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綜述:開發下一代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策略和挑戰

2020-11-2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由重組單克隆抗體(mAb)通過合成接頭共價結合細胞毒性化學物質(稱為彈頭)組成,不僅具有高度細胞毒性的小分子藥物的抗腫瘤效力,也結合了mAb的高選擇性,穩定性和有利的藥代動力學特徵。在本綜述中,討論了ADC開發中的抗原靶標選擇,臨床階段ADC中使用的彈頭,接頭的設計和優化,抗體的選擇和優化,位點特異性和替代共軛化學,以及增強效力的策略,包括非腫瘤學ADC 。

1. 抗原靶標選擇

開發癌症ADC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確定和驗證mAb組分的足夠的抗原性靶標。抗原選擇中需要考慮幾個因素。首先,理想的目標抗原在腫瘤中具有高表達水平,在正常組織中很少或沒有表達,或至少表達限於給定組織類型,以減少ADC靶內毒性及導致可接受的治療指數。第二,目標抗原應存在於細胞表面,以便循環的mAb可進入。第三,目標抗原應該是內在抗原,使在結合後,ADC被轉運到細胞中,細胞毒性劑可以發揮其作用。

然而,非內部ADC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顯示重要的毒性,會經常引起強烈的「旁觀者效應」。未來設計必須考慮細胞毒性藥物和抗體在整個ADC的抗腫瘤活性和毒性特徵中的相對作用。

2. 用於臨床ADC的彈頭

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ADC,大多數靶向DNA或微管,並且已經高效優化。由於腫瘤細胞表面上抗原數量有限(每個細胞約5,000-106個抗原)且ADC的平均藥物與抗體比(DAR)僅限於3.5-4,即ADC轉入腫瘤細胞的藥物量很低,合併細胞毒性藥物的ADC可能因此造成臨床失敗。

通過抑制微管蛋白裝配而起作用的auristatin和美登木素生成素是目前ADC最常用的彈頭。其他使用的彈頭基於吡咯並苯並二氮雜(PBD)、二氫吲哚並噻二氮雜、Tubulysins、卡奇黴素、伊立替康衍生物、多卡莫黴素、喜樹鹼類類似物、腎上腺素和多柔比星等等。事實上,由於競爭激烈,在早期臨床試驗研究中越來越多的ADC,沒有披露抗原靶和/或彈頭和接頭的化學結構。

3. 連結器的設計和優化

循環中藥物過早釋放可導致全身毒性和較低的治療指標。有效的連結器設計必須平衡在循環中的幾天內的良好穩定性以及在遞送到靶細胞時的高效裂解。為增強ADC的溶解度和DAR,並克服由化學治療劑輸送出細胞外的蛋白質(如MDR1)誘導的抗性,正在研究幾種策略:目標細胞的細胞質中藥物的有條件釋放(可拆卸和不可切割的接頭);旁路效應的增強和限制,是通過是否能夠跨越生物膜的接頭-藥物代謝產物實現的;極性接頭提高溶解度和降低MDR。

4. 抗體的選擇和優化

裸抗和ADC都強制性地提高抗體的同質性和可開發性,以降低候選藥物的流失率。液相色譜,電泳和質譜法等分析技術,不僅有助於選擇具有合適糖基化特徵的最佳抗體的克隆,還用於研究領域和潛在臨床候選物的全面結構鑑定,也用於鑑定可能對穩定性以及藥代動力學和藥理學性質有害的抗體上的「熱點」。質譜法也有助於從製藥的角度優化下一代mAb的結構,從而允許開發具有降低的CMC負荷和更好的藥物性質的候選藥物(OptimAb)和ADC(OptimADC)。抗體的選擇包括嵌合,人源化和人體抗體的選擇以及同種型選擇。

5. 新型偶聯策略

第二代ADC均為不同藥物負載物質的受控混合物,典型平均DAR為3.5或4。DAR大於4的物種顯示較低的耐受性,更高的血漿清除率和降低的體內功效。目前大多數ADC具有共同的結構特徵,如通過硫醇和烷基的馬來醯亞胺反應形成的硫代琥珀醯亞胺連接。但大多數ADC長時間流通期間會導致可測量的馬來醯亞胺消除,這些可通過位點特異性偶聯和替代共軛化學來解決:如工程半胱氨酸、非天然胺基酸工程、酶輔助連接、糖重組和糖結合、氨基末端工程絲氨酸、與Fab核苷酸結合位點連接、天然半胱氨酸再橋接、避免retro-Michael 解體以及高負載ADC。

6. 提高ADC的效能

提高ADC功效的附加策略,設計時可考慮避免對彈頭的潛在阻力,通過使用較小的蛋白質支架來增強腫瘤的滲透,或通過將ADC與最近批准的基於mAb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結合來提高功效。

7. ADC用於非腫瘤學指徵

針對非細胞毒性藥物的ADC研究較少。如針對C-X-C趨化因子受體4型的ADC,是在血清細胞上選擇性表達的抗原。如針對細胞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體-抗生素綴合物。

8. 結論和未來方向

ADC的發展受益於治療性mAb的設計的一般改進,也受益於可增強同質性的偶聯物合成方法的特定改進。連接策略和彈頭的多樣化為改善藥物在腫瘤中的轉運提供了新的機會,同時也減少了藥物暴露於正常組織的機會。事實上,重要的是要更好地了解ADC的毒性決定因素,是作為單一藥物還是與其他療法組合使用。為增加治療指數,ADC需在細胞毒素劑的效力下降低最小有效劑量,或在腫瘤選擇性方面增加最大耐受劑量。下一代ADC,依賴於更同質性和穩定的ADC與具有藥物化學樣控制的大分子結構的合成和表徵。最近的ADC開發,重新引起了對細胞毒性天然產物的興趣,未來,ADC的功效突破可能涉及具有新型作戰機制的彈頭。此外,新的mAb的替代形式已出現,但在毒性,功效和藥代動力學等治療指標方面須與全mAb比較。

相關焦點

  • 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Köhler和César Milstein在自然雜交技術的基礎上,創建雜交瘤技術,並首次製備出單克隆抗體,才將上述設想往前推進了一大步。自此,單克隆抗體藥物蓬勃發展,期間誕生了諸如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等重磅炸彈級藥物,並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很多裸抗藥物的臨床療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 科普|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Köhler和César Milstein在自然雜交技術的基礎上,創建雜交瘤技術,並首次製備出單克隆抗體,才將上述設想往前推進了一大步。自此,單克隆抗體藥物蓬勃發展,期間誕生了諸如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等重磅炸彈級藥物,並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很多裸抗藥物的臨床療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 新一代抗體-藥物偶聯物有望治療KRAS突變型胰腺癌
    抗體藥物結合物(ADC)的構建提出了許多限制臨床進展的挑戰。特別是常用的生物結合方法對藥物與抗體偶聯的部位提供了最小限度的控制。在這裡,通過將西妥昔單抗(CTX)的鏈間二硫化物與噠嗪酮重新橋接,以產生高度精細的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ADC來克服這些困難。
  • 新型抗體藥物:中國生物藥產業的未來力量——價值、版圖與開發策略...
    已上市的抗體藥物涉及到腫瘤、免疫相關疾病,另外還有神經、呼吸、代謝、骨疾病等眾多領域,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策略,顯現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2016年全球抗體藥物銷售額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含Fc融合蛋白),在臨床及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CDE文章 | 抗體藥物偶聯物抗藥抗體中和活性分析研究進展
    因此,ADCs 藥物的中和抗體檢測方法的設計和開發不同於常規抗體類藥物,且具有較大的挑戰。本文簡述了ADCs 藥物免疫原性分析中中和活性檢測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挑戰,以期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鑑和參考。抗體藥物偶聯物; 免疫原性; 抗藥抗體; 中和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 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 是一類新興的抗癌治療藥物,此類藥物藉助單克隆抗體的特異性,靶向運送細胞毒素到腫瘤部位,不僅可以提高化學治療的療效,而且可以降低或消除細胞毒素分子對非靶組織、非靶細胞的毒性[1-2]。
  • 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s)的策略與挑戰
    抗體偶聯藥物(ADCs)是在腫瘤治療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抗體偶聯藥物包括三部分:重組單克隆抗體(mAbs)、共價連接的細胞毒素(作為彈頭/Warhead),二者通常被連接體(linker)連接起來。抗體偶聯藥物的設計一個成功的ADCs要有理想的靶點、特異性抗體、理想的連接體以及威力強大的「彈頭」這4個條件。
  • 抗體偶聯藥物(ADC)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分析
    -抗體比),這5個方面是ADC藥物開發需要關注的重點,也是ADC藥物開發的關鍵要素。IgG更易被腫瘤細胞攝取,常被用作ADC的抗體部分。作為ADC藥物的導航系統,抗體主要負責將小分子藥物帶到靶細胞發揮作用,抗體本身的藥效作用並不十分重要。ADC的抗體部分雖然在介導內吞和抗體本身的治療作用等方面與單純的抗體藥物有所區別,但整體上抗體選擇及開發策略與單純的抗體藥物沒有太大差別。3.
  • GSK抗體藥物偶聯物GSK2857916多發性骨髓瘤關鍵臨床...
    2019年08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英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近日公布了B細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性抗體藥物偶聯物(ADC)belantamab mafodotin(GSK2857916)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 MM)關鍵性臨床研究DREAMM-2(NCT03525678)的積極頂線數據
  • 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肝毒性抗體藥物偶聯物
    Seattle Genetics是知名抗體藥物偶聯物研發企業,公司主要在研新藥SGN-CD33A,主治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 )。近日,Seattle Genetics突然宣布,臨床試驗中出現6例嚴重肝毒性,並造成4例死亡。
  • 抗體-PROTAC偶聯物:細胞靶向的蛋白質降解新技術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開發了一種細胞選擇性的PROTAC技術。通過將抗體和PROTAC分子偶聯,作者合成了抗體PROTAC偶聯物,該抗體PROTAC偶聯物能夠特異性地降解特定細胞中靶標蛋白,實現PROTAC技術在細胞或組織層面的選擇性。  PROTAC技術最早於2001年開發,該技術利用體內泛素-蛋白酶體系靶向降解特定蛋白。
  • 聚焦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瓶頸
    其次,靶標要起到作用,當使用抗體進行治療時,抗原不能輕易地酶降解掉。從已知治療靶標產生高親和力的抗體不是主要障礙,主要挑戰是篩選靶分子。如今,科學家們已採用人抗體技術和全人抗體技術,希望通過人體免疫系統找到一些更好的抗體靶標,從而開發出療效更好的抗體藥物。
  • 臺灣浩鼎抗體藥物偶聯物OBI-999獲美國FDA...
    ,以下簡稱浩鼎)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其新型、首創抗體藥物偶聯物(ADC)OBI-999治療胰腺癌的孤兒藥資格(ODD)。孤兒藥(Orphan Drug)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罕見病的藥品,而罕見病是一類發病率極低的疾病的總稱,又稱「孤兒病」。
  • 類風溼性關節炎(RA)首個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艾伯維ABBV-3373概念...
    ABBV-3373是一種由抗腫瘤壞死因子抗體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與糖皮質激素受體調節劑(GRM)組成的新型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此次公布的新數據顯示,ABBV-3373有效降低了疾病活動,同時沒有顯示出系統性糖皮質激素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這是RA治療方面關於新型ADC的首次結果報導。
  • 醫藥生物之抗體偶聯藥物ADC專題報告
    以第一代 ADC 藥物輝瑞的 Mylotarg 為例,其靶向 CD33 抗體與卡奇黴素連接殺傷腫瘤。Mylotarg 曾在 2000 年作為單獨療法,得到了美國 FDA 的加速批准,它也是首款獲得批准的抗體藥物偶聯物。由於接頭不穩定,導致藥物血清中過多解離帶來安全性和治療性的削弱,Mylotarg 被撤回上市。
  • 聚焦抗體研發新思路新發現——2018新型抗體藥物論壇
    抗體工程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抗體藥物研髮帶入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人們通過對抗體結構的改造,發展出了抗體藥物研發的一些新方向,如抗體偶聯物、雙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又稱納米抗體)等新型抗體。多個新型抗體藥物已經在歐美同期註冊或開展臨床。
  • BCMA靶點開發:CAR-T、雙抗、抗體偶聯藥物誰將先勝?
    ASH 2020| BCMA靶點開發:CAR-T、雙抗、抗體偶聯藥物誰將率先勝出?當前針對BCMA靶點開發的免疫療法主要分為3大類: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新基/藍鳥生物、強生-傳奇為代表)、雙特異性抗體(BsAb,安進為代表)、抗體藥物偶聯物(ADC,GSK為代表)。
  • 阿斯利康/第一三共抗體藥物偶聯物Enher...
    2020年01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與合作夥伴第一三共製藥(Daiichi Sankyo)近日聯合宣布,評估靶向HER2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Enhertu(fam-trastuzumab deruxtecan-nxki,DS-8201)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的註冊II
  • Nat Chem Biol:利用CRISPR/Cas9鑑定出調節抗體-藥物偶聯物毒性...
    這種策略雖然通常是有效的,卻會造成相當多的脫靶傷亡,比如,它會殺死產生毛髮的細胞和位於胃部內壁的細胞。科學家們試圖通過製造類似飛彈的藥物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藥物特異性地攻擊癌細胞而不會傷害健康細胞。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研究生Kimberly Tsui表示,這些類似飛彈的藥物稱為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已開展了數十年的研究,但是僅在近年來,它們才進入臨床試驗。
  • ...於《德國應用化學》發表綜述:提出「蛋白質-高分子精準偶聯」概念
    日前,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課題組受邀在化學及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精準偶聯:製備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新興策略
  • 第一三共第四款DXd抗體藥物偶聯物DS-7300進入...
    DS-7300是一種B7-H3靶向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目前正開發用於接受標準療法治療後病情進展或無標準治療方案的各種晚期實體瘤患者。B7-H3(B7同系物3)是一種跨膜蛋白,歸屬於B7家族,在腫瘤生長和免疫應答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