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外太空是科學家一直都在堅持做的事情,每一年各個國家都會花費眾多的資金在航天航空的研究當中。有些會覺得這些錢花得並不值,因為效益甚微。直到今天,我們對外太空的了解還是處於一個很少的狀態。但其實反過來,如果不花費這些資金,我們對外太空的奧秘就會永遠都不知道。所以這些資金的投入依舊有其作用,只不過其帶來的效益目前我們還沒有很是明顯地看到而已。
說起外太空資金的投入,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先前,美國不惜花費15億美元打造世界上第一臺核動力火星車「好奇號」,這是人類歷史上耗資最高的一輛火星探測器。花了這麼多錢,美國方面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尋找火星上的生命元素。這麼多年過去了,美國沒有找到確切的「外星人」,但是從好奇號投入使用的那一刻開始,它往地球上傳輸回的有用信息也不少。
除了火星,各個國家重點探測的外太空目標還包括了月球。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距離地球38.44萬千米,直徑是地球的30倍。自古,人類就對月球有著極大的嚮往,人們甚至將眾多的鞭炮捆綁在椅子,目的就是為了飛躍到那個居住著嫦娥和月兔的宮殿裡。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月球的神秘面紗才首次被人類揭開。那裡不存在任何的房屋,也看不到任何的生命跡象,有的只是一望無垠的灰土以及數不清的坑窪。即使月球沒有人類想像得那樣生機,但是人們依舊相信那裡會有生命的跡象或者說曾經存在過生命。
人們秉持著希望孜孜不倦去探索外太空,但有的科學家卻大膽發出言論,認為除了地球之外,宇宙當中並沒有其他生命了,人類是宇宙當中的最後一代文明。1961年,美國宇航局邀請了英國大氣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一同探討地外生命的問題。詹姆斯提出了一個理論「蓋亞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在生命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生命才可以一直可持續發展。那麼,外太空的生命目前我們找到了嗎?沒有。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蓋亞理論認為外太空的生命根本得不到可持續發展。
另外,我們從「蓋亞理論」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如今的地球生命和環境共同作用了嗎?或者說兩者相互促進了嗎?其實沒有。我們人類一直在開發地球,可以說我們對於地球的作用更大一些,而且我們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多為破壞性的影響。我們基本上做的都是慣性的操作,就是在環境出現了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去維護,在動物要即將滅絕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起要認真保護動物。所以說想要人類的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反思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