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沿海水產養殖業帶來的水體汙染問題日趨嚴重,對沿海生態環境存在較大危害。對養殖場的水體淨化和局部生態環境修復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綠淨靈」暑期三下鄉團隊深入探究一種神奇的植物——海馬齒對福建近岸養殖水體的淨化可行性,幫助養殖戶探尋生態養殖之路,助力鄉村振興及美麗鄉村建設。
7月初,剛成立的「綠淨靈」三下鄉團隊通過各種途徑認真查閱資料。了解了我國養殖水體汙染現狀,水產養殖汙染的生物修復技術以及海馬齒的生長特點、淨化能力等。明確了下一步實地調研的內容和方向。
帶著盛夏的熱情,「綠淨靈」三下鄉團隊在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蔡真珍老師和董燕青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對海馬齒的水體淨化應用的三下鄉實地調研活動。
7月6日,實踐團隊抵達第一站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研究所的鄭老師帶領團隊參觀了海馬齒養殖基地、海馬齒相關的專業實驗室,並詳盡介紹了海馬齒對海洋與漁業生態環境汙染的修復能力等科研成果。海馬齒是一種耐鹽植物,能夠吸收水體中氮、磷和吸附懸浮顆粒物以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在海馬齒養殖基地,團隊成員們看到了在不同溫度環境下頑強生存的海馬齒,葉片翠綠,不禁感慨其生命力的頑強,也對海馬齒應用於養殖場水體淨化擁有了更大的信心。
7月7日,實地調研到達第二站水產養殖基地。來到漳州市漳浦興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陳先生熱情地接待了三下鄉團隊,帶領大家參觀公司養殖場,介紹養殖場情況。三下鄉團隊現場進行採樣,利用帶來的水質檢測多參數分析儀對育苗區、幼魚養殖區、成魚養殖區三種水體進行檢測,發現不同養殖區水體各具特點。育苗區因魚苗個體小,水池中的水非常潔淨,採用海馬齒淨化意義不大;成魚養殖區每日換水可達200%,即使用了海馬齒淨化,也很難評估淨化效果;而幼魚養殖區每日換水量適中,水體水質較差,可作為開展海馬齒淨化的研究區域。
從養殖場離開後,三下鄉團隊又馬不停蹄地回到省水產研究所,對待測水體進行過濾和進一步的氮磷營養鹽測試。
通過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學習到了許多,見識到了許多,可以說是收穫滿滿。後面將對海馬齒水體淨化修復效果做進一步的可行性研究,充分利用海馬齒吸收營養鹽、淨化養殖廢水的功能,讓海馬齒成為養殖廢水的天然過濾網,使海水養殖業走上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物技術系:「綠淨靈」實踐隊
攝影:王鈺鎣,張釗揚
編文: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