有遺憾?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哈勃望遠鏡資料庫(HLA),由朱迪·施密特創作這種命中注定,與其它所有質量為太陽質量40%-800%的類日恆星一樣。但此圖所示非行星狀星雲,而是在形成星雲前的一個短暫的特殊階段:行星狀星雲前(或原行星狀)星雲。
  • 宇宙中的恆星,最後都會「死亡」,但它們離開的方式卻不一樣
    宇宙中的恆星,最後都會「死亡」,但它們離開的方式卻不一樣在一個天氣狀況良好的夜晚仰望星空的時候,就會發現天空星光點點。這些我們眼中的星光來自外太空深處正處壯年的超級恆星的光熱或者是來自於幾十萬年甚至更早前發出最後一點光亮的恆星。宇宙中還有許多的秘密等待人類去探索,通過觀察星體的變化我們也能夠得出一些端倪。太陽系正是依靠著太陽這顆恆星才會存在並且生生不息,因此恆星的作用是巨大的。而我們所觀測到無數絕美的畫面,大多都是恆星爆炸之後數千萬年間形成的。
  • 在恆星爆炸和死亡前會發生什麼:對「爆前超新星」中微子的新研究
    最近對「爆前超新星中微子」(pre-supernova neutrinos),即一種極難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的研究,使科學家們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會發生什麼。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iscovery)研究了恆星演化模型以檢驗不確定的預測。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發出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會推動超新星爆炸。在爆炸到達恆星表面之前,中微子自由地流過恆星並從恆星中流出。
  • 恆星死亡後釋放的「伽馬射線暴」有多可怕?
    一個溫度合適的恆星和一個在星系宜居帶中的行星,再加上其他的巧合,才有可能誕生出生命,在宇宙中存在很多和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科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有許多行星都有可能和地球一樣孕育出生命。,可能是宇宙中的最大生命殺手,因為大質量的恆星在走到自己的生命終點後,會引發一場劇烈的爆炸,被稱為伽馬射線暴,這種劇烈的爆炸可以在短時間內輸出一個恆星,一生內釋放的能量總和,甚至會短暫的照亮整個宇宙。
  • 黑洞是否存在?恆星死亡後去哪了,地球來源於宇宙大爆炸?
    宇宙奇點的意思是現在人們對空間、時間,以及一切的物質和能量的認知都來自於這次大爆炸,並且在大爆炸後再進行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導致了幾十億年後分布在數百上千億光年內的原子、恆星、星系、星系團的誕生,這樣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可觀測宇宙的面貌。既然一切來源於宇宙大爆炸,也在這一基礎上人們接受了恆星死亡後產生黑洞這一理論基礎。什麼是恆星?
  • 人有窮富不同,恆星也有三種死法,白矮星還能「借屍還魂」!
    宇宙萬物各不相同,但也有許多相通之處。比如我們這個宇宙一切都會死亡,包括大大小小的恆星。恆星大小不同,死法也不一樣,死後的屍骸也分等級。恆星的頂級屍骸是黑洞,二層屍骸是中子星,三層就是白矮星,四層是黑矮星。這有點像富人和窮人,雖然都免不了一死,但死法各有不同。
  • 恆星的一生是怎樣的?
    這些較小的雲團最終將各自成為一顆恆星。由於星際物質的質量通常非常巨大,通常在太陽的一萬倍以上,所以恆星總是一下子一大批地降生。如果有一團星際氣體超過通常的星際物質(每立方釐米一個氫原子)的密度,達到每立方釐米已達六萬個氫原子。開始時這團氣體是透光的,發出的光熱輻射不受周圍物質的牽制,暢行無阻地傳到外面。物質以自由落體的形式落到中心,在中心區積聚起來。
  • 面對死亡,用愛告別,才能不留遺憾
    最大的遺憾是不能跟你一起慢慢變老  | @Lemon檸檬兩年前的那個凌晨,手機靜音沒有接到你的八個未接電話,而你就那樣離開了我和四歲的兒子。我一直在自責中度過,我想知道那個時候你想對我說什麼。你是不是也是帶著遺憾離開?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最新對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中微子研究(極難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讓科學家們離了解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發生了什麼又近了一步。這項研究由莫納什大學引力波發現(OzGrav)ARC卓越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Ryosuke Hirai共同撰寫,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研究了恆星演化模型,以測試不確定的預測。
  • 4.45億年前,一顆恆星死亡,釋放的能量恰好擊中地球
    宇宙「最強」的伽馬射線暴 「伽馬射線暴」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最強爆射現象,一次伽馬射線暴釋放的能量等於太陽萬億年釋放的能量總和,恆星釋放能量的過程是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 史上最大單星爆發暗示第一代恆星死亡細節
    宇宙第一代恆星是如何死亡的?它的前身是一顆質量超過太陽百倍的超大恆星。更特別的是,SN2016iet歷經3年才徹底消失,人類有幸見證了這一特殊恆星的凋落歷程,留下豐富的數據,堪稱宇宙賜給人類的禮物。而它或許代表著包括宇宙中誕生的第一顆恆星在內的超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方式。那麼,SN2016iet是怎樣被人類發現的?除了質量大,它還有哪些特性?記錄它的死亡過程究竟有哪些意義?
  • 宇宙的一生:生而燦爛、死歸虛無
    地球終將因為不可抗力而毀滅,萬物皆有壽命。無論是人類、行星、恆星,甚至是宇宙,最終都將回歸到黑暗與寂靜中。:恆星是宇宙活力的象徵,生命想要在宇宙中存活,需要恆星提供能源。宇宙中的恆星一個接一個死亡,宇宙逐漸失去活力,直到所有恆星死亡,宇宙冷卻,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最後一顆恆星死亡後,星球上將再也看不到星星。
  • 為什麼有些超新星會被炸得「屍骨無存」?你所不知道的宇宙
    四天王有五個是常識,恆星亦如是大家可能都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三種恆星死亡後留下的「墓碑」。它們分別對應著從小質量到大質量天體的結局,那麼事實果真僅僅如此嗎?在動漫界有這麼一句話:四天王有五位不是常識麼?確實,我們人類總希望能從自然界找出一些簡單深刻的規律,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
  • 宇宙的最終命運是什麼?地球還會存在嗎?
    50億年以後,太陽步入老年期,此時,它的體積大約是如今太陽的200倍左右的大小,並將地球、水星、金星一一吞沒, 120億年以後,太陽的強大熱量將蕩然無存,逐漸演化為一顆散發著微弱光芒的白矮星,在時間的流失下,逐漸消亡,1萬億年以後,恆星們都將陸續走向死亡
  • 巨大恆星為何忽然消失?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
    這顆巨大的恆星距離人類十分遙遠,導致人們難以定位,從而使得這顆位於金曼矮星系的亮藍色變星在突然消失前,天文學家們無法確定它是塌縮成了一個黑洞,還是躲到了星際塵埃的後面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科學家們再次深入對比後發現一個真真切切的事實,即一顆有7500萬光年的恆星,無緣無故的消失在宇宙中,他們之所以這般肯定是因為這顆恆星大約是太陽的85倍,亮度也足足比太陽高出幾百萬倍,其實在發現這顆行星時,科學家們就已經對其進行了長達十年左右的研究
  • 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為宇宙起源提供證據
    關於宇宙的起源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大爆炸理論最為著名。最近科學家通過不懈努力發現了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之一,可能為宇宙的起源作出傑出貢獻,天文學家把他命名為J0815+4729是一顆具有極端缺乏鐵和碳過剩的恆星,這表明它是銀河系中發現的最古老的恆星之一。
  • 先有宇宙,還是先有恆星呢?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比宇宙還古老
    在宇宙形成初期,宇宙中只有『氫和氦』等『較輕』的元素,而現存所有『更重』的元素 ,都是經過長年的『恆星演化』和『核融合』產生,再經由,『恆星死亡』的時候發生的猛烈爆炸。擴散到,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在『宇宙誕生初期』形成的恆星,他們的『金屬含量都』是非常之低,而作為更為年輕的恆星,例如是:我們的太陽- -就有非常豐富的金屬含量,「瑪土撒拉星」的低金屬量,代表了它是非常古老!
  • 我們都是恆星物質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有一定數量的化學元素,這些元素構成了如今現存的每一塊物質這三種最輕的化學元素,最初的恆星是他們形成的。正是在些恆星中,開始了恆星核合成的過程,並產生了更重的元素。今天,周期表上出現的大部分物質都可以並且已經在恆星內部形成。宇宙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越來越重的元素,這種能力被稱為銀河化學進化。例如,像鐵這樣的重元素,需要在恆星內部由更輕更豐富的元素,如和氦熔合而成。
  • 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存在?|宇宙|行星|星系|恆星|法蘭克·德雷克
    「有時候我覺得在宇宙中存在智能生命最可靠的跡象就是它們當中沒有一個嘗試過聯絡我們。」外星生命是否存在當然還有待猜測,因為在我們真正找到它之前,答案只能是我們不知道,因為即使沒有找到它也不能排出它存在的可能性。當我們思考包含著數百萬顆行星的宇宙之巨大,很難想像我們的星球是唯一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