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自以為很了解,通過現在的核磁共振、X射線、內窺鏡等技術,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身上有哪些器官,這些器官在哪個位置發揮怎樣的功能,但是仍然有一些器官躲在隱秘的角落,時刻準備哪天出來給你一個驚喜。
今天看的這篇文章講述的就是在今年,荷蘭科學家是如何發現一個人類新器官的?讓我們來看看發現歷程和這個器官究竟躲在哪個角落?
文章發表在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雜誌上,影響因子只有4.856,不過依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背景
人類的唾液腺系統主要包括如圖所示的三大部分,腮腺(Parotid gland)、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和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大約1000個小腺體分布在整個氣消化道黏膜下。整個系統主要作用就是產生用於吞咽、咀嚼、消化、牙齒保護等作用的唾液。最近引進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與放射性標記的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配體(PSMA)結合的分子成像模式可以以高靈敏度和特異性來觀察這些唾液腺。
結果
作者對100位腫瘤患者(99位患有前列腺癌和1位患有尿路旁腺癌)的PMSA PET/CT圖像數據進行的分析,發現在除了原有唾液腺三大部位之外的鼻後部也出現了高亮區域,示蹤劑的總攝取量與舌下腺類似,通過不同方位的圖片可以看出這個腺體的大體輪廓,而且這個部位在100位患者中都能檢測到,因此作者猜測這裡可能有著一個人類還未發現的新器官。
為了更進一步驗證研究猜測,作者對大體進行了解剖分析。從B和C圖可以看到,該部位以粘液腺組織為主呈現大塊聚集,在咽喉背側壁有多個宏觀可見的引流管開口。C圖紅框顯示的區域表明,腺體主要懸垂在管狀軟骨上,管狀軟骨是由支撐聽管入口的軟骨形成的解剖結構。腺體從尾部延伸到咽壁,從頭頂延伸到Rosenmüllers窩。找到這個部位後,作者進一步做了免疫組化,看看找的位置是否準確。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腺體細胞幾乎100%表達PSMA,且具有腔隙性,與上顎小唾液腺的粘液面和PSMA-配體攝取量相當。
三維組織學重建說明了腺體組織和引流管的解剖分布。腺體組織以黃色(acini)和淡藍色(ducts)顯示。此背側視圖顯示了管腺與下層的環狀軟骨(深藍色)和肌肉(粉紅色)的位置關係。
進一步通過對723位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該區域的放射強度與口腔乾燥症及吞咽困難顯著相關。這個現象可能可以解釋為何放療常會出現口腔乾燥和吞咽困難的副作用。
最終,作者給這個新發現的器官命名為管狀唾液腺(tubarial glands)。
小感悟
1、近代解剖學從維薩裡1543年出版的《人體的構造》誕生至今已經接近500年,我們依然可以發現新器官,可見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的還是太少,這也是生命科學的魅力所在;
2、發現歷程讓我想起了造福男性健康的藍色小藥丸,本來是針對高血壓心臟病的藥,發現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治療優勢,但是卻造成另一器官的大量充血,最終成了輝瑞公司的王牌藥物之一,由此可見生命科學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