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鱸,學名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原產於北美洲,是一種兇猛的溫水性淡水肉食魚類,能夠在1~36.4℃的水溫內生長,最適的生長水溫為20~30℃。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加州鱸,由於加州鱸具有生長速度快、適溫廣、抗病能力強等優點,加上肌間刺少、肉質細嫩等優點,受到了養殖戶和消費者的青睞。下面筆者對加州鱸池塘養殖技術與經驗進行總結,供大家參考。
一、養殖模式
池塘養殖加州鱸有混養和單養兩種模式:混養模式池塘可以與羅非魚、鯽魚、四大家魚的養殖池塘套養加州鱸,利用鯽魚和羅非魚容易過度繁殖的特性,可為加州鱸提供更多的天然餌料;池塘單養模式,魚種的規格要放大一些,加州鱸一般在6cm互相殘殺非常嚴重,故投放規格為8~10cm的魚種。
二、池塘的選擇與前期準備
池塘東西向,面積5~10畝,水深在2~3米,池塘應靠近水源、水質較好、交通方便,且餌料來源豐富的地方,配備1臺自動投餌機,每5畝配備1.5KW的葉輪式增氧機1臺,建好排、進水系統,做到能進能排,旱澇保收。
放苗前要進行清池和肥水,殺除有害生物,清塘藥物可以使用生石灰、茶粕,池水抽乾後曬塘15天左右,在放苗前15~20天進水15~20cm,使用生石灰浸泡帶渣全池潑灑,放苗前10天使用80目的紗網過濾進水至1米左右,保證池水的透明度在25~30cm左右。
三、魚種的選擇與放養
選擇大小在8~10cm的鱸魚苗種,要求大小均勻、反應靈敏、無疾病、無傷口的苗種,一次性放足。每畝放養魚苗2000~2500尾,池塘條件、技術、設備、資金條件好的可以投放3000~4000尾甚至更多。池塘水溫達到20攝氏度左右即可放養魚苗,魚苗在下塘之前,使用藥物進行洗浴,以殺死附著在魚體肌膚和鰓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等,常用的辦法是用碘製劑、食鹽水、中草藥液等浸洗魚體,同時不要使用國家禁用的藥物,如孔雀石綠等漁藥,也可選用敵百蟲、硫酸銅等藥物進行魚體消毒。儘量選擇晴天的上午或傍晚放苗,大風、暴雨天氣不宜放。
四、飼料投餵
加州鱸飼料主要有冰鮮魚和人工配合飼料,而目前主要以投餵冰鮮雜魚為主,搭配使用配合飼料的投餵方式。前期需要訓食一段時間,每天投餵冰鮮魚塊,將魚塊高拋入水,引誘其向上搶食。訓食成功後,就可以適當投餵配合飼料。冰鮮魚的日投餵量佔池塘魚體總重量的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人工配合飼料佔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投餵時掌握"慢、快、慢"的原則,先少投,待魚群集中後多投,搶食緩慢後再少投,每次投餵三十分鐘左右。
五、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主要抓好水質管理和水位管理。加州鱸是典型的溫水性魚類,主食肉類,因而要求養殖過程中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避免水質過肥導致水質惡化。由於夏秋季節極易引起水質過肥,因此一定要定期加注新水,使用EM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製劑調節水質,使水體透明度保持在20~30cm左右,7~8月水溫較高時,要將水溫慢慢提高。
六、病害防治
加州鱸抗病能力較強,在引進初期基本不患病,而後隨高密度養殖的發展,養殖環境不斷受到破壞,養殖過程中的病害問題也日漸凸顯。鱸魚在人工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容易發病,必須加強病害預防,定期對養殖池塘、食臺進行藥物消毒,發現疾病及早治療,重點防治腸炎病、爛鰓病、出血病、水黴病和寄生蟲病。
堅持"防重於治,內外兼修"的原則,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殺滅養殖環境病原的同時增強其抗病能力,減少病害損失,保障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具體措施如下:
1、苗種消毒:苗種下塘前用10~2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浴20~30分鐘;
2、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更換新水,每半個月用生石灰全池潑灑進行消毒,10~15kg/畝,殺滅病原體和細菌,保持水質良好;
3、科學投餵:投餵營養豐富的餌料,掌握投餵量,以防殘餌細菌滋生,導致水環境惡化,添加腸道益生菌、免疫多糖到飼料中,增強加州鱸的腸道功能,提高其對飼料的吸收率,抑制致病菌生長;
4、從6月份開始,每月一次,將藥物拌入加州鱸魚飼料,3~5天為一個療程,土黴素每天5~10克/50公斤魚。另外,經常添加水產專用維生素,提高加州鱸免疫力,增強其抗病能力,達到防病的目的;
5、池塘一旦發病,要及時撈出病魚,準確診斷,對症下藥,並做好用藥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