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鳥友」們在野外觀鳥。沈尤攝
「鳥友」糖糖媽的彩鉛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總會活躍在周末的公園、溼地和森林,但是我們可能很少留意過他們的身影;他們可以走三四個小時的路,等上兩三小時,換來幾分鐘的相遇;他們背著觀鳥設備四處跑,駐留在一片天空下,尋覓掠過的美麗精靈的痕跡。
他們,是一群熱情、執著的觀鳥人,為共同的理想和興趣聚集在一起,邊走邊談,相伴山水天地間,自有鳥兒的世界,載著自由快樂的生態觀念飛翔。
觀鳥,原本是一項起源於17世紀英國的活動,起初是科學家們探索自然的行為。「雖然我喜歡醫學,也很認真看病,但觀鳥才是我興趣的真正所在。我做了幾個專門的小牌子,掛在診所門上,寫了『醫生到河邊觀鳥去了』『醫生到花園觀鳥去了』這樣的說明。這樣,有人需要看病時就跑來叫我,『醫生快回去,爺爺肚子痛』,我就停止觀鳥,回去看病。」《世界鳥類手冊》主編之一約瑟夫·奧約曾這樣描述觀鳥的魅力和樂趣,他原本的職業是醫生,後來因為觀鳥,成了一名鳥類學家。
約瑟夫·奧約的樂趣,在我們身邊不難尋到。海南有鳥,而且很有吸引力。
海南觀鳥的「天時地利」
「這趟是一舉多得,我們既參加了觀鳥節的比賽,又能結伴來海南島觀鳥,接下來尖峰嶺肯定是要去的。」去年12月24日,從上海來的「鳥友」葉海江和果然等人結束第四屆海南東寨港觀鳥節觀鳥比賽後,繼續踏上海南的觀鳥旅程。而來自福建的「鳥友」蔡衛和,則想到三亞去看黑枕王鶲。
海南作為島嶼省份,雖然陸域面積不大,但所擁有的鳥類卻約佔目前中國有記錄鳥類的1/3,而且獨特的地理環境還孕育了海南鳥類特有種和特有亞種。
嘉道理中國保育駐海南自然保育主任盧剛是觀鳥高手,請他推薦觀鳥點,他可以一口氣列出東寨港、文昌會文、三亞紅樹林、三亞鹿回頭公園、臨高新盈、東方四更、昌化江口、海尾溼地公園、尖峰嶺、霸王嶺、鸚哥嶺等一串地名,山山水水間藏著伴人居型鳥、候鳥、水鳥、林鳥等吱吱喳喳的小精靈。
到了不同季節,一些遠道而來的「鳥客人」還會如約而至,甚至還會帶來新朋友。「原以為夏天不會有這麼多的水鳥留在海南,但這次調查記錄發現的水鳥種類和數量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海南觀鳥會會長程成說,在去年的夏季水鳥調查中,他們有著驚喜發現。
調查統計顯示,在記錄到的水鳥中種類和數量比較多的類群是鷺類、鴴鷸類和鷗類。雖然與冬季調查的結果比較,夏季水鳥的種類和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但觀鳥會的「鳥人」們整理數據後,還是發現了驚喜:不少傳統被認為是海南冬候鳥的種類也在夏季裡出現,包括黑翅長腳鷸、中杓鷸、紅腳鷸等。
觀鳥入門須知
觀鳥有趣,但也有方法和規則。初學觀鳥,最常見的是配備「三大件」:一個望遠鏡、一本鳥類圖鑑、一本筆記本,而且最好跟有經驗的觀鳥者同行。海南觀鳥會不時會組織觀鳥活動,有觀鳥達人指點,多數不收取任何費用,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獨立觀鳥、收穫滿滿的成就感才是屬於自己的。
背著觀鳥設備,穿梭在東寨港的不同觀鳥點,各種鳥鳴不絕於耳。「呱呱呱」的是綠嘴鴉鵑,「咕咕歐」聲調平仄起伏的是珠頸斑鳩,「咕嚕咕嚕」的是紅腹濱鷸。架好的單筒望遠鏡,循聲望去,急切切地想立刻將鳥影框入視線中。
「鳥呢?鳥在哪兒?」「這是什麼鳥?」初次觀鳥者嘀咕著。
其實不用這麼著急。「發現鳥時應該先看看它的體型、羽毛顏色,聽聽它的鳴叫聲,仔細觀察記錄鳥的特徵、生境情況等。」盧剛老師說,觀察後再對照圖鑑或詢問,這樣可以培養正確的觀鳥習慣,為觀鳥技能加分。
在野外辨識鳥種,圖鑑是必備利器。一般在海南常用到的圖鑑包括《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海南東寨港鳥類圖鑑》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被喻為中國鳥類「聖經」,是野外觀鳥愛好者必備之物,它的作者、國際著名動物行為學博士約翰·馬敬能也常到海南,鳥友們親切地稱他「老馬」,如果你加入了觀鳥隊伍,說不定哪天就能和他偶遇。而不久前,《海南觀鳥(鸚哥嶺專刊)》與《三亞紅樹林鳥類》兩本本地區域性鳥類圖鑑也剛「新鮮出爐」,有選擇困難症的鳥友們,這下可就心痒痒了。
「鳥兒們不會等任何人,稍縱即逝」——對於電影《觀鳥大年》中的這句經典臺詞,不少鳥友都很熟悉。 「有不少人認為觀鳥是一項休閒的戶外活動,我覺得這多少有點膚淺。雖然說興趣是觀鳥的前提與切入點,但背後是一份責任心和使命感。」程成認為,觀鳥應是將觀鳥興趣的種子埋下,灌溉培育,日後長成愛鳥護鳥的大樹,進而熱愛自然、守護自然。
為了不驚嚇野鳥,保持隱秘和安靜是觀鳥守則之一。因此,一般大家都會很「低調」——穿的多是暗色或淺色戶外服,不花哨;走路靜悄悄,連說話都會很溫柔;拍照不用閃光燈,儘量少使用手電筒照射鳥兒,這些都是要遵守的「君子協定」。
獨樂樂眾樂樂皆不耽誤
「我們希望大家都能變成下一個志願者,帶領更多的人走進觀鳥的大門。」程成說,觀鳥會這樣才能繼續進行,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性循環。鳥友間的交流很活躍,大多數人都樂意分享自己的觀鳥經歷。而且,不論在網上還是在實際觀鳥中,鳥友們大多以網名互稱,對彼此的工作單位、年齡等個人隱私自覺不多問,「只討論觀鳥的事」,是大家的默契和約定俗成。
以海南觀鳥會的微信群為例,在他們的日常聊天中,「這鳥是在哪看到的」「跟圖鑑上的不太一樣」等等是出現的高頻句,一張張新拍到的「鳥片」是刷屏分享的喜悅,獨樂樂眾樂樂皆不耽誤。
找到了鳥友和觀鳥組織,get到了觀鳥技能,還有一點很重要——耐心。
在野外觀鳥,看到鳥多值得高興,看到鳥少也是收穫;同一個觀鳥點,上午去和下午去,也會有區別。鳥況與環境生態、季節、天氣、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觀鳥不僅僅是看鳥,同時也是觀察鳥類生存環境的生態狀況。所以,鳥友們會利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純義務地一起完成一些鳥類調查活動。
今年1月中旬,「2017年海南越冬水鳥暨黑臉琵鷺同步調查」的觀測隊伍觀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在海南再添兩處「新家」,分別位於樂東鶯歌海和儋州新英灣。
「從樂東鶯歌海、東方四更、到儋州新英灣,再到新盈,海南西線沿海這幾處地點連成一線,都發現有黑臉琵鷺。」盧剛老師介紹說,這對該水鳥繁殖、越冬和遷徙等生態習性研究以及保育等工作具有國際性的意義。當時,在鶯歌海鹽場附近,他們還觀測到了五六百隻鶴鷸、澤鷸等水鳥,組成了比較大的越冬種群。
這種情況在該地近幾年水鳥調查中較為少見,而這些少見的時刻,更是觀鳥人追著鳥蹤飛翔的動力,迸發出閃閃光亮。
責任編輯:張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