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一千
上次新發現的黏膜下層的網狀結構,後來被命名為間質組織,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的文章《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人體組織中未被識別間質的結構和分布)上,這種新器官的作用,類似於"減震器"。距離上次發現新器官不到3年,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新器官。這就很神奇了。
《自然》論文中插圖
如今是2020年,解剖學也發展數百年了,人體有多少器官,甚至有幾塊骨頭,都是摸得相當清楚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科學家竟然發現了新器官,這似乎是不可能的。是不是有人在故意吸引眼球,歪曲了科學家的意思呢?
很多報導引用的資料都源於美國趣味科學網站,這是不是一個權威的網站呢?目前網上有很多網站為了吸引眼球,專門製造假新聞,真假混合,真的讓人分不清楚了。一般研究會發表在期刊上,只要找到期刊就可以判斷權威不權威了。
經過尋找,這篇研究最早由荷蘭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在《放射治療與腫瘤學》(Radiotherapy & Oncology)期刊上的,這個期刊算不算權威呢?
經過調查,這個雜誌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了,SCI是一個國際公認的具有權威性的資料庫,被SCI收錄的雜誌上的論文也是比較可靠的,由此看來,人類的確發現了一個新器官。據論文介紹,這個器官位於鼻咽後側,是一個唾液腺,平均長3.9釐米。
除了這次新發現的唾液腺之外,人類目前已經發現了3個大唾液腺,分別位於舌頭下方、下頜下方和腮上。 這種器官有溼潤口腔內部,分泌唾液和軟化食物的功能。比如吃饅頭時分泌的唾液,會將饅頭中的澱粉轉化為葡萄糖,從而感覺到饅頭的甜味。
之前人類只發現了三個大唾液腺,然後認為在口腔和咽喉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數量達到上千個的小型唾液腺。因為這些唾液腺小又多,因此就不單獨分類了。在這次發現的位置,科學家原以為這裡是存在數千個小的唾液腺的。
這次的研究採用了"PSMA PET-CT"圖像診斷法,該診斷法原本用於檢測前列腺癌,檢測原理是:患者體內示蹤劑會和前列腺癌細胞中蛋白質上的PSMA物質結合,通過核磁共振(CT),就能檢測出前列腺癌細胞的分布。
PSMA物質不僅存在於前列腺癌細胞中,在唾液腺組織中也存在,因此通過核磁共振,科學家可以發現人體內唾液腺的分布。結果,在原以為會發現幾千個小唾液腺的部位,發現了一個大唾液腺,而且長度平均有3.9釐米大小。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科學家又連續對100名受試者進行"PSMA PET-CT"圖像診斷法,並解剖了兩具屍體,最終確認了新唾液腺的發現。論文作者沃格爾(Vogel)和瓦拉斯特(Valstar)給這種新器官命名為管狀腺體(tubarial glands)。
對於患有頭頸部腫瘤或者咽喉癌的人,一般會接受放療。因為之前不知道這裡有個器官,所以放療時往往會"誤傷"管狀腺體,導致患者咽喉不適,也就是放療的副作用變強了。
如今發現了這個新器官後,就需要想辦法,既獲得最好的放療效果,又不能"誤傷"了新發現的管狀腺體。但這個方法具體是什麼?研究員沃格爾表示會進一步探索。
一提到器官,不少人會想起心臟、肺部、肝臟、腎等這些大的器官,但沒想到新器官竟然只是一個平均3.9釐米長的部位。
科學如今在很多人眼中,發展的相當高了。但最近的消息表明,科學還有很多地方都沒發現,甚至對人體都不是完全清楚,因此我們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糟踐自己的身體健康,這就是說,雖然科技發達,但遠遠沒有大自然精巧。因此能夠健康地生活,而不完全依賴醫學來拯救生病後的自己,對於每個人,都是要注意的。
在現代醫學拯救你之前,先自己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