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大居住密度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趨勢。在中國,這已經成為一項急迫的現實需求。
參加「亞洲垂直城市國際設計競賽」的同濟大學學生在模型和展板前合影
競賽一等獎同濟大學A組作品生活場景剖面圖
「每個人都豐收滿盈」
3月初的越南河內,空氣中瀰漫著溫熱的溼氣。同濟大學建築系學生文凡、陳蕊、薄堯、傅藝博、沈思韻和李洵,第一次來到越南。與常見的學生背包客不同,他們有著明確的任務——對一塊1平方公裡的土地進行考察和調研,設計出一座供10萬人居住和生活的高密度城市。
距越南河內市中心17公裡處的近郊,是今年「亞洲垂直城市國際設計競賽」的基地。競賽的主題是「每個人都豐收滿盈」,即探索高密度城市中農業與環境問題,田園城市是否可行?有來自亞洲、歐洲、美國的10所學校20支隊伍提交方案。競賽的主辦方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世界未來基金會以及萬通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這樣的競賽已有三屆,萬通立體之城希望能獲得關於建設未來高密度城市的新思路。經過7月11日的最後答辯,這幾名同濟大學學生的作品獲得了競賽的第一名。
通過實地調查,文凡們發現河內正在經歷著與中國城市化類似的狀況,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不斷膨脹,階層不斷分化。就像其他亞洲發展型城市,河內新建住宅模式的單一化,日益破壞著家庭原有的緊密聯繫。城市基礎設施的薄弱,原始的垃圾焚燒處理,以及以摩託車為主的交通方式帶來了嚴重的空氣汙染,再加上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自然與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城市內出現大規模內澇,環境問題令人堪憂。
另一方面,家庭紐帶和宗族凝聚力仍舊是河內這座城市最重要、最特別的部分。即使當地政府開發新區,修建高層建築,但住在狹窄、擁擠的老城居民們並不願搬走,甚至公司和企業也不會去。「亞洲城市的構成單元是家庭,不是個人,這是與西方城市最大的不同。」三次帶領同濟大學參賽的指導教師王楨棟告訴本刊記者。
在此背景下,同濟團隊提出「緊密城市」的設計理念。「我們希望通過對城市的規劃設計,延續的家庭紐帶。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加緊密,讓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緊密。」王楨棟說。
他們將城市設計為垂直的形態,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家庭被安排到城市的上部,居住在建築的高層,以保證人們獲得良好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上層生活產生的廢水和垃圾,經過垂直重力落到城市中部地區——「緊密城市系統」裡。在這個系統中,他們設計了水循環處理系統和垂直農業系統,水經過處理可以養魚種菜,最後排入城市下部的溼地系統中,經過水廠的處理後,又可以變成供城市上部人們使用的水資源。
由於方案所在地塊位於河內的兩條河流之間,常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同濟團隊便將項目的底部設計為水網與溼地,既是綠化帶也是洩洪的通道。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