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朱松梅)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實施以來,本市平原地區新增250餘處千畝以上的大片森林。接下來,市園林部門要在大尺度森林板塊之間建設廊道型生態林,為小動物們開闢遷徙通道,讓它們可以自由地覓食、穿梭和繁衍。這是記者在近日召開的平原生態林管護與經營工作會上獲悉的。
自2012年起,本市先後在平原地區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八年播綠,新增30處萬畝以上的森林溼地板塊、250餘處千畝以上的大片森林,京城被蔥鬱的綠色環抱。
「前些年建設和養護林地,主要目的是讓樹木活下來。經過五年的養護,新增造林已經能夠正常生長。今後做林地養護將分類施策,不但要讓樹木活下去,更要追求活得好。」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說,按照建設類型和功能定位,平原生態林可分為生態涵養、景觀遊憩、生態廊道和綜合利用四大類型。其中,生態廊道林大多沿著鐵路、公路以及永定河、溫榆河等大河延伸,串聯起大尺度的森林板塊。
目前,不少生態廊道林存在連通性較差、樹種單一的問題。尤其是交通聯絡線兩側的林帶,在建設時往往更注重其防噪、滯塵的作用,並沒有特意為動物棲息和遷徙創造便利。
今後,市園林部門將通過打通林帶「斷點」、豐富樹木種類等方式,修補廊道型生態林,為小動物們打造更完善的遷徙通道。市林業工作總站副站長李榮桓說,野生動物遷徙時格外注重隱蔽性,最怕受到驚擾。廊道型生態林下一步將打通「斷點」,形成連續的林帶,在與市政路交叉處建設專門用於動物遷徙的管涵。同時,林帶之中還將合理調整樹木種類,補植一些冠蓋濃密的樹木和地被花冠類植物,兔子、刺蝟們可以在林蔭底下盡情奔跑。
有吃有喝,小動物們才能過得更舒適愜意。廊道型生態林中還將增加食源和蜜源植物,如柿子、山楂、海棠、珍珠梅、丁香等,豐富的漿果類食物可為野生動物提供充足「口糧」。
為小動物開闢遷徙通道,早在數年前本市就已有相關嘗試。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便是最好的例子。
奧森公園雄踞中軸線北端,佔地680公頃,被北五環路分割為南北兩園。一條270米長的空中廊橋連接南北園。廊橋上遍植樹林花草,為上百種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和昆蟲提供了遷移和傳播的通道。
「大刀闊斧造林的同時,還得惦記著小動物們,這是非常必要的。」李榮桓說,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不僅應該有樹木,也要有種類多樣的動物。它們在林地之間往來走動,可以為植物傳播種子,充分保護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形成穩定的動植物群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