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跳」出農民歡心笑 ——安徽霍邱縣大力發展稻蝦養殖產業...

2021-01-08 水產養殖網
小龍蝦「跳」出農民歡心笑 ——安徽霍邱縣大力發展稻蝦養殖產業發展側記2020-03-31 11: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六安新聞網        瀏覽量: 1773 次 我要評論 「霍邱致富經,龍蝦成明星。稻田養龍蝦,脫貧千萬家……」日前,記者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高塘鎮蘭橋灣稻蝦養殖產業基地,極目遠望,處處是一望無際的水田;傾耳細聽,處處有朗朗上口的歌謠。近年來,霍邱縣以稻蝦產業為抓手,化資源劣勢為產業優勢,貧困群眾脫得出、穩得住,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有效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霍邱也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榮譽稱號。

  選的準,因地制宜掘窮根

  霍邱縣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行蓄洪區,為減輕上遊洪水壓力,建國以來先後奉命行蓄洪25次,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貧困發生率較高。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霍邱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更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走生態發展之路,培育出了「千家萬戶、稻蝦共生、穩糧增效、生態環保」的稻蝦綜合種養新模式,有力推動了全縣脫貧攻堅。

  霍邱縣稻蝦產業主要集中在行蓄洪區的城東湖和城西湖周邊鄉鎮,這些地方地勢低洼,很多是薄田淺灘,極易受澇、受淹、受災,發展種植業收益低,但水質優良、水草豐富,適合稻蝦綜合種養。該產業勞動強度小,技術要求不高,易學易會,種養風險低。而且稻蝦綜合種養不使用農藥、化肥,稻米生態環保,銷路好、價格高,稻蝦種養僅龍蝦純收入每畝就可達到3000至5000元,增收比較優勢十分明顯。稻蝦綜合種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還解決了秸稈還田難題,即保證了糧食生產,又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改善了生態環境,深受群眾歡迎。「稻蝦綜合種養發揮了霍邱縣水資源豐富優勢,變對抗性生產為適應性生產,變水害為水利,正常年份稻漁雙收,大水年份可收龍蝦,保證了農民收入的穩定性,能夠有效防止因災返貧,是一條產業脫貧好路子。」霍邱縣稻蝦產業協會會長黃小華評價說。

  為打造稻蝦產業,霍邱縣順勢而為,出臺了稻漁綜合種養實施意見,在政策、項目、資金上予以扶持。加強基礎建設,蝦田發展到哪,溝渠路就延伸到哪。與省農科院、安農大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多次組織種養大戶、水產技乾等開展稻蝦綜合種養新技術培訓,邀請專家教授實地授課,以科技助推稻蝦產業發展。各地相繼建立起「主體+基地+貧困戶」的脫貧模式,大力發展「四帶一自」產業發展模式,帶動了更多貧困戶參與稻蝦綜合種養,幫助他們順利脫貧。「目前,我們正在與保險公司商談合作,申報設立稻蝦種養保險險種。該險種一旦實施,將大大提高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風險防範能力,讓他們吃下『定心丸』。」縣水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劉健說。

  「稻田+龍蝦」輪作技術2012年在三流鄉試點成功後,在各項扶貧政策激勵下,迅速向全縣其他鄉鎮輻射,特別是一些重點貧困村,紛紛學習三流鄉成功經驗,回村複製推廣。「我們村也發展稻蝦養殖面積4000多畝,帶動了20多戶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岔路鎮元圩村支部書記費傳國介紹。截止目前,全縣稻蝦綜合種養面積發展到51萬畝,萬畝示範區3個、千畝示範片14個,建成小龍蝦苗種繁育基地6個。稻蝦綜合種養已由當初一鄉的「一枝獨秀」,發展成為現在全縣的「遍地開花」,種養模式也由原來單一的稻蝦輪作衍生出稻漁蝦結合、藕蝦結合、林蝦結合、茭白與龍蝦結合等多種種養模式,稻田養龍蝦的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一。2019年5月,中國漁業協會授予霍邱縣「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榮譽稱號。

  穩得住,稻蝦產業成支柱

  在產業政策的扶持和科技力量的助推下,霍邱縣的稻蝦產業規模從幾年前的不足10萬畝,迅速擴大到現在的50多萬畝。在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讓群眾走出「少了,一窩蜂幹;多了,一窩蜂砍」的怪圈,避免「蝦賤傷農」的悲劇發生?霍邱縣超前謀劃,打起了稻蝦產業「組合拳」。引進現代營銷戰略,打通產業鏈,逐步形成了種養加、全地域、農工貿一體化、一二三產有機結合的大產業格局,降低了價格風險,確保依靠稻蝦產業脫貧的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發揮協會重要作用。成立了龍蝦產業協會和「蝦田米」產業協會,開發、研究、引進、推廣生產加工新技術;組織交流培訓,提供政策、市場、項目、技術信息和技術指導;搭建「霍稻蝦」、霍邱「蝦田米」等品牌展示展銷平臺,為稻蝦種養戶提供各種相關服務。同時拓展線上線下兩個市場,全縣新建大小龍蝦交易市場126個;構建全程冷鏈配送體系,加快小龍蝦「觸電上網」步伐。同時建立了經紀人隊伍,全縣有小龍蝦經紀人1200人,他們既銷售種苗、飼料、魚藥、網具等生產要素,又做技術培訓、發布市場信息,成為市場與生產穩固連接的紐帶。「每天夜裡12點前,全國龍蝦市場價格信息陸續反饋回來,哪裡價格高,我們就臨時裝車往哪裡送,所以,我們這裡的龍蝦收購價格一直很高。」龍蝦收購商沙道寶道出了玄機。

  建成了全省單體面積最大的稻蝦種養基地,培育優良品種,降低蝦苗成本,提高成活率。鼓勵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引進安徽方碩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龍蝦1.2萬噸,年產蝦仁2400噸、蝦殼粉1070噸,部分產品還遠銷歐美市場,年產值2.2億元,實現利稅3600萬元。

  為打造稻蝦產業品牌,縣裡成立了品牌創建工作領導組,聘請專業策劃公司開展品牌創建和推廣,全面啟動「霍邱稻田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工作。擁有「蝦稻米」商標38個、龍蝦商標18個,通過「三品認證」的養殖面積達6萬多畝,成功申報「霍邱龍蝦」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同時打造龍蝦特色小鎮和龍蝦美食街、參加展銷會、舉辦龍蝦節等,不斷加強品牌的培育、宣傳和推廣,豐富稻蝦種養的品牌內涵。近兩年,全國100多家媒體報導了霍邱龍蝦產業發展情況,擦亮了「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品牌,提升了霍邱對外美譽度。

  稻蝦產業「組合拳」讓許多貧困戶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孟集鎮黃衝村王長付患重病,2013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合作社,流轉土地100多畝發展稻蝦種養,年收入15萬多元。霍邱縣花園鎮高聯村魯先林,全家四口人,兩個女兒都在讀書,自己又沒有其他技能,2015年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憑藉種養40畝稻蝦,老魯順利脫貧,還自建起了兩層樓房,日子越過越紅火。三流鄉全鄉四萬多人口,超過一半人養蝦,11萬畝稻田中近8萬畝發展稻蝦綜合種養。

  今年,全縣稻蝦產業綜合產值計劃超20億元,稻漁綜合種養增加農民收入6億元以上,帶動超過20萬人就業。目前,全縣1.1萬戶貧困戶通過稻蝦綜合種養實現了穩定脫貧。稻蝦綜合種養成了產業扶貧的中流砥柱。

  可持續,鄉村振興一條路

  稻蝦產業不僅成為霍邱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也讓偏僻農村成了資源「窪地」,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三流鄉返鄉群眾探索出了稻蝦之路,鄉領導及時號召在全鄉推廣,鄉黨委書記孫廣傑一心撲在稻蝦產業發展上,從土地流轉、技術引進到市場開發,從經驗總結到對外推介,他全程參與,還寫了《三流稻蝦歌》進行宣傳。

  王截流鄉軍臺村為避免群眾受損失,幹部率先探索稻蝦生產,成功後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全村群眾,還主動幫扶貧困戶發展稻蝦生產。2019年,組織部門以該村支部書記陳家好帶領群眾種養稻蝦的事跡為題材,拍攝了電教片《龍蝦書記》,宣傳了霍邱稻蝦產業,也宣傳了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戰鬥堡壘作用。

  「霍邱龍蝦產業好,感謝共產黨領導。引領我們種蝦稻,還把路渠都修好……」霍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大舞臺演出中,群眾自編自演節目感謝黨委政府為發展稻蝦產業作出的努力。

  稻蝦產業吸引了人才和資金回歸。潘集鎮玉皇村外出創業人士範造林等帶資金回鄉發展稻蝦種養,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全村成立18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全鎮1000多戶貧困戶參與稻蝦種養。王截流鄉軍臺村屠漢文兄弟是返鄉大學生,他們告訴記者,兄弟倆從上海回來後,流轉了200多畝水田從事稻蝦種養,不耽擱賺錢,還能在家照顧生病的父母、陪伴孩子學習,也蠻好的!

  「我們的龍蝦加工廠從收購到包裝共6道工序12個環節,正常用工680人,每人日均工資200元,高的可達300元。」說話的方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家國也是一位返鄉創業青年。這些人才的回歸,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稻蝦產業富了農民的口袋,也促進了鄉風的文明與進步。如今每天都在忙經濟,農民的精力全部積聚到發展特色產業上來,村裡的正能量得到提升,貧困群眾「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積極參與稻蝦種養產業開發。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加遵紀守法,髮帶動了鄉風更加文明純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產業興旺是農民的迫切要求,同時對鄉村振興的其他方面也有重要促進作用。稻蝦綜合種養模式適合霍邱縣情,政府支持,幹部示範,群眾擁護,必將給霍邱鄉村振興帶來深遠影響!」對於發展小龍蝦產業,市政協副主席、霍邱縣委書記劉勝信心滿滿。(出處:六安新聞網&nbsp黃海波&nbsp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nbsp程傳軍)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數字」下田 產業提升 數字農業助推安徽農業現代化
    ,一點點改變著傳統農業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  使用數位化管理不僅減肥減藥,生產出的大米還有品質保證。大米所有參數指標均符合無公害標準,達到國家一級米的水平。  該數位化管理技術將於明年在蕪湖推廣至50個農場,正式從科研走向商業化運營。  養不好?用一下智能養殖!  全椒縣地處安徽東部,素有皖東「魚米之鄉」美譽。
  • 那到底稻蝦共作如何科學施肥?如何提高小龍蝦的產量與品質?
    炎熱的夏夜,小龍蝦和冰啤酒簡直就是絕配。對於吃貨的夏天來說,沒有小龍蝦是不完整的。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龍蝦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特別是青年消費者的喜愛。所以養殖小龍蝦的農民朋友也很多,特別是近年來提倡蝦稻共作模式,那到底稻蝦共作如何科學施肥?如何提高小龍蝦的產量與品質?
  • 地裡掘金——一隻小龍蝦的扶貧故事
    韓橋村位於舒城縣千人橋鎮,距離安徽省會合肥市60公裡。2017年,省政協辦公廳選派工作隊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當年即幫助農業帶頭人發展了稻蝦共養產業。在嘗到農業增收的甜頭後,該村更多的農戶參與其中,至今稻蝦產業已拓展至1000餘畝,並成立稻蝦專業合作社兩個,創立生態有機大米特色品牌 「錢大山」。
  • 養殖小龍蝦出不出大蝦的關鍵是養殖環境好不好?新田怎麼都出炮頭
    很多小龍蝦養殖戶朋友看到今年養泡蝦,沒挖環溝的稻蝦田,養出來的小龍蝦又大又漂亮,甚至還有不少9錢以上的炮頭。所以很多養殖戶決定明年將稻蝦田環溝推平,也來搞無環溝養殖小龍蝦,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其實也是很好理解的,之前沒有養過小龍蝦,新開挖的稻蝦田,養出來的小龍蝦普遍長得比較大,比較漂亮,而養殖小龍蝦一年以上的稻蝦田沒有清塘的,再怎麼管理,養出來的小龍蝦都要差很多,鐵殼蝦居多,又小又髒。
  • 因水致貧 以水脫貧——安徽潁上縣發展「三水」產業助推脫貧
    目前,發展稻蝦、稻泥鰍、稻蟹等綜合水產養殖20萬畝;發展蓮藕、茭白、菱角、芡實等水生蔬菜10萬畝,發展鴨、鵝等水禽養殖300萬隻。同時利用沿淮窪地水草繁茂的優勢,發展牛、羊10萬頭。與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安徽農業大學、省水科所、省漁業協會四家國內知名專家團隊水產養殖開展結對幫扶等。摘窮帽,做好三水文章注重培育主體。
  • 夢想實現中的樣子——「青年農場主」趙九梅和她的稻蝦種養
    割捨不去的農業情懷趙九梅的家鄉在皖北阜陽臨泉縣,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趙九梅曾思考,為什麼父母這麼苦這麼累,收入還這麼低呢?大二下學期,安徽農業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實驗班」的招募啟示吸引了趙九梅,「新型農民」這個詞第一次在趙九梅心中留下了烙印。
  • 羅念念:育蝦有「稻」的新型農民
    眼勤、腿勤、腦勤的他發現在北京等大城市,小龍蝦漸漸成為夜宵「主角」。有小龍蝦的飯店,生意必定不差。養殖周期短、見效快,養殖龍蝦的念頭很快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但是全鎮並沒有養龍蝦的先例,所以羅念念身邊並沒有任何人支持他。「既然有了目標,就必須付諸實踐。」執拗的羅念念顧不上家人的反對,一心試水龍蝦養殖。讓人沒想到的是,養殖龍蝦的頭一年,他就遭遇了創業的「滑鐵盧」。
  • 安徽舒城:紅綠相映兩相宜 稻蝦共養齊脫貧
    、芒種時節,舒城縣千人橋鎮韓橋村稻蝦共養基地裡一派忙碌景象,綠油油的禾苗下,紅通通的龍蝦不時鑽出水面,嬉戲其間。稻在田中長,蝦在稻下遊。每天天還沒亮,基地負責人秦發林就帶領蝦農們下水捕撈,將活蹦亂跳的龍蝦裝車,銷往合肥等地龍蝦市場。
  • 2021年小龍蝦、河蟹養殖要如何規劃?
    從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來看,2015-2019年期間,小龍蝦、河蟹的養殖產量在中國水產養殖總產量中的佔比從3.07%增長至5.65%,可以看出蝦蟹養殖產業在快速發展。在水產品消費升級的當下,居民對蝦蟹的需求量還將進一步增加,因此蝦蟹產業前景可觀。
  • 關於稻蝦田自繁自養小龍蝦,生長速度緩慢,大小不一致的幾點看法
    關於稻蝦田自繁自養小龍蝦,生長速度不一致的幾點看法。為什麼春季4月份你的蝦田裡面小龍蝦蝦苗很多,為什麼你的蝦田小龍蝦長得小,長得慢?稻蝦田養小龍蝦,而且主要指開挖環溝養殖小龍蝦的養殖戶,面臨的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稻蝦田裡面的小龍蝦在4月份之後捕撈的時候大小不一致,主要體現在捕撈的時候小蝦苗佔據多數,成蝦很少,而且大部分質量都不好,鐵殼蝦很多,這樣到了5月份的時候,成蝦雖然多了起來,但是蝦苗和軟殼蝦還是非常多。
  •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農民增收2020-08-05 14: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河南日報農村版        瀏覽量: 254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代珍珍&nbsp&nbsp&nbsp&nbsp7
  • 成都平原稻蝦綜合種養關鍵技術
    成都平原稻蝦綜合種養關鍵技術_陳健成都平原有豐富的稻蝦綜合種養資源,同時具有氣候資源優勢。四川省小龍蝦養殖以池塘養殖和稻蝦綜合種養兩種模式為主,稻蝦綜合種養面積佔七成左右,產量約佔六成;其中成都市養殖規模最大,約佔全省小龍蝦產量的20%。
  • 南雄市湖口鎮:戰疫情不鬆勁 興產業不停步
    堅持以富民為導向,以「將支部建在產業上,把貧困戶鏈在產業上」為思路,以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抓手,以韶關市大力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為契機,脫貧攻堅,壯大產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的「養生福地」。湖口鎮黨委以打造農業康養特色小鎮為目標,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根本,在全鎮內形成以中草藥種植為主,蘭花、櫻花苗木、陽光玫瑰葡萄、小龍蝦養殖為輔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太和村黨總支部引進了蘭花、櫻花苗木、百香果種植項目,種植蘭花300多畝9萬多盆,百香果100多畝,今年繼續流轉土地300多畝,將生產基地擴大到800畝。
  • 小龍蝦:我後悔了,漂洋過海來中國,從入侵物種到盤中餐
    但不管怎樣,小龍蝦產業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到無法忽視的產業。在北京,2002年小龍蝦賣5塊錢一斤,如今已經是50塊錢一斤,漲幅堪比北京房價。和價格並肩往上爬的是產量。根據2019年美團發布的《小龍蝦消費大數據報告》(下稱《報告》),2018年國人在美團平臺吃掉了約4.5萬噸小龍蝦,如果將這些小龍蝦首尾相連,總長度可以繞赤道將近3圈。「小龍蝦為什麼會這樣火?」
  • 小龍蝦養殖方法其實很簡單,你還不知道吧!
    又到了一年一季的養蝦季節,想必大家對小龍蝦都有了解,首先和大家說下小龍蝦有哪幾種養殖方法其實養小龍蝦和養魚一樣簡單而且成活率也高,養蝦有4種方法。第一點,工廠流水養殖方法。第二點,大棚現代化養殖。第三點,外塘傳統養殖。
  • 稻田裡養蝦、養鱉、養魚 生態共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嘗到甜頭
    夏冬林說的好門路是指稻蝦共生,一畝地能養兩季龍蝦、種一季水稻,全程綠色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稻蝦共生讓半路出家的新型職業農民夏冬林和他的村子嘗到甜頭。數百隻土雞在田間自由嬉戲、覓食;水深處,草魚、鯉魚歡快遊動,不時掀起陣陣漣漪;還有成千上萬的甲魚和泥鰍藏在其中,不時會浮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案例一龍蝦才拇指大,客戶就搶著下單「個頭大,渾身乾淨,肉有彈性。」市民劉女士是花果村的老常客,每年都會到花果村吃上一頓新鮮的小龍蝦。
  • 養殖技術培訓班「促進」水產養殖業發展
    (記者 阮瑞雪 通訊員 李引)「朱教授,我飼養的小龍蝦個頭就是長不大,這是怎麼回事呢?」日前,在杜市鎮龍鳳村傲傑龍蝦養殖園內舉行的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班上,養殖戶學員踴躍向西南大學水產學院水產養殖學系主任、副教授朱成科請教養殖技術。
  • 【多彩「三下鄉」 獻禮「七十年」】藍色:宣傳海洋保護 助力水產養殖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5日電(記者 王龍龍 左橙 實習生 楊晴 徐健聰)正值暑期,在不少地方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有大學生在沙灘上搭起帳篷宣傳海洋資源保護,放流珍貴海洋生物;有大學生傾聽河長介紹河流保護舉措,進行水資源取樣;有大學生考察水產養殖戶,助力養殖產業發展……這些青年學生利用參加2019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走近藍色海洋,宣傳河長制湖長制,助力水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