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活熊取膽」的報導鋪天蓋地而來,這不禁讓人好奇,那些得到救助的黑熊,在成都市郊的一處靜養之地,是否能找到屬於它們自己的世外桃源,遠離過去的痛苦。
穿過成都市郊一片散發著泥土之香的農田,龍橋黑熊救護中心便出現於眼前。
被救助的黑熊在救護中心得到很好的照料。
救護中心的負責人是亞洲動物保護協會創始人謝羅便臣,機緣巧合,這位英國女士在1993年第一次走進一家中國的養熊場,親眼目睹了黑熊的悲慘生活,從此改變了其人生道路。此後,她隻身來到成都建立這個救護中心,傾注十多年心血,救助了277隻受傷的黑熊。她甚至還在自己的右肩紋上了「月熊」兩個中文字。中國的動物保護界都尊稱她為中國黑熊的洋媽媽。
謝羅便臣和其他的文職僱員都棲身於兩層的小辦公樓裡。此處條件相當簡陋,卻吸引了不少精通中英文的人才,他們又以女性居多(「女性在這方面更有熱忱和同情心。」這是他們的理解)。這裡的員工告訴我,中心給他們的工資很低,能堅持下去,更多是黑熊所賦予他們的動力,「看到黑熊的狀況有所改善,我便更有勇氣了。」十多年間,有幾十名來自各國的志願者,放棄了各自國家的優越生活,來到救護中心,自費參與到救助黑熊的工作中來。目前,依然有十多位海外志願者在這所熊醫院當護士。
在簡陋的員工飯堂,我首先注意到「素食品」和「非素食品」兩個窗口,據悉,每周五更是中心的全員素食日。管理成本的極度節省反映在亞洲動物基金的財報:行政費用僅佔該基金收入的4%,而絕大部分都用於黑熊身上。
這種實踐也換來了外界的認同。在我前來中心之時,司機便透露說,自己剛剛把一位北京來的「大施主」送回了雙流機場。我了解到,每年都有不少個人捐款者,來中心參與慈善,也由此和黑熊一起享受數日的田園牧歌。
相比起「洋媽媽」們的工作環境,被營救出來的「熊寶寶」的生活條件要優越得多。這片佔地200畝的土地,劃分為康復區、生活區、特別看護區、草藥展示區、黑熊紀念區、黑熊墓地等區域。生活區內又分成10座「熊舍」,大部分黑熊都住在這裡;每座熊舍都有獨立的院子和住處,棲息著單只或數隻黑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