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許多與胃相關疾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噯氣、返酸,甚至噁心、嘔吐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複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黏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
因此,胃病的大部分發病原因都與胃黏膜有關係,與胃黏膜相關的疾病。
1、胃黏膜脫落:胃黏膜脫垂,為胃幽門前庭黏膜脫垂於十二指腸冠部而引起腹痛、腹脹為主要表現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本病發生與胃黏膜的解剖上的特點和生理上的特點有關,相當中醫學中的「胃脘痛」範圍。本病可因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或情志因素,致使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而發病。主症為胃脘痛、腹脹、納差噯氣等。治療功法常用有內養功、虛陰功等。內養功強調取左側臥位,用第一種呼吸法,以調和胃氣。每日練功3次,每次40~60分鐘。虛明功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行聚散呼吸法,引意運丹,以化滯解鬱,調和脾胃。每日練功3次,每次40分鐘。症狀較輕者可輔以保健功、行步功等。
幽門黏膜鬆弛,垂入十二指腸者稱為胃黏膜脫垂。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幽門黏膜較鬆弛,附著於黏膜下層,與肌層缺乏堅固的連接,黏膜下層水腫或黏膜受慢性刺激引起炎症性肥大時,強烈的胃蠕動波和胃內容物的壓力,使幽門區黏膜脫垂到十二指腸球部。有人指出,胃黏膜脫垂是功能性狀態,症狀可隨胃蠕動的強弱加劇或緩解。也有認為與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和幽門管的過度寬大有關。
脫垂的胃黏膜有充血、水腫、糜爛或出血,可並發潰瘍。幽門壁肥厚,幽門腔正常或狹窄,脫垂的黏膜可使幽門管部分梗阻。
缺乏典型症狀。上腹部偏右突然發作疼痛,為脹痛或灼痛,多呈間歇性,陣發性加劇,不向他處放射。黏膜的炎症、充血或合併潰瘍,導致反覆小量或大量出血。上腹部飽脹感於進食後加重,有噁心、嘔吐和幽門梗阻現象。幽門區有時觸得可活動塊物。病兒有消化不良,病程長者有消瘦和體重下降。
幽門管寬、長度有改變。鋇餐檢查見十二指腸球部中央有充盈缺損,外形光滑,可見胃黏膜皺紋,脫垂的黏膜周圍有鋇劑包裹,略呈蕈傘狀。黏膜回縮到胃內後,十二指腸球部的充盈缺損消失。十二指腸球部無激惹現象。從臨床症狀的輕重、出血量的多寡和體檢的結果不能鑑別出血來自胃黏膜脫垂,潰瘍或憩室。
保護胃黏膜成為治療胃部疾病的關鍵:
1、降低酸對黏膜的損害
2、促進黏膜生長
3、降低胃腸相的反應
4、抗菌治療與有益菌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