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
宋嬌等
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具有節水、節地、生態環保、生產可控性強等優點,是一種基於生態學原理的生態循環水養殖技術,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的汙染。目前,全國已有10餘個省(市)示範應用流水養殖槽2000多條,推廣面積3萬餘畝,有力助推漁業轉型升級,是現代漁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但在推廣應用中暴露出一些問題。本文就山區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並提出相關的建議與思考。[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一、背景
遵義市位於貴州省北部,以大婁山山脈為分水嶺,把全市河流分為烏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全市10km以上的河流共463條,有水流的河總長9148.5km,地下徑流量為42.25億m 3 ,大水面25萬餘畝,山塘水庫9.33萬畝,池塘養魚1萬餘畝。主要養殖方式有網箱養殖、稻田養殖、流水養殖、池塘養殖、山塘水庫養殖等。2017年以來,為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於「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保護和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我市全面拆除網箱養殖1690.5畝,徹底消除了網箱養殖對水體造成的汙染。網箱養殖拆除後,全市水產品總量減少4萬餘噸,水產品人均佔有量僅為6.5kg,這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標準49.91kg。為保障水產品市場供給,創新養殖方式,提升養殖效能,加快推進漁業轉型升級早已迫在眉睫。
在環保相關政策法規的新要求下,傳統水產養殖暴露了養殖尾水直排直放、過度追求高密度、種業發展質量不高、飼料轉型升級慢、疫病防控壓力大等問題。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是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礎上,通過對傳統池塘進行工程化改造,將池塘分為小水體推水養殖區和大水體生態淨化區兩大區域,其整個養殖系統由池塘、流水槽、增氧推水系統、糞汙處理系統等部分組成,通過在水槽安裝推水設備,使原來靜態池塘形成動態流水,在小水體推水養殖區末端,加裝底部吸塵式廢棄物收集裝置,將糞便、殘餌吸出至池塘外汙物沉澱池中,處理後再利用,從而讓養殖汙水得到有效治理。該模式對保障水產品市場供給,助推山區漁業轉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是現代漁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二、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基本概況
網箱養殖拆除後,水產品供應在一定時期受到一定影響,面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挑戰。從表1可以看出,全市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起始於2017年,現已有3個縣區引入該模式,養殖外塘面積168畝,養殖槽條數29條,年產魚24.9萬kg,養殖品種有鱸魚、斑點叉尾鮰、草魚、鯉魚、鯽等,外塘投放花白鰱,淨化水體水質。現已創建示範企業5家,發展勢頭大好。
三、示範推廣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養殖技術不夠成熟。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生態原理一方面是通過在小水體推水養殖區末端採取物理技術機械集中收集養殖糞汙,另一方面是通過大水體生態淨化區生物淨化水質,整個養殖過程中,除了需要適時增添被蒸發和滲漏的少量水以外,無需換水。通過在小水體推水養殖區末端加裝底部吸塵式廢棄收集裝置,將糞便、殘餌吸出至養殖池塘外,經汙物沉澱池處理後再回塘利用,其養殖糞汙高效收集是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集約高效養殖的關鍵一環。但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水質監測系統幾乎空白,養殖糞汙回收率測算標準方法不夠優化,糞汙回收率百分比基本無從查證,大水體生態淨化區水生植物適宜種植品種仍在探索,養殖技術還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熟練提升。
表1 遵義市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現狀一覽表
(二)生態環保理念認識力度不夠。根據工程模式技術要求,小水體推水養殖區應佔池塘面積3%~5%,大水體生態淨化區應佔池塘面積95%~97%,但個別示範企業為追求短期效益,本末倒置,不顧池塘生態承載力,盲目擴大流水養殖槽面積,小水體推水養殖區佔比嚴重超標,超負荷開展高密度養殖,致使養殖水體水質不能通過自我淨化達到預期效果,導致池塘富營養化、疾病發生等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該模式的核心技術理念理解不透徹,對水質處理淨化原理不明,生態環保理念認識力度不夠。
(三)山區地形地貌制約產業發展。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多建立在已有池塘基礎之上,根據水源條件一般5~10畝池塘建設一條養殖槽,連片水面最好在30畝以上,而貴州屬於喀斯特地形地貌,有著「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之稱,稻田多為梯田,多數地帶崎嶇不平,連片池塘屈指可數,30畝以上更是微乎其微,這嚴重阻礙了山區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的發展。
(四)投資大、風險高。與傳統池塘養殖、流水養殖等模式相比,該模式養殖槽、推水系統、糞汙集中收集等基礎設施修建投資相對較大。推水養殖區密度大,這對養殖技術精細化程度及病害防控要求更高,且內外塘所有水體為一個整體,一旦發病,將面臨全軍覆沒的風險。同時,推水養殖區高密度多依賴藉助外力推水增氧,如遇意外,一旦停電,後果將無可估量。
(五)監控監測設施設備
不足。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為新的養殖技術,理論上運用了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等多種科學技術手段,從糞汙集中收集,水生生物淨化等方面確保水體水質,實現零排放零汙染可持續發展。但現有條件下,全市各地均未獨立建設水產實驗室,水質檢測實驗設備幾乎空白,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
四、解決措施及建議
(一)加強培訓教育力度。網箱養殖退出歷史舞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抓住這空前歷史時機,加快助推漁業轉型升級。要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轉換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方式,全面提升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公共服務能力,特別要夯實基層專業人才基礎,加強業務培訓,重點針對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生態循環理念、養殖技術要點,全方位提升業務指導水平,剖析該模式難點攻關,技術保障到位。
(二)加強關鍵技術宣傳推廣力度。著力抓好宣傳工作,傳達科學技術推廣理念,著重針對不顧池塘生態承載力、盲目擴大流水養殖槽面積、養殖區佔比嚴重超標、超負荷開展高密度養殖造成後果進行宣講,分析緣由,對於佔比超標的要引導其適當降低養殖密度。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技術理念,建立建設備用電源,盡最大可能從源頭降低風險。
(三)優化提升養殖技術。該模式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水質淨化調控、糞汙收集、飼料精準投餵、病害防治仍然不夠優化,參數指標模糊不清,應急處置能力較低等,建議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加強與校企溝通交流,深入探究養殖糞汙收集關鍵技術,提升池塘生物淨水效能,建立健全養殖水產品溯源體系,不斷優化提升養殖技術。
(四)拓寬養殖推廣視野。說到底該模式就是通過大面積連片水域內部循環淨化水質,使得養殖糞汙通過物質循環就地消化,從而實現零排放。而我市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卻獨具許多小型封閉山塘水庫,如若跳出連片池塘,轉向無人畜飲水的中小型封閉山塘水庫開展試驗探究,在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可養區域,水域承載能力以內發展浮桶式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不僅建造材料更環保,還有效助推山區漁業轉型升級,前景廣闊。
(五)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漁業是鄉村振興中的一項重要產業,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元素,是農旅結合的重要載體,是農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三農」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當前正處於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建議統籌現有資金渠道,安排漁業轉型發展專項資金,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強化金融服務,全力助推山區漁業轉型升級。
圖1 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槽修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