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蝙蝠最大的天敵就是人類,因為在一些人眼中,蝙蝠是一種「野味」。可能蝙蝠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從1億多年前到今天,躲過了多次滅絕事件,躲過了大多數動物的捕殺,卻淪為了人的「盤中餐」。那麼,除了人類之外,蝙蝠在自然界裡還有沒有天敵呢?哪些動物是蝙蝠的天敵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蝙蝠的「自我防禦」
作為一種特殊的哺乳動物,蝙蝠的演化是成功的。首先,它們是唯一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相比陸地上的動物來說,會飛能夠躲避許多的獵食者,這就讓它被捕獵的機率變得很小。
其次,蝙蝠大都體型比較小,並且長相「猙獰」,一看就不是好吃樣子。最重要的是蝙蝠選擇了夜晚,這個能避開大部分掠食者的時間段活動,還有著精準的回聲定位系統,這套系統大到樹木、巖壁,小到蚊子都能夠被它掃描到。
而且為了避免與食物鏈最頂端的人發生交集和衝突,蝙蝠將棲息地選擇在了遠離人類居住地的洞穴、森林深處。而種種的這些特點讓蝙蝠從1億多年前成功地活到了今天,而且它們在整個的演化史上,形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可以說蝙蝠演化出了一套「與世無爭」的防禦機制,所以,在自然界中,它們的天敵確是不多。
蝙蝠的天敵
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都在一套完整的生態鏈中,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不過,生態鏈也有位置,相對來說,一些生態位較高的動物通常是沒有自然天敵的,比如獅子、老虎、熊等等,這些食肉動物已經強大到沒有其他野生動物可以威脅到它們了。
但是,蝙蝠的生態位並不高,這一點從它們小小的體型就能看出來了。因此,在自然界中,蝙蝠也是有少量天敵存在的。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幾種。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把天敵的定義再說一遍,天敵是指A動物主要威脅或者吃動物B,那麼我們說A是B的天敵。所以,並不是說一種動物偶爾捕獵另一種動物就能稱得上是天敵了。基於這個前提,我們先來排除幾種經常被誤認為是蝙蝠天敵的動物。
第一種:秘魯巨人蜈蚣
秘魯巨人蜈蚣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蜈蚣,這是一種體長平均在30公分左右的巨型蜈蚣,有著較強的毒性。它們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之中,在這種蜈蚣的食譜中,確實有蝙蝠。因此,它被認為是蝙蝠的天敵。但其實,在秘魯巨人蜈蚣的食譜中,佔比90%以上的是無脊椎動物,剩下的10%以蛙類、蛇、蜥蜴、鳥類以及蝙蝠構成。因此,蝙蝠只是巨人蜈蚣偶爾捕食的動物,並非主要的食物和危害對象,因此稱不上是蝙蝠的天敵。
第二種:蜘蛛
在自然界中,確實有吃蝙蝠的蜘蛛,比如人面蜘蛛、狼蛛等等。但是,大部分蜘蛛吃蝙蝠如同「中彩票」,因為這些蝙蝠大都是誤被蛛絲纏住的個體,而像一些狼蛛雖然不會織網也能吃蝙蝠,但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也不是蝙蝠,之所以能夠吃到蝙蝠,大都是因為白天偷襲,或者是失誤掉到地上的蝙蝠。因此,蜘蛛顯然也不是蝙蝠的天敵。
而真正能夠稱得上是蝙蝠天敵的動物只有兩種:蛇和鳥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蛇和鳥都是蝙蝠的天敵。根據生物學家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在南美洲以及非洲,至少有5種蟒蛇(體型中等的)是主要以蝙蝠為食的,而且無論是樹棲型還是洞棲型的蝙蝠,都是它們的獵物。其中,以洞棲的蝙蝠為主,因為這5種蟒蛇大都是洞棲的。
其次是鳥。蝙蝠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這個習性避開了大多數的鳥類,因此,能夠捕獵蝙蝠的鳥並不多。提到晝伏夜出的鳥,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貓頭鷹了。確實,蝙蝠的天敵之一就是貓頭鷹,不過大多數的貓頭鷹主要以老鼠為食,所以大都稱不上是蝙蝠的天敵。但是有一種貓頭鷹,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蝙蝠,它就是鷹鴞。
鷹鴞是鴞形目鴟鴞科鷹鴞屬下的鳥類,體長平均在25公分左右,是歐亞大陸上(主要分布在亞洲)常見的一種中型貓頭鷹。生物學家通過分析鷹鴞吐出的「毛球」發現,在其毛球的成分中,佔比最高的就是蝙蝠的骨頭。由此,可見,鷹鴞的主要食物就是蝙蝠。
當然,鷹鴞喜歡捕獵蝙蝠也不是什麼特殊的癖好,只是因為二者同是晝伏夜出的動物,而且鷹鴞喜歡棲息在樹洞或者是巖石的縫隙中,這與蝙蝠的棲息習性非常相似,因此,二者相遇的機會就比較多。
在鳥類中,除了貓頭鷹(鷹鴞)外,還有一種鷹科動物,它的主要食物也是蝙蝠,它就是食蝠鳶了。食蝠鳶是鷹科鳶屬下的鳥類,大多數的鷹科成員都是白天活動,晚上休息的,但是食蝠鳶是個例外。首先,從名字上看,我們就不難看出它與蝙蝠有著某種聯繫,其次,在食蝠鳶的食譜中,佔比最大的就是蝙蝠。
食蝠鳶的分布非常的廣,非洲、亞洲許多地區都有它們的身影,不過,我們很難見到它的真身,原因就是它白天很少活動。食蝠鳶是一種兇猛的鳥,它的捕獵都是在空中完成的,即使在蝙蝠精密的回聲定位系統下,它也能準確地用利爪獵殺蝙蝠。因此,在它的棲息地,幾乎所有的蝙蝠都是它的獵物(大型的果蝠除外,因為它們大都是白天活動)。
總結
雖然許多動物的食譜中都有蝙蝠,但是蝙蝠在它們的食譜中只是一個「零食」一般的存在,簡單的說就是碰到就吃,不主動去找。所以,大多數動物都不能稱為蝙蝠的天敵。不過,在自然界中,也有針對蝙蝠的動物,它們是一些洞棲的蟒蛇、鷹鴞以及食蝠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