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橋村位於舒城縣千人橋鎮,距離安徽省會合肥市60公裡。2017年,省政協辦公廳選派工作隊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當年即幫助農業帶頭人發展了稻蝦共養產業。在嘗到農業增收的甜頭後,該村更多的農戶參與其中,至今稻蝦產業已拓展至1000餘畝,並成立稻蝦專業合作社兩個,創立生態有機大米特色品牌 「錢大山」。粗略測算,稻蝦產業已實現畝均增收1000元,全村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達60%以上;通過務工、分紅、土地流轉等方式直接帶動貧困戶37戶,於2020年初帶動集體經濟增收近5萬元。
韓橋村的產業扶貧故事,還要從一隻小龍蝦講起……
老書記為產業扶貧項目發愁
2017年5月,韓橋村村部會議室。
「唉,這可怎麼辦啊。」
「書記你別急,我們一起想想辦法。」
村兩委會議上,講到一直沒有著落的產業扶貧,老書記又發了愁。剛到村裡的工作隊,尚未摸清情況,就遇到了這個難題。隊長也只能寬慰著老書記:「產業發展要從長計議,選擇什麼產業很重要,急不得。」
坐在會場中,我心裡憋著一句話,可是沒有勇氣開口。讀研的專業與水產有關,通過初步了解村情,我覺得可以深入調研發展水產養殖的可能性。但是又沒有十足把握,所以不敢在會上冒然提議。
在隊長和我的目光碰撞的瞬間,他問:「胡睿,你們年輕人也談談想法。」
「我,我,我還沒想好……」。選擇一個村的發展方向不是兒戲,我只是一個小小的扶貧專幹,在這種發言表態的場合,不免有些露怯。
「那你多在村裡跑跑,看看有什麼可以引進、發展的,隨時跟我們說,適宜的產業我們都會支持的。」
「好,那我就多跑跑。」
農民口中的「好東西」
韓橋村楊圩組秦發林家。
「秦師傅,你覺得能幹點啥?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秦發林是村裡推薦的大農戶,一直有著發展特色產業的願望。
「我們莊稼人,沒文化沒技術,有想法又能咋樣」,秦發林看看我,「胡主任,你們省裡來的幹部過兩年就走了,在村裡開開會就行啦!」
農戶信不過我。預料之中也是頗感無奈,「只有先了解情況,再一步一步建立信任了。」
於是我趕緊告訴他,可不能這樣想,單位派我們來村裡扶貧不是走過場、演演戲的,是真心想幫助韓橋村發展。
秦發林打量了我一番,見我鞋底粘著泥巴黏著稻草,又是真心請教,於是指著不遠處的一片魚塘說:「我聽說小龍蝦是個好東西,很多人喜歡吃,市場需求量大,價錢也不錯。我以前試著養過,不好養,整塘的發病、病死。」他回過頭看著我,「要是能幫我搞成這個,我感謝你們。」
就這樣,小龍蝦這個農民口中的「好東西」進入了我的視野。
取經之行
2017年6月,武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胡睿,你好好的學問不做,跑去考公務員,現在怎麼又跑到農村種地了呢?」導師有些責怪我的意思。
「王老師,哈哈,您說這個小龍蝦好養嗎,我的幫扶村能養嗎?」我打個哈哈,厚著臉皮往導師身邊湊了湊。
「小龍蝦生命力強,皮厚,抗打擊能力強,」我知道導師又拿我開涮了,果然他接著說:「跟你一樣,適應力也很強。」
我點點頭,洗耳恭聽,「聽你的介紹,結合我了解的情況,我覺得你們那裡很多東西都不具備種養殖的條件。但是……」導師停頓了一下,竟然是賣了一個關子,「我認為小龍蝦是可以養的,而且是很好的生態農業項目,尤其是現在全國都在推廣一種稻蝦養殖的新技術。」
「真的嗎?」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王老師您能給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嗎?」
「據我所知,安徽省也有相關單位在進行技術推廣工作。」王老師推了推眼鏡,「你的師妹就在安徽省農科院參與這個項目,我把你推薦給她,你回去後和她聯繫。」
「王老師,我自己去人家願意幫忙嗎?」我不好意思的說。「放心吧,我都幫你聯繫好了,你去就行。」
後來,我順利的和省農科院水產所取得了聯繫,邀請專家來村進行前期的調研考察。結果驗證了導師的看法,我們村裡很適宜養殖小龍蝦。
在省政協機關的支持下,在省農科院的幫助下,我們擬寫了韓橋村稻蝦產業發展計劃。駐村扶貧兩個多月後,韓橋村的扶貧產業終於有了著落。
解答貧困戶的疑惑
2017年7月,韓橋村田間。
稻蝦田是個新鮮玩意,挖掘機師傅沒有施工經驗,從施工方案到施工質量都要靠我們指導和監督。開工的那一周,我每天都開車接送水產所的專家來現場指導,工程步入正軌的時候,我就儼然成了「工地監理」了。
「學生,這是要幹啥,好好的田怎麼就挖了?」我抬頭一看,是村民鄭本成。他是村裡的貧困戶,年紀大了,也沒有就業的地方,很長時間以來老兩口只能靠著一畝多的薄田維持生計。如今脫貧政策好,他的生活有了改善,心情好的時候就在田邊走走跟人聊聊天。
「鄭大爺,這是挖溝養小龍蝦的,以前沒見過吧。」
「啥,小龍蝦,在田裡養?」鄭本成不太相信,「學生啊,聽我一句,那龍蝦鉗子那麼厲害,會把稻子毀了的。」
「不會的,鄭大爺,這是我們引進的新技術,」我指著正在施工的挖掘機,「稻田改造一下,就能養蝦了。」
「唉,你們把田毀嘍,」 他還是有些不忿,疑惑的問,「小龍蝦,那東西能賺錢嗎?」
「老鄭,小龍蝦現在賣的火,合肥那邊還有龍蝦一條街嘞。」秦發林走過來說,「我的稻田蝦如果養成了,還要請你們多來幫忙啊,我給工錢的。」
「那敢情好!」老鄭這下有些高興了,「要是真養成了我就來。現在年紀大了,出去打工是不行嘍,在家門口忙活一下還是可以的。年輕的時候啊,……」
後來秦發林成立了合作社,不僅鄭本成,全村有27戶貧困戶都加入了他的合作社,獲得了收益。每到農忙時節,他家的稻蝦田裡,經常有三四十位村民在忙碌。
小龍蝦得病了
2018年1月,韓橋村村部。
「胡主任,你快來看看,蝦死了!」秦發林的三輪車都沒有停好,直接衝進我的辦公室。
「老秦,啥情況,你慢慢說。」
「哎呀,這不冬天冷了嘛,我尋思著幾天不管蝦塘應該也沒事,就偷個懶。」他著急的剛坐下就一下子站了起來,「今天早上去一看,死了一片,好幾十斤哪。我都急死了!你快幫我問問是咋回事。」
秦發林剛開始經營小龍蝦產業,一見到整塘發病,很緊張也很害怕。我一邊安慰他,一邊記下他所描述的情況,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然後打電話詢問專家。
「這是白斑病,很常見,是養殖管理跟不上導致的。」專家通過電話進行指導,「水產養殖馬虎不得,要加強管理……」得到了專家的幫助,我把發病原因和治療辦法都轉達給了秦發林。原本以為他會趕緊去購置藥品,但是他卻盯著我,沒有移動腳步,眼神裡充滿疲憊,嘴裡欲言又止。
「管理不善……」我沉思了一下,確實,小龍蝦產業步入正軌後,我也有段時間沒去田裡了。
我把筆記本合上,說:「走,我們去田裡看看。」秦發林的眼神突然有了光彩,憨憨一笑:「好,我騎三輪來了,我帶你下田。」
遵照專家的指導,病害很快控制住了,但是這次病害卻給我提了個醒。管理偷懶,小龍蝦會生病;扶貧工作懈怠,思想也會「生病」;只有多下地,多和農民在一起,才能讓群眾的眼中有光彩,心裡有希望。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下田更勤了。在田間「巡塘」,鞋底的泥厚了就光著腳走,走的「兩腳泥」也練就了「鐵腳板」;清晨時分坐著農戶的小船幫助收蝦籠,看著朝陽升起,蕩漾著波光粼粼;寒冬臘月和農戶一起敲冰面,一起喊號子,一起掄錘子,大家手冰涼、身體熱而心裡暖……離田近了,離農民近了,農民就更願意和我聊天,有點困難、問題、想法,都喜歡拉上我「去田裡看看。」
家人埋怨我長期在外
2018年10月,合肥。
「你去吧,你去和小龍蝦過吧。」妻子看我又要出門,氣的差點哭出來,「一個星期都看不到人,周末好不容易回來,不陪陪孩子,你心裡還有沒有這個家!」
我不知道說什麼好,扶貧工作本就很忙,周末理應照顧家裡,可是我答應了合作社陪他們去和企業洽談稻米加工和綠色食品認證材料的事情。
「這次不是蝦,是蝦稻米,」我故意笑著跟她解釋,「我們的米是從龍蝦田裡長出來的,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下次帶給你嘗嘗。」
「唉,就憑你一個,能行嗎?」
「當然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我們有合作社,有扶貧工作隊,有村兩委,有省政協機關,還有全村的百姓在一起奮鬥。」
「我知道爸爸是在扶貧。」三歲的孩子應該不懂什麼是「扶貧」,但是她卻清楚的說出了這個詞。
孩子口中的「扶貧」二字,讓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緊緊的抱了抱她,又輕輕的把她放下,匆匆的走出門……
後來,合作社生產的蝦稻米十分暢銷,有口皆碑,綠色食品認證也進入了最後的審核階段。在稻蝦產業的帶動下,韓橋村新成立各類農業合作社5個,拓展稻蝦田至1000餘畝,形成了以稻蝦為主導產業,多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現在,每次走在田埂上,看著接連成片的稻蝦田,我不禁感慨萬千。小龍蝦是堅韌的,他並不挑剔環境,從土裡出生,在田地裡長大,默默無聞的疏鬆土壤,消滅害蟲,和農民一同生活,一同耕作,也一同奮鬥。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多想做一隻扶貧事業中的小龍蝦,把自己種在土裡,在廣袤的田地裡吸收營養,在廣闊的農村茁壯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初心使命,日復一日地用雙手鋪就小康道路,為決勝小康實現農民群眾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安徽省政協辦公廳駐韓橋村扶貧工作隊 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