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信號完整性,如何控制PCB的控制走線阻抗?

2020-11-25 電子產品世界

  沒有阻抗控制的話,將引發相當大的信號反射和信號失真,導致設計失敗。常見的信號,如PCI總線、PCI-E總線、USB、乙太網、DDR內存、LVDS信號等,均需要進行阻抗控制。阻抗控制最終需要通過PCB設計實現,對PCB板工藝也提出更高要求,經過與PCB廠的溝通,並結合EDA軟體的使用,按照信號完整性要求去控制走線的阻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7/389726.htm

  不同的走線方式都是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對應的阻抗值。

  微帶線(microstrip line)

  •它由一根帶狀導線與地平面構成,中間是電介質。如果電介質的介電常數、線的寬度、及其與地平面的距離是可控的,則它的特性阻抗也是可控的,其精確度將在±5%之內。



  帶狀線(stripline)

  帶狀線就是一條置於兩層導電平面之間的電介質中間的銅帶。如果線的厚度和寬度,介質的介電常數,以及兩層接地平面的距離都是可控的,則線的特性阻抗也是可控的,且精度在10%之內。

  多層板的結構:

  為了很好地對PCB進行阻抗控制,首先要了解PCB的結構:

  通常我們所說的多層板是由芯板和半固化片互相層疊壓合而成的,芯板是一種硬質的、有特定厚度的、兩麵包銅的板材,是構成印製板的基礎材料。而半固化片構成所謂的浸潤層,起到粘合芯板的作用,雖然也有一定的初始厚度,但是在壓制過程中其厚度會發生一些變化。

  通常多層板最外面的兩個介質層都是浸潤層,在這兩層的外面使用單獨的銅箔層作為外層銅箔。外層銅箔和內層銅箔的原始厚度規格,一般有0.5OZ、1OZ、2OZ(1OZ約為35um或1.4mil)三種,但經過一系列表面處理後,外層銅箔的最終厚度一般會增加將近1OZ左右。內層銅箔即為芯板兩面的包銅,其最終厚度與原始厚度相差很小,但由於蝕刻的原因,一般會減少幾個um。

  多層板的最外層是阻焊層,就是我們常說的「綠油」,當然它也可以是黃色或者其它顏色。阻焊層的厚度一般不太容易準確確定,在表面無銅箔的區域比有銅箔的區域要稍厚一些,但因為缺少了銅箔的厚度,所以銅箔還是顯得更突出,當我們用手指觸摸印製板表面時就能感覺到。

  當製作某一特定厚度的印製板時,一方面要求合理地選擇各種材料的參數,另一方面,半固化片最終成型厚度也會比初始厚度小一些。下面是一個典型的6層板疊層結構:

  PCB的參數:

  不同的印製板廠,PCB的參數會有細微的差異,通過與電路板廠技術支持的溝通,得到該廠的一些參數數據:

  表層銅箔:

  可以使用的表層銅箔材料厚度有三種:12um、18um和35um。加工完成後的最終厚度大約是44um、50um和67um。

  芯板:我們常用的板材是S1141A,標準的FR-4,兩麵包銅,可選用的規格可與廠家聯繫確定。

  半固化片:

  規格(原始厚度)有7628(0.185mm),2116(0.105mm),1080(0.075mm),3313(0.095mm ),實際壓制完成後的厚度通常會比原始值小10-15um左右。同一個浸潤層最多可以使用3個半固化片,而且3個半固化片的厚度不能都相同,最少可以只用一個半固化片,但有的廠家要求必須至少使用兩個。如果半固化片的厚度不夠,可以把芯板兩面的銅箔蝕刻掉,再在兩面用半固化片粘連,這樣可以實現較厚的浸潤層。

  阻焊層:

  銅箔上面的阻焊層厚度C2≈8-10um,表面無銅箔區域的阻焊層厚度C1根據表面銅厚的不同而不同,當表面銅厚為45um時C1≈13-15um,當表面銅厚為70um時C1≈17-18um。

  導線橫截面:

  我們會以為導線的橫截面是一個矩形,但實際上卻是一個梯形。以TOP層為例,當銅箔厚度為1OZ時,梯形的上底邊比下底邊短1MIL。比如線寬5MIL,那麼其上底邊約4MIL,下底邊5MIL。上下底邊的差異和銅厚有關,下表是不同情況下梯形上下底的關係。

  介電常數:半固化片的介電常數與厚度有關,下表為不同型號的半固化片厚度和介電常數參數:

  板材的介電常數與其所用的樹脂材料有關,FR4板材其介電常數為4.2—4.7,並且隨著頻率的增加會減小。

  介質損耗因數:電介質材料在交變電場作用下,由於發熱而消耗的能量稱之謂介質損耗,通常以介質損耗因數tanδ表示。S1141A的典型值為0.015。

  能確保加工的最小線寬和線距:4mil/4mil。

  阻抗計算的工具簡介:

  當我們了解了多層板的結構並掌握了所需要的參數後,就可以通過EDA軟體來計算阻抗。可以使用Allegro來計算,但這裡向大家推薦另一個工具Polar SI9000,這是一個很好的計算特徵阻抗的工具,現在很多印製板廠都在用這個軟體。

  無論是差分線還是單端線,當計算內層信號的特徵阻抗時,你會發現Polar SI9000的計算結果與Allegro僅存在著微小的差距,這跟一些細節上的處理有關,比如說導線橫截面的形狀。但如果是計算表層信號的特徵阻抗,我建議你選擇Coated模型,而不是Surface模型,因為這類模型考慮了阻焊層的存在,所以結果會更準確。下圖是用Polar SI9000計算在考慮阻焊層的情況下表層差分線阻抗的部分截圖:

  由於阻焊層的厚度不易控制,所以也可以根據板廠的建議,使用一個近似的辦法:在Surface模型計算的結果上減去一個特定的值,建議差分阻抗減去8歐姆,單端阻抗減去2歐姆。

  差分對走線的PCB要求

  (1)確定走線模式、參數及阻抗計算。差分對走線分外層微帶線差分模式和內層帶狀線差分模式兩種,通過合理設置參數,阻抗可利用相關阻抗計算軟體(如POLAR-SI9000)計算也可利用阻抗計算公式計算。

  (2)走平行等距線。確定走線線寬及間距,在走線時要嚴格按照計算出的線寬和間距,兩線間距要一直保持不變,也就是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為兩條線走在同一線層(side-by-side),另一種為兩條線走在上下相兩層(over-under)。一般儘量避免使用後者即層間差分信號, 因為在PCB板的實際加工過程中,由於層疊之間的層壓對準精度大大低於同層蝕刻精度,以及層壓過程中的介質流失,不能保證差分線的間距等於層間介質厚度, 會造成層間差分對的差分阻抗變化。困此建議儘量使用同層內的差分。

相關焦點

  • 3D列印PCB如何幫助阻抗控制的布線
    打開APP 3D列印PCB如何幫助阻抗控制的布線 發表於 2020-09-25 18:59:16 使用3D列印來製造PCB,可使設計人員超越通常在PCB設計工具中強制執行的標準走線幾何形狀,同時仍可確保精確的阻抗控制。與標準的平面製造工藝相比,這為設計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來進行阻抗控制的布線和設計互連。
  • 關於PCB的阻抗控制
    沒有阻抗控制的話,將引發相當大的信號反射和信號失真,導致設計失敗。常見的信號,如PCI總線、PCI-E總線、USB、乙太網、DDR內存、LVDS信號等,均需要進行阻抗控制。阻抗控制最終需要通過PCB設計實現,對PCB板工藝也提出更高要求,經過與PCB廠的溝通,並結合EDA軟體的使用,按照信號完整性要求去控制走線的阻抗。
  • EDA365:通孔的阻抗控制對PCB信號完整性會觸發什麼樣的影響?
    通孔在連接多層PCB的不同層上的走線方面起著導體的作用(印刷電路板)。 在低頻情況下,過孔不會影響信號傳輸。但是,隨著頻率的升高(高於1 GHz)和信號的上升沿變得陡峭(最多1ns),過孔不能簡單地視為電連接的函數,而是必須仔細考慮過孔對信號完整性的影響。
  • 自學PCB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技術(上篇)
    計算機以及通信行業的PCB客戶對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要求越來越高。這使PCB生產商以及高速PCB設計人員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結合PCB行業公認的測試標準IPCTM-650手冊,重點討論真差分TDR測試方法的原理以及特點。
  • 阻抗板加工的阻抗控制
    在阻抗板加工處理中,如果有信號傳輸,則期望當信號從電源傳輸到接收機時,沒有任何反射,就可以傳輸到接收機而沒有任何反射,前提是能量損失小。要發生這種傳輸,電路中的阻抗必須等於發射機內部的阻抗,才能稱為「阻抗匹配」。
  • 自學PCB差分走線的阻抗控制技術(下篇)
    ,因此TDR設備可以直接測出差分走線的特徵阻抗。也就是說這兩個階躍信號不是差分信號。 這樣的TDR階躍脈衝稱為偽差分信號,因為它並沒有真正實現一個高速差分信號的傳輸過程,即幅度相等,方向相反。因此這種方法不能直接測出DUT的差分阻抗,只能使用軟體計算的方法對差分阻抗測試進行模擬計算。
  • 高速PCB信號完整性搞不定?不妨試試讓高速信號跳過PCB走線
    許多這些問題是因為PCB走線、過孔和連接器中發生損耗引起的信號完整性下降而造成的。雖然信號完整性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很多,但每種方案都有其自身的缺點。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應對措施是使用線纜配件取代PCB走線。o7yednc問題是這樣的。伺服器和交換機中使用的電路板通常都很大,它們的一端一般用「開箱即用的」I/O銅線或光纖,另一端是背板連線。
  • 淺談PCB的阻抗控制
    隨著電路設計日趨複雜和高速,如何保證各種信號(特別是高速信號)完整性,也就是保證信號質量,成為難題。此時,需要藉助傳輸線理論進行分析,控制信號線的特徵阻抗匹配成為關鍵,不嚴格的阻抗控制,將引發相當大的信號反射和信號失真,導致設計失敗。
  • PCB特性阻抗控制精度化的設計
    隨著以計算機為先導的電路信號傳輸高速化的迅速發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求PCB在高速信號傳輸中保持信號穩定,不產生誤動作,這就要求所使用的PCB的特性阻抗控制精度化的提高。對特性阻抗控制精度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這對PCB製造廠來說確實是很大的挑戰,為此,本文針對如何滿足客戶嚴格的阻抗控制精度要求方面進行探討,希望能對PCB製造業同行有所幫助。
  • 基於一種信號耦合來實現阻抗控制的設計方案
    一般對於控制阻抗的方法是控制寄生參數。這裡我們討論信號耦合對於阻抗控制的作用。 如圖1,根據楞次定律,走線1上流過一個變化的電流i1.變化的電流會在走線1周圍產生一個變化的磁場。這個磁場會以係數k耦合到走線2上(係數值一般在0.4-0.6之間,距離的減小和信號上升時間減小都會增加K值)。
  • 解析布線技巧提高嵌入式系統PCB的信號完整性
    以往,一些低速電路板中,時鐘頻率一般只有10 MHz左右,電路板或封裝設計的主要挑戰就是如何在雙層板上布通所有的信號線以及如何在組裝時不破壞封裝。由於互連線不曾影響系統性能,所以互連線的電氣特性並不重要。在這種意義下對信號低速電路板中的互連線是暢通透明的。
  • pcb版圖的阻抗控制怎麼計算
    特性阻抗,體現在PCB板上,主要是通過疊層、線寬、線距。在PCB版圖布局完成以後,我們要對PCB板進行層疊設計,將PCB板按照一定的厚度疊好以後,根據層疊結構,通過SI9000這個軟體來進行阻抗線寬的計算,然後根據計算好的線寬來進行布線,即可達到控制特性阻抗的效果。
  • 分享| 信號完整性的重要性及關鍵問題
    PCB層和阻抗變化現在,讓我們引入一些集總元件,如寄生電感、電容、交流集膚電阻、直流電阻,它們存在於任何系統中。可以看出,例如寄生電容(Cdx)如何改變電流分布,從而導致傳輸線的特徵阻抗發生變化,並使Zo(傳輸電壓與傳輸電流之比)發生變化。
  • 為什麼PCB上的單端阻抗控制50歐姆
    信號完整性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權衡取捨的問題,所以在業內最著名的一句話也就是:"It depends……" 這就是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個問題。今天高速先生也就這個問題綜合各種答覆來簡單總結下,在此也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總結出更多相關的因素。  首先,50歐姆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這得從標準線纜說起。
  • 如何使用線纜配件來取代PCB走線
    許多這些問題是因為PCB走線、過孔和連接器中發生損耗引起的信號完整性下降而造成的。雖然信號完整性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很多,但每種方案都有其自身的缺點。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應對措施是使用線纜配件取代PCB走線。 每次串行數據速率提高,其都會暴露出掩蓋在低速下的問題。許多這些問題是因為PCB走線、過孔和連接器中發生損耗引起的信號完整性下降而造成的。
  • 高速數據速率系統的信號完整性基礎知識
    摘要信號完整性是許多設計人員在高速數字電路設計中涉及的主要主題之一。信號完整性涉及數位訊號波形的質量下降和時序誤差,因為信號從發射器傳輸到接收器會通過封裝結構、PCB走線、通孔、柔性電纜和連接器等互連路徑。
  • 信號完整性需要重視的幾大關鍵問題
    信號完整性是許多設計人員在高速數字電路設計中涉及的主要主題之一。信號完整性涉及數位訊號波形的質量下降和時序誤差,因為信號從發射器傳輸到接收器會通過封裝結構、PCB走線、通孔、柔性電纜和連接器等互連路徑。
  • PCB板的特性阻抗與特性阻抗控制
    為區別直流電的電阻,將交流電所遇到之阻力稱為阻抗 (Z)。Z=radic; R2 +(XL -XC)22、阻抗(Z)近年來,IC集成度的提高和應用,其信號傳輸頻率和速 度越來越高,因而在印製板導線中,信號傳輸(發射)高到 某一定值後,便會受到印製板導線本身的影響,從而導致傳 輸信號的嚴重失真或完全喪失。
  • PCB行業術語和定義——信號完整性(SI)
    信號完整性(SI)信號完整性(英語:Signal Integrality, SI)是指信號在傳輸路徑上的質量。在數字電路中,一串二進位的信號流是通過電壓(或電流)的波形來表示。然而,自然界的信號實際上都是模擬的,而非數字的,所有的信號都受噪音、扭曲和損失影響。信號完整性考慮的問題主要有振鈴(ringing)、串擾(crosstalk)、接地反彈、扭曲(skew)、信號損失和電源供應中的噪音。
  • 僅僅只是簡單的阻抗控制嗎?
    但是之前客戶自己做了兩個版本,最終測試的阻抗都沒有達到要求,所以聯繫我們市場人員重新設計。我們的市場也是「身經百戰」了,想著不就是100Ω阻抗控制嗎?手到擒來,說幹就幹開始設計。快要投板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總是感覺不對,找高速先生諮詢。高速先生團隊在了解了客戶的詳細需求之後,確定了仿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