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5日電(記者 王龍龍 左橙 實習生 楊晴 徐健聰)正值暑期,在不少地方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有大學生在沙灘上搭起帳篷宣傳海洋資源保護,放流珍貴海洋生物;有大學生傾聽河長介紹河流保護舉措,進行水資源取樣;有大學生考察水產養殖戶,助力養殖產業發展……這些青年學生利用參加2019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走近藍色海洋,宣傳河長制湖長制,助力水產發展,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黎明職業大學「築夢月亮灣,海洋保護我先行」社會實踐隊科普教學組的老師和同學教遊客小朋友做水質小實驗。實踐團隊供圖
海洋保護,攜手共前行
7月8日至12日,黎明職業大學「築夢月亮灣,海洋保護我先行」社會實踐隊前往泉州市月亮灣,實施海洋保護系列行動。
據實踐隊長王泳建介紹,本次活動主要通過向沙灘遊客宣講海洋保護的重要性、開展淨灘活動,組織講解廢舊物品的回收再利用過程,帶動遊客一起做海洋保護活動等形式,普及海洋保護知識。除此之外,隊員們還針對遊客小朋友開展了「科普知識小課堂」,使用白醋、小蘇打、紫甘藍等生活中的常見品,為孩子們展示酸鹼指示劑的顯色原理,手把手指導孩子們做有趣小實驗,帶動各年齡層投身到海洋保護行列。
實踐結束後,團隊把收集的部分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帶回學校 ,「比如,貝殼就可當作實驗中的碳酸鈣,螃蟹殼可用於提取殼聚糖,我們會將其變廢為寶。」王泳建介紹說。
距離泉州1000多公裡外的江蘇鹽城,類似的一幕也在發生著。7月29日,在江蘇鹽城大豐港港口的堤壩上,由鹽城工學院教授黃金田培育出的幾袋瘤背石磺苗种放流到大海。據悉,鹽城工學院「護美長江水,共築綠意夢」暑期社會實踐團通過這種方式保護海洋資源。
團隊隊長張燕介紹說:「瘤背石磺具有一定的滋補作用和藥用價值,是亟待保護的珍貴物種。」然而,瘤背石磺是一種適應能力十分脆弱的物種,長期以來不被人們所重視。近30年來,由於大規模的圍海造田和過度開發,破壞了瘤背石磺棲息的生態環境,使這一珍貴物種受到極大的破壞。
基於這些原因,黃金田開始主持瘤背石磺親貝培育、卵的附集、幼體孵化、幼蟲培育等方面。
作為實踐團隊的指導教師,黃金田表示,希望隊員們能夠切身了解溼地和海洋是陸生和水生動物的棲息生存地,對於保護多樣物種、維持生物鏈平衡具有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人人都能同心協力保護生態,都能成為溼地和海洋的保護者,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將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武漢大學「溯源長江,鑑往知來」調研實踐隊成員在河中採集水樣。團隊供圖
調研水質,走訪「民間河長」
7月8日,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美麗舟山-民間河長在行動」實踐調研團來到浙江市舟山市定海區城西河,開展「採訪民間老河長——趙德鴻」活動。
今年81歲的趙德鴻是一名退休教師,現任定海昌國城西河河長,城西河水質的清澈離不開他認真負責的工作。為了找到汙水和垃圾的由來,他曾凌晨三點就去巡河,一旦發現情況,公事公辦,知情就報。
「希望廣大群眾都能加入到『民間河長』的隊伍中來,要從人文、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等多角度考慮,才能真正實現人水和諧的統一理念,使河流真正造福於人類。」趙德鴻告訴記者。
趙德鴻冒雨巡河、公事公辦的舉動,讓團隊隊員馮依妮感觸頗多,「只有不忘初心,才會把事情一步步做好,也正是因為有無數默默付出的『民間河長』,才有了現在的美麗舟山。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需要學習這種精神並實踐下去。」
在浙江的臨省——江蘇,溯源長江,鑑往知來——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赴上海市、無錫市、蘇州市河長制發展調研實踐隊於7月6日來到蘇州市外城河,開展「河長制發展情況調研」活動。
經過採訪調研,隊員們發現蘇州市十分注重河長制宣傳。河長制公示牌樹立在河水的沿岸顯著位置,大部分公交車站張貼有關推行河長制的宣傳海報,公交車上的車載電視也會不時地播放河長制和水環境治理的宣傳視頻。
團隊成員收集了外城河中的水質樣本,利用專業課知識,通過觀、聞的方法和採集觀察岸邊浮在水面上的植物種類,以及諮詢蘇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員等方式了解到,政府主要通過控制水域納汙能力、採用一體化控制等治理方式改善水質問題。蘇州市水利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說:「河水水質已從早年的劣Ⅴ類轉變成了現今的Ⅳ類水,極大程度改善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城市環境。」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周婉表示:「這讓我們意識到作為一個新時代水利人肩負的責任,一定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在未來才能有能力去解決水汙染問題。」
巢湖學院「一村一品」實施情況調研團隊員在戶主的協助下捕抓稻蝦。團隊供圖
水產養殖,助力脫貧致富
在安徽巢湖,巢湖學院「一村一品」實施情況調研團前往巢湖市中垾鎮廟集村,開展「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及當地的脫貧攻堅」實踐調研活動,實地走訪調研水產養殖基地。
村民徐東的養殖方法是將龍蝦養殖與水稻種植相結合,二者豐收時間錯開,農閒捕蝦,農忙收稻,形成生態鏈,稻蝦米配合小龍蝦雙重收益,最終畝產值在5000元以上,再加上政府給的稻蝦田規模生產補貼,收入顯著提高。
談到稻蝦田,徐東說:「我們的稻蝦米,不打農藥、不撒肥料,就單單依靠蝦子產肥,產量可能只有平常水稻的一半,但是這個質量絕對放心。」
團隊隊員薛青青表示,這次調研讓她感受到了農戶的勤勞與智慧。「稻蝦共作」模式折射出的是農戶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摸索、實踐從而脫貧致富的秘訣,「稻蝦米的生產模式,不僅為農民開拓了新的道路,也是品質的保證,實現了一份田地、兩種收益的美好願景。」
7月14日,河南師範大學水產學院「美麗鄉村」漁業水域生態環保志願服務隊走進新鄉市原陽縣陡門鄉桃園村,開展鄉村水產養殖調研。
「近幾年,桃園村開始大力發展漁業,每家基本都有50畝左右的魚塘,多採用混養模式,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實踐隊員曾夢靜介紹說,養殖戶劉樹亮採用的模式是魚類分層混養,以提高水層的空間利用率。同時,有以浮遊生物為食的花鰱和白鰱,可以減少「水華」現象,提高產量。此外,桃園村也採用魚鴨共生的形式,互利共生,實現利益最大化。
「養魚先養水,此次實踐我們利用PH試紙、浮遊生物網、黑白盤等對養殖水體進行檢測,對養殖水環境提出合理化建議,為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提升綠色養殖理念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曾夢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