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物理學院獲悉,該院青年教師薛豔副教授一研究成果作為雜誌封面,發表在2014年5月30日出版的Phys. Rev. Lett.期刊上,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支持。
薛豔在半導體微腔結構條件下,非共振泵譜激子極化激元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中,暗態孤子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微腔結構中光模與電子和空穴對構成的激子耦合產生綴飾態,大量玻色混合物(極化激元)佔據低綴飾態中能量最低態,稱之為半導體微腔激子極化激元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這一物理現象於2006年被J. Kasprzak小組實驗證實,第一次在幾個開爾文甚至室溫下觀測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此之後這一課題引起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在Nature和Science上相繼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
如何在極化激元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中產生孤子並且討論其相應的動態行為是科研工作者們關注的課題之一。2010年 Skryabin 小組理論上探討了共振泵譜機制下亮孤子的產生,該文章發表於 Phys. Rev. Lett., 兩年後該理論被Amo小組實驗證實,發表文章於Nature。然而這些工作全部立足於共振泵譜機制,孤子的相位和動量等特性均有共振光所注入並鎖定。這種性質類似於無極化激元時非線性介質中孤子的動態行為。與此相反,薛豔研究了非共振泵譜機制下暗態孤子的產生和演化過程,發現孤子的相位由介質產生極化激元本身物理特性所決定,吸引了國際許多小組正在開展相應的實驗工作,有望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消息來源:物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