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金水200毫升215元,紅腰子精華50毫升496元。」一位自稱「批發優價」的低價供貨商對人肉代購@小薇如是表示。
點開這位供應商的朋友圈,上到雅詩蘭黛、蘭蔻、迪奧等國際品牌,下到MAC、珂潤、黛珂等熱銷品牌,從小眾到國際熱銷品,各國貨源一應俱全,產品真假不言而喻。
據廣東某名品供應商向C2CC記者透露,他們的供貨渠道主要面向各省市名品經營商、名品專賣連鎖、傳統中大型連鎖門店、需要進口名品的傳統代理商以及特殊渠道,類似某彩妝集合店等。
其實對於假化妝品而言,就極有可能通過上述渠道流入市場,因為在化妝品市場,名品假貨熱潮從未消停。
供大於求,利益驅使
假貨熱潮難消停
據江蘇廣電總臺報導,近日,鹽城警方破獲一起化妝品造假案,其聲稱以海關所扣押的海外走私品,原價8000多元的化妝品,現在只要4000元。經調查,這批假冒化妝品的供貨源頭位於廣東汕頭市朝陽區。
對於海關扣押的海外走私化妝品,一位化妝品行業資深人士向C2CC記者表示,早些年前,海關走私產品確有其事,但隨著這一渠道的發展壯大,成為了又一售假鏈路。
「正品沒有那麼多,年產量就這麼多。除非產品的產量在中國,但如果是在中國生產,那它其實就不算進口品,例如像SKII神仙水,就分流通貨、日本貨、韓國貨、歐美貨、大眾貨。」
供不應求的市場利益驅使下,假化妝品的供應渠道日益壯大。
一位連鎖門店顧問向記者表示,「從假貨的流通渠道而言,現在假貨主要區別於一般貿易貨、跨境電商貨、水客背貨,而國產名品供應鏈主要為批發市場。」
在這當中,每個省都有自己的批發市場,主要以鄭州為最大,價格最低,後為臨沂市場和義烏市場。
實際上,對於售賣正品的商家,通過一般貿易之類的正規渠道,或許一瓶蘭蔻粉水僅能賺取5元,但假貨能有著近半成甚至更高的利潤。
「現在做名品供應鏈,如果全是正品,其實利潤很低,不僅沒有利潤,而且產品需要壓貨,假設你壓了100萬,可能連一麵包車都沒夠,至少要壓三四千萬,利息也高,在這樣情況下,多數供應商極有可能出現真假摻賣的情況。」一位河南化妝品門店店主向記者透露。
他還表示,自己就曾在假貨上栽過跟頭,「我們分辨不出來 ,直到消費者找上門,說使用後發現與以往面膜體驗感不同,我們通過對比才發現確實不一樣。」
記者了解到,以進口品面膜韓國春雨為例,造假人員會以5:5、7:3、9:1等方式勾兌,如一盒10片數量的面膜,摻進1-2片的假貨面膜,相較於正品價格略低7-15元。
無獨有偶,據某品牌方透露,9.9元的飄柔紫色洗髮水需團購量達8000件,然而當從代理商進貨時,到貨產品卻是假貨。
不止於此,記者了解到,部分名品代理商還會「掛羊頭賣狗肉」,當門店向其訂購日本PDC面膜,代理商會發貨成PYC酒糟面膜,而PYC酒糟面膜則是由廣東某企業生產。
△左為日本PDC面膜,右為廣東某企業生產的PYC面膜
為儘可能避免出現上述情況,接受採訪的門店店主表示,「我們現在進貨打交道的就固定幾家名品供應商,出現問題他們包賠,有保證,像有些可能陌生的代理商,我們現在也不敢進貨。」
的確,不管是對於進口產品本身,亦或是名品供應鏈的真假,消費者乃至實體門店都難以辨別。因此,多數門店目前只能以長期合作、國內有影響力的供應商和信任人的推薦等方式,尋找可靠供應商。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
一方面,據一位連鎖門店顧問透露,目前國內最大的供應鏈商只有20%的貨物是自己的貨源,其他都需要調貨,並且供貨產品以及供應鏈供貨周期極不穩定,所以對於門店而言,需要有多家的供應鏈備選。
另一方面,記者採訪時,了解到在進口化妝品海關保稅時,部分進口品供應商會通過申報一個數量的貨櫃產品,但實際進貨卻有5個貨櫃,通過此方式進入市場屬於水貨範疇,與市面上說的假貨雖是兩個概念,但如若被查獲,一律按假貨處理。
以假亂真,
造假手段防不勝防
高額利益驅使下,大型化妝品售價造假案近年來頻頻發生,造假手段亦是防不勝防。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8月12日,上海長寧警方破獲一起製售假冒化妝品案件,查貨6300餘個空瓶,涉案品牌化妝水1800餘瓶。
視頻中,造假人員在廣州一倉庫內使用化工原料勾兌化妝水自行灌裝入從吳某處購得的貼有假冒「淮樹」商標及防偽標誌的400毫升化妝水瓶。沒有任何的防塵防汙的衛生操作,簡單粗暴完成了一個「正品」化妝水,據報導,假貨售價比正品便宜三分之二。
而在2019年12月底,浙江諸暨警方曾破獲一起製售假化妝品案,起初,由警方接到報警,一家網店在銷售假冒偽劣的嬰兒潤膚油,最終警方查獲2萬多瓶涉嫌假冒品牌的化妝品,金額高達1億3千多萬。
經調查,這批嬰兒潤膚油的生產源頭位於廣州的一個地下作坊,一瓶油的成分本不足一元,最低層級的銷售商的銷售價格僅為4塊多,主要是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以一件代發的形式,銷售假冒潤膚油100ml和200ml裝。
並且,記者通過查詢天眼查,發現迄今有超100萬家化妝品企業存在過經營異常,全國超683萬家化妝品企業無專利信息。
假貨化妝品屢禁不止,造假人員更是做到了以假亂真,2018年,江蘇警方曾破獲假冒知名品牌化妝品15萬件,涉及迪奧、魅可、貝玲妃、馥蕾詩等眾多高端品牌,在假貨倉庫中,有一款MAC口紅更是做到了以假亂真,通過真假口紅的對於,發現無論是從尺寸、logo,還是口紅本身的顏色,單憑肉眼消費者根本看不出兩款口紅有任何差別。
據了解,假化妝品最主要的成本在於生產包裝,造假人員不惜重金購買正品打樣多次,據報導,造假人員會將正品的外包裝寄給浙江義烏的上家,讓上家按照正品的包裝去仿製,按照樣板一般會打3-5次,根據這些化妝品外包裝的紙的顏色,包括銅版紙的型號,通過印刷,燙金,還有覆膜這些工藝,最終才能製造出來一個化妝品的外包裝盒,期間所花費金額不下百萬。
不僅如此,售假分子還會在瓶身底部打上防偽噴碼。據說此類信息還是化妝品內部人員透露,防不勝防的造假套路也使得名品供應鏈的黑洞愈演愈烈。
批發專供、集贊送、鹹魚特價,
售假套路不斷
2020年,疫情使得各行各業都活成了微商的樣子,美妝實體門店亦是如此,在此期間,門店通常還會以高流量型的名品,通過直播、朋友圈、公眾號等宣傳方式吸引線上用戶,雖然頗有些「微商」味道,但店主們可遠遠達不到微商的「大佬」風範。
在微信朋友圈,微商不僅能喜提瑪莎拉蒂,還能大方地回饋用戶,聲稱集贊就送MAC口紅、DIOR正裝等大牌產品,要不就是出現文章開頭所自稱是名品供應商,打著「名品批發」的由頭 ,價低是因為批發優價,更承諾下單提供小票,而這樣一番解釋,能否「說服」消費者或其他代理商們,只能說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事實上,假化妝品的主要銷售渠道一直都是微信和線上電商平臺,以及近幾年「假貨重災區」的二手交易平臺閒魚。
就像曾經的深受假貨之苦的淘寶一樣,所有當年淘寶曾經歷並抗爭過的一切,正在閒魚重新上演。
「由於疫情影響,實體店轉讓,現特價處理庫存,雅詩蘭黛眼霜售價108元。」疫情下,鹹魚賣家同樣與時俱進,話術也從去年的「免稅店特價購入」到「實體店轉讓,處理庫存」,使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累計賣出30餘件,產品單價從100-300元不等。
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公開了的灰色產業鏈下,一大堆消費者成了受騙者。
「買到假的蘭蔻粉水,我氣憤的是我用了半年才發現是假貨,我不是一個愛搞事情的人,我也想默默的自認倒黴,但我也氣憤,憑什麼你們違背良心賣假貨騙人,我花了錢爛了臉還要自認倒黴。」接受採訪的90後小雨說道。
總結:利益驅使下,假貨化妝品泛濫,名品供應鏈深陷泥濘,最後導致深受迫害的仍是實體門店和消費者,其中,相較實體店和專櫃,網購化妝品的線上交易模式因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線上購物的消費者利益更難以保證,但歸根究底,化妝品的良性健康市場環境才是多方所期盼的,此前國務院6月29日頒布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屆時,期望產品以及名品供應鏈能夠被進一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