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s)的策略與挑戰

2020-11-28 生物谷

抗體偶聯藥物(ADCs)是在腫瘤治療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抗體偶聯藥物包括三部分:重組單克隆抗體(mAbs)、共價連接的細胞毒素(作為彈頭/Warhead),二者通常被連接體(linker)連接起來。單克隆抗體對腫瘤細胞有很好的靶向性,但對消滅腫瘤細胞作用有限;反過來,細胞毒素對消滅

腫瘤

細胞有很強的威力,但是靶向性不高,同樣對正常細胞也會殺滅(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類型)。於是科學家利用二者的優點,將它們組合到一起,就得到靶向性好,且又威力巨大的抗體偶聯藥物。


抗體偶聯藥物的設計


一個成功的ADCs要有理想的靶點、特異性抗體、理想的連接體以及威力強大的「彈頭」這4個條件。


理想的的靶點


靶點的選擇至關重要,理想的靶點至少要具備以下條件:(1)限制性的在

腫瘤

細胞中高表達,在正常細胞中低表達,如SGN-35針對的CD30在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漸變性大細胞淋巴瘤中高表達,而在正常細胞中表達量有限;(2)靶點應該呈現在細胞表面容易被抗體識別;(3)它必須是內化抗原(internalizing antigen),與ADC結合後,能夠使細胞毒素進入細胞發揮作用。


特異性抗體


最初應用的抗體是鼠源性抗體,但是在治療過程中,人體對該類抗體產生免疫反應,而逐漸棄用,發展人源抗體。目前最常用的抗體為IgG類抗體,尤其是IgG1最為常用。抗體和靶抗原的高親和力是ADC有效起到靶向殺傷的核心所在, 一般認為親和力指數Kd = 10 nmol·L-1是對抗體的基本要求。


理想的連接體(linker)


理想的linker對藥物的成敗起著關鍵性作用,linker的性質決定著藥物的藥物動力學性質和治療效果。理想的linker是在ADC到達靶點前是不釋放細胞毒素的,到達細胞後才能將其釋放。Linker的釋藥方式分為斷裂(cleavable)和非斷裂(non-cleavable)模式,非斷裂模式是ADC經過溶酶體的消化後,linker仍與細胞毒素連接的一種形式。斷裂模式有三種類型:首先是酸敏感型(acid-sensitive linkers),在低pH時觸發linker中酸依賴性基團的水解,如腙類基團;第二種是穀胱甘肽敏感型(glutathione-sensitive linkers),細胞內的穀胱甘肽濃度比血漿中的高,含有二硫鍵的linker在到達細胞內後被穀胱甘肽還原斷裂;最後一種是溶酶體蛋白酶敏感型(lysosomal protease-sensitive linkers),溶酶體中的一些蛋白酶可以識別並斷裂linker中特定的肽進而釋放藥物。


威力強大的「彈頭」


作為「彈頭」的細胞毒素大多為天然產物,主要有以下幾類,Auristatins是ADCs中應用最廣的一類毒素,最常用的是monomethyl auristatin E (MMAE)和MMAF,該類毒素受重視,是因為它們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與水溶性,與linker偶聯後有良好的適應性,同時在體內能發揮出強大威力,它們的作用於細胞周期的G2/M期;第二大類是美登素類(Maytansinoids),最常用的是DM1和DM4,它們的作用位點為細胞微管蛋白,作用方式與長春鹼類似,但更為高效;此外,還有阿黴素、喜樹鹼類似物、tubulysins、calicheamicins等。


抗體偶聯藥物歷史


抗體偶聯藥物思想來源於Paul Ehrlich在1908年提出的「魔彈」理論,但最初的探索在1960年代才被報導,在1980年代出現了鼠源性ADCs的

臨床試驗

,真正意義上的ADC直到2000年才獲美國

FDA

批准上市,這是惠氏公司的吉妥單抗(gemtuzumab ozogamicin / Mylotarg),其中抗體為重組人源化抗CD33單抗,與細胞毒素卡奇黴素偶聯而成。用於治療急性髓性

白血病

(AML),但不幸的是,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該藥與化學藥相比,並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並且有極其嚴重副作用,於2010年撤市。之後被

輝瑞

收購,於2017年9月重返市場。吉妥單抗的失敗之處在於linker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未達到靶點時就易被水解;linker的不穩定的部分原因在於其與賴氨酸的偶聯位置不確定,不能實現定點偶聯,導致藥效有限;CD33有將ADC內吞至胞內的能力,但是CD33在低濃度的吉妥單抗才起作用;細胞毒素沒有相應的靶點並且威力不夠;作為第一代ADCs,也是ADCs的重大突破,它的成功與失敗的教訓,也影響著後來ADCs的發展。


gemtuzumab ozogamicin結構


之後,第二代ADCs登場,Brentuximab vedotin由Seattle Genetics公司研發,於2011年8月被美國FDA比準上市,用於治療復發和難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和系統型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單抗選擇性靶向CD30,細胞毒素MMAE作用於微管蛋白;trastuzumab emtansine由Roche公司研發,於2013年被

FDA

批准上市,trastuzumab能夠靶向HER2受體,emtansine能夠結合微管蛋白。作為第二代ADCs,無疑它們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它們並不是沒有缺點。它們的問題主要存在於抗體的載藥率(Drug-to-Antibody Ratio / DAR),一般DAR為3-4比較合適,DAR > 4會出現較低的耐受性、較高的血漿清除率;未能完全解決定點偶聯;由於細胞毒素並沒有非常特異的靶點,所以存在嚴重的肝毒性等

不良反應

,導致治療窗口很窄;同時,ADCs藥物的細胞穿透能力有限,這也影響了它們的治療效果與毒副作用。


Brentuximab vedotin結構


Trastuzumab emtansine結構


所以,解決上述問題就是下一代ADCs發展的目標,首先解決的問題是定點偶聯,通過定點偶聯會得到均一性高質量的新一代ADCs,常用的方法有在抗體中引入新的半胱氨酸用於偶聯、引入非天然胺基酸後通過生物正交反應偶聯和酶催化偶聯等。通過定點偶聯,也解決了高DAR的負面問題,目前已有負載量為15的IgG分子,正在進行I期

臨床試驗

。其次是優化linker連接,減少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指作為「彈頭」的細胞毒素不僅殺死了腫瘤細胞,也殺死了旁邊正常細胞,有研究稱可還原的二硫鍵有旁觀者效應,非還原性二硫鍵則沒有;還有研究表明,極性的linker可以提高ADC的穩定性,減少MDR的表達(有研究稱腫瘤細胞的抗藥性是由於MDR1的過量表達導致的)。提高ADCs對

腫瘤

的滲透性也是影響藥效的重要方面,沒有IgG支架設計的ADCs已經有報導出來。


總結


ADCs的發展得益於單克隆抗體的出現,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工藝的完善,ADCs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會有更多效果良好的藥物出現。同時ADCs的出現也給毒性天然產物的研究帶來轉機,人們希望發現越來越多的細胞毒素用於ADCs。將來,會出現更多形式的單克隆抗體,如

納米

抗體、DARPins、單鏈可變肽段等。ADCs的發展將會對難治癒、易復發疾病帶來治癒的可能,成為治療這些疾病的一線用藥。(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Nature綜述:開發下一代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策略和挑戰
    由於腫瘤細胞表面上抗原數量有限(每個細胞約5,000-106個抗原)且ADC的平均藥物與抗體比(DAR)僅限於3.5-4,即ADC轉入腫瘤細胞的藥物量很低,合併細胞毒性藥物的ADC可能因此造成臨床失敗。通過抑制微管蛋白裝配而起作用的auristatin和美登木素生成素是目前ADC最常用的彈頭。
  • 抗體偶聯藥物國內研發現狀及企業布局分析
    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已經成為國內外抗體藥物研發的新熱門方向,國內企業紛紛跟隨布局,已有二十餘款產品進入IND及臨床階段,抗體、連接子、毒素分子等方面的專利技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抗體偶聯藥物(ADC)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分析
    ADC的抗體部分雖然在介導內吞和抗體本身的治療作用等方面與單純的抗體藥物有所區別,但整體上抗體選擇及開發策略與單純的抗體藥物沒有太大差別。3. 效應分子(Payload,同負載/細胞毒藥物/小分子藥物)效應分子的作用機制決定ADC的藥效的發揮和毒性的產生。
  • 醫藥生物之抗體偶聯藥物ADC專題報告
    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通過連接子(linker)將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藥物偶聯至單克隆抗體(單抗)上而產生的。目前絕大部分ADC 是由靶向腫瘤抗原的抗體通過連接子與高效細胞毒性的小分子化學藥物偶聯而成,利用抗體與靶抗原特異性結合的特點,將小分子藥物靶向遞送至腫瘤細胞進而發揮殺傷腫瘤的作用。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目前,單克隆抗體已廣泛應用於腫瘤的臨床治療,本文主要從抗體藥物的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解決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抗體藥物的前世今生  和各種重大革命性技術的發展一樣,抗體的研究也是經歷了漫長歲月。
  • 新一代抗體-藥物偶聯物有望治療KRAS突變型胰腺癌
    抗體藥物結合物(ADC)的構建提出了許多限制臨床進展的挑戰。特別是常用的生物結合方法對藥物與抗體偶聯的部位提供了最小限度的控制。在這裡,通過將西妥昔單抗(CTX)的鏈間二硫化物與噠嗪酮重新橋接,以產生高度精細的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ADC來克服這些困難。
  • BCMA靶點開發:CAR-T、雙抗、抗體偶聯藥物誰將先勝?
    ASH 2020| BCMA靶點開發:CAR-T、雙抗、抗體偶聯藥物誰將率先勝出?,而雙特異性藥物比抗體藥物偶聯物更有效。今年8月,葛蘭素史克(GSK)的抗體偶聯藥物(ADC)Blenrep(belantamab mafodotin-blmf)獲得美國FDA批准,作為單藥療法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4種療法(包括抗CD38單克隆抗體
  • ...明生物(02269)與Tubulis達成戰略合作,加速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12月2日,藥明康德(02359)子公司合全藥業、藥明生物(02269)與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蛋白質-藥物偶聯開發商Tubulis公司宣布,三方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加速Tubulis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
  • 2020年全球抗體偶聯藥物(ADC)行業研發現狀及趨勢分析 美國領先...
    原標題:2020年全球抗體偶聯藥物(ADC)行業研發現狀及趨勢分析 美國領先全球、中國緊隨其後   隨著ADC藥物研發技術的不斷突破,越來越多的ADC藥物接連上市
  • 首個TROP-2靶向抗體-藥物偶聯療法...
    2020年05月05日訊 /生物谷BIOON/ --Immunomedics是下一代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技術的先驅,致力於幫助癌症患者改變生活。其專有的ADC平臺的核心是使用一種新型的連結子,這種連結子不需要酶來釋放有效荷載,可在腫瘤細胞內和腫瘤微環境中遞送活性藥物,從而產生近旁效應(bystander effect)。
  • 抗體偶聯藥物ADC投資研究:行業風起雲湧,差異化競爭是關鍵
    核心觀點:ADC已成抗體藥研發新熱門,靶向遞送毒性小分子實現臨床優效抗體偶聯藥物(ADCs)已經成為國內外抗體藥物研發的新熱門方向,截至2020.09共有9款ADC藥物獲批上市,2019年Adcetris銷售額6.28億美元(同比+32%),
  • 億勝生物科技首席科學家分享「抗體片段偶聯藥物(FDC)技術」
    近日,Antikor Biopharma的首席科學家、執行長兼運營官Mahendra Deonaria博士與億勝生物科技(01061.HK)首席科學家薛琦博士,於華人抗體協會旗下期刊、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ntibody Therapeutics》(《抗體藥物》)雜誌,發表了題為「Tackling solid tumour therapy with small-format drug conjugates
  • 第十屆抗體藥物及新藥研發高峰會總日程——EBC2020
    第十屆抗體藥物及新藥研發高峰會作為EBC四大主論壇之一,今年將特別圍繞「抗體產業化發展之路」、「抗體藥物研發進展」、「創新藥物前期研究及開發關鍵」、「抗體偶聯藥物開發全流程」」抗體藥物產業閉門會議」等抗體藥物產業最為關注的方向展開深入探討!
  • 新型抗體藥物:中國生物藥產業的未來力量——價值、版圖與開發策略...
    已上市的抗體藥物涉及到腫瘤、免疫相關疾病,另外還有神經、呼吸、代謝、骨疾病等眾多領域,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策略,顯現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2016年全球抗體藥物銷售額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含Fc融合蛋白),在臨床及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市場現狀
    基因工程抗體技術主要包括人源化技術、抗體庫技術和轉基因小鼠技術等,在這些技術的推動下,單克隆抗體人源化程度不斷提高,並不斷往小型化、功能化等方向拓展。根據結構,可將單克隆抗體分為:單克隆抗體(鼠源單抗、嵌合單抗、人源化單抗、全人源單抗)和抗體偶聯藥物、多特異性抗體、抗體融合蛋白、小分子抗體(Fab、ScFv、VHHS)等新型單克隆抗體。
  • CDE文章 | 抗體藥物偶聯物抗藥抗體中和活性分析研究進展
    因此,ADCs 藥物的中和抗體檢測方法的設計和開發不同於常規抗體類藥物,且具有較大的挑戰。本文簡述了ADCs 藥物免疫原性分析中中和活性檢測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挑戰,以期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鑑和參考。ADCs 藥物的單克隆抗體、連接子、連接子-細胞毒素分子、偶聯引入的新的抗原表位均可能具有免疫原性,這使得ADCs 藥物誘導機體產生的免疫反應較為複雜; ADCs 藥物結構和作用機制的特殊性決定了NAb 的檢測及評價也與抗體類藥物具有不同之處,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本文簡述了ADCs藥物的免疫原性風險,並重點闡述ADCs 藥物的中和抗體評價的方法及研究中面臨的挑戰。
  • 聚焦抗體研發新思路新發現——2018新型抗體藥物論壇
    抗體工程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抗體藥物研髮帶入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人們通過對抗體結構的改造,發展出了抗體藥物研發的一些新方向,如抗體偶聯物、雙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又稱納米抗體)等新型抗體。多個新型抗體藥物已經在歐美同期註冊或開展臨床。
  • CD123靶向抗體偶聯藥物(ADC)!美國FDA授予IMGN632突破性藥物資格...
    2020年10月09日訊 /生物谷BIOON/ --ImmunoGen是一家致力於開發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改善癌症患者預後的生物技術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新型CD123靶向ADC療法IMGN632突破性藥物資格(BTD),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母細胞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瘤(BPDCN)患者。
  • 榮昌生物-B(09995):抗體偶聯藥物RC108獲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件
    智通財經APP訊,榮昌生物-B(09995)發布公告,公司自主研發的抗體偶聯藥物(ADC) (RC108)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將在中國開展針對c-Met陽性晚期實體瘤的I期臨床試驗。RC108是公司第三款完全自主研發並進入臨床開發階段的ADC藥物。近來全球ADC藥物市場碩果纍纍,對多種實體瘤適應症顯示出強大療效。
  • 基石藥業-B(02616)與LCB就抗體偶聯藥物LCB71訂立授權協議
    (LCB)訂立授權協議,許可方授予獨家許可以允許公司於韓國境外地區開發並商業化LCB71,一種以受體酪氨酸激酶樣孤兒受體1(ROR1)為靶點的臨床前階段抗體偶聯藥物(ADC)。根據授權協議並按照其中的條款及條件,許可方有權就開發、監管及商業裡程碑收取總額為1000萬美元的預付款及總額為3.54億美元的或然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