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大居住密度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趨勢。在中國,這已經成為一項急迫的現實需求。
競賽三等獎新加坡國立大學B組作品
「理想國」的挑戰
按照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規劃,到2020年將有3.5億人口從農村轉移進入城市。以現今的水平增長模式計算,到那時,城市所需要土地面積將會是當下的兩倍。增大居住面積和居住密度,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迫切需求。
同濟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黃一如認為:「傳統的建築知識和經驗,在應對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顯露出的一系列困難,中國需要新的方法。」而這些新的方法,所「提出的理想化願景,都清晰地指向了一個終點:具有超高容納密度的城市巨構」。所謂「城市巨構」,通俗地說就是龐大的超級建築。
黃一如研究發現超級建築的產生,受五個社會性因素所影響:土地缺乏、住房需求、資本積累、技術進步以及烏託邦理想。一旦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點,則馬上會出現與城市巨構相關的理論研究。而目前中國則五項要素全部具備:建築用地匱乏、急速城市化帶來的大量住房需求;在過去的30年間房地產持續發展積累了大量財富;建築設計和建築技術的進步;經濟的持續發展催生了人們對高度和規模上英雄主義般的追求。
2010年,中國遠大集團就啟動了一項名為「空中城」的設計大賽,最初目標是建成一座666米200層的摩天大樓,總面積123萬平方米,容納10萬人。這個項目後來修改為838米220層的世界第一高樓,超過目前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10米,在長沙已經開始準備施工。但近期則因為施工許可證問題,成為新聞熱點。
立體城市也是在這個背景下的另一種探索。萬通也曾邀請一家建築工作室設計一座600萬平方米的超級建築,可以容納10萬~15萬人。這已經與立體城市的體量相當。今年7月26日,位於陝西省西鹹新區的萬通「立體城市壹號」項目啟動,馮侖的「理想國」由圖紙開始走向現實。這是他西鹹立體城市規劃中的首期項目。
馮侖將為他的立體城市引入醫療、教育與都市農業,作為城市的產業基礎,解決本地就業。建築通過內外雙連通方式,構成一個無障礙的整體。而這些連廊也被充分利用,成為現代立體農業的載體。這樣的立體農業也被安排於所有建築的頂層——既是城市產業,也是城市景觀。城市功能則包含了辦公、居住、酒店、醫院、教育、體檢中心、健身中心、立體農業、城市廣場等,從而形成了西鹹立體城市的超級體驗中心。
事實上,馮侖最大的挑戰並非在建築技術本身,因為從工程的角度,人類已經可以駕馭1000米高的摩天樓。馮侖的困難在於,他必須像一名社會改革家那樣去思考和工作。要植入更有活力的產業,既要高增長又能吸納勞動力;要在一個垂直的空間內安排更多的城市功能,複製社會的複雜性;要改變布局習慣,甚至要說服傳統臨街的派出所設置到某個樓層;在這個10萬人的群體中,要尋找最佳社區管理方式,推動社區自治,而這個規模恰恰是政府設置街道辦事處的門檻。
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人類城市的發展始終是橫向擴張,人們的房子沿著街道的蔓延而建設,一個社區挨著另一個社區,學校、廣場、餐廳、商場、醫院鋪陳開來,鱗次櫛比。無論步行、騎自行車,還是乘汽車、地鐵,人們在城市裡的移動也是以橫向而展開,並由此串聯了一系列城市空間。換句話說,人們的城市生活就是一個以橫向為主的空間體系。但立體城市的構想與實驗,卻讓人們更多地轉向「縱向生活」,橫向街道和傳統公共空間逐漸減少,垂直電梯交通甚至會成為主導。
超高的建築、密集的人口、複雜的功能,以及新的生活方式,都將帶來更多的挑戰。立體城市也因此更像是一場關於未來的實驗,所有的經驗也只有從未來獲得。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