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_尚衛敏
在不斷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的新背景下,人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而國內目前仍然主要以高密度的池塘養殖模式為主,在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同時,勢必不同程度對環境治理造成一定的壓力,養殖尾水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現狀
當前,池塘養殖仍以集約化高密度養殖為主,在追求高產量的同時,過量投放的漁藥、飼料、化學品以及大量的排洩物等容易造成水體汙染和富營養化,直接導致水生動物的爆發性疾病,甚至大面積死亡,養殖產品質量和產量下降。實現水產養殖的綠色發展,要從觀念到行動上做出改變,水質的提高為魚類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才能生產出優質的水產品,為人民的餐桌安全提供有力基礎保障。因此,尋求研究一種高效環保的池塘養殖用水處理技術,實現水體良性循環,對我國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2.1 物理方法
對於淡水池塘養殖模式,目前尾水處理的物理方法主要有機械過濾和膜分離。
機械過濾是水產養殖系統中分離固態和液態的常用技術手段,具體淨化過程是利用設備的篩網對養殖尾水進行簡單的過濾處理。由於篩網的孔徑限制,雜質會停留在篩網內,進而達到淨化的效果。由於水體中還存在大量的微小顆粒物,因此,需要對篩網的孔徑做出調整,使用微濾機對養殖尾水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這樣過濾處理雜質的效果可以達到 80% 左右,具有明顯的可操作性。
膜分離技術主要採用不同孔徑的膜濾除顆粒物,是依膜孔徑截留不同粒徑顆粒物的過程。水產養殖中採用膜過濾技術主要處理直徑小於20μm-25μm的微顆粒。
生物膜對養殖尾水治理有明顯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的生物膜比生物濾池的流程安排更能影響處理效果,裝有十字交叉和多孔生物膜的生物濾池對水產養殖廢水的處理效果良好。
物理方法主要是採用機械設備對水體內的懸浮物進行過濾,然而對有機氮、磷去除效果不佳,並且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環節比較繁瑣,對於大型的養殖水體並不合適。
2.2 化學方法
化學方法是通過臭氧處理、化學製劑等中和、凝絮微小的懸浮膠粒等汙染物,達到去除重金屬、軟化水質、調節酸鹼度、消毒等作用,但是在去除有害物質的同時,水體的有益菌等也會被殺死,且容易造成二次汙染。所以,在使用化學製劑淨化水質的同時,要堅持適量性和科學性,嚴格控制化學製劑使用量。
2.3 生物方法
相對物理和化學方法而言,生物方法更加環保、安全,可實現水體的可持續循環綠色發展,是近年來養殖尾水處理的熱點,指的是通過水生動植物及微生物等代謝吸收水體中的有機物與氮、磷營養鹽,從而實現淨化水質的過程。
2.3.1 水生植物淨化
水生植物可以用來處理養殖尾水,具有投資小、操作簡單、無二次汙染等優點;主要是利用其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吸附、富集養殖尾水中的有機物、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錯綜複雜的根係為微生物吸附生長提供更大的表面積,植物對氧具有輸送、釋放和擴散作用,通過發達的通氣組織和根系傳輸氧氣,為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代謝活動提供條件。不同的水生植物對水體的淨化效果不同,水生植物的種類需要結合養殖場所的環境具體分析,並且要做好循環水系統的構建,保證植物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國內外目前應用於池塘水質淨化比較廣泛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蘆、輪葉黑藻、香蒲、水培番茄、蘆葦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有效吸收利用水體中的營養鹽、氨氮、重金屬。在研究了一個月之內鳳眼蓮、輪葉黑藻、香根草和水雍菜四種水生植物處理汙水時,水體氮、磷、化學需氧量、pH值和溶解氧的變化後,發現四種植物均能強化去除養殖廢水的汙染物。
2.3.2 水生動物淨化
研究表明,一些濾食性的水生動物是通過過濾水體有機物顆粒和浮遊動植物,以降低水體有機質,常見的有鰱鱅魚、濾食性雙殼貝類,如牡蠣、貽貝和扇貝等,都具備很強的生物濾除能力,且能吸收和利用懸浮物中的有機質,對水質淨化有明顯的效果。濾食性的水生動物一般作為套養品種,既可改善水質,又能降低餌料係數,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加一定的經濟效益,是一項兩全其美的措施。
2.3.3 微生物淨化
微生物可通過降解水體有機質、氨氮、亞硝酸氮等,抑制致病菌生長,起到淨化水質的目的。研究表明,對水體有淨化作用的微生物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以及複合水產微生態製劑等,其原理就是利用有益菌調節水體中菌相藻相的平衡,防止殘餌與代謝產物積累所引起的水體環境的惡化,對池塘水質、底質的改良與修復效果十分明顯。但是微生態製劑的品種單一,適應性差,應用範圍有限制。
3 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的前景展望
綜合對比上述水產養殖尾水的處理方法,各有優缺點。筆者認為,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首先應科學確定養殖密度,放養濾食性魚類,變廢水為可利用的「肥水」;合理投餵飼料和漁藥,從源頭上控制養殖尾水的營養性物質濃度是最關鍵的環節。同時,在治理養殖尾水的過程中,應該綜合利用物理、化學、生物方法,例如生物浮床、人工溼地等,更加有效地控制水產養殖的自身汙染和對外界水體環境造成的影響。針對不同的養殖品種,如何綜合應用並發揮各種養殖尾水處理技術的最大優勢以及最大程度的優化、減小處理設施面積佔比,是今後尾水處理技術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