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天下父母心」! 當孩子的思維還沒得到系統培養鍛鍊時,我看到許多家長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給孩子報奧數學習班,我想告訴家長們:思維的基礎沒有奠定好,給他報再多班,他也很難做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孩子是不會思考,才導致學不會!學不會,才導致成績差!
比起瘋狂給孩子燒錢報班,培養孩子分析、駕馭知識的思維能力才是關鍵!
激發思考的七個起點:敘述起點(即故事引入);數量起點(出示數量關係,進行數量分析);邏輯起點(通過三段論,如果……那麼);存在起點(情感生活或人生問題);美學起點(通過 藝術作品入手);實踐起點(運用有形材料與操作工具);人際起點(通過小組爭論或同伴合作)。
有一句俗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笑了。但我要說的是:人類並沒有因為上帝發笑而停止思考!我們每個人應該有這樣一個信念:人類必須思考,思考就是力量。你若能積極思考,你將會獲得成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讓人學會思考,正確思考。
然而,無論在教育事件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是保持著好奇心是思考動力所在。
舉一個例子吧。一次到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走到購票處,我發現上面的電子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信息,仔仔細細看了半天終於弄懂,屏幕上是按放映廳編號依次滾動發布放映的電影、場次、時間等信息,我是一個愛好思考的人,當時就想要:這樣發布放映信息是不妥的,因為來看電影的人,大多想到要看的電影,然後順著電影去選擇時間,至於在哪個影廳不是一般觀眾考慮的。所以,好的排列方法應該是把電影名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放影廳放在第一位,這樣應該更合理些吧!
我說這樣的一個例子,只是想說明:對於生活中或是教育中平平常常的小事,我們一定不要習以為常,熟視無睹,而是應該時時想:以前就有的,就對嗎?從來就沒有的,有沒有可能創造出呢?
在生活中,技巧有時並不重要;我們內心的判斷,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對問題「敏感」了,才能形成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意識,才能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或在有問題的發現更多、更深刻的問題。一個沒有問題的孩子肯定有問題!
數學教學中的每一個小小的情境或事件,或多或少能夠引發孩子的好奇心,進而觸及到孩子們「敏感」神經,引發孩子的思考與進一步的行動,其實,孩子已經在一點一滴地在養成思考的習慣了。
及時記錄思考的瞬間靈感的方法很多,如隨身小貼士、日記、思維導圖。其中思維導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想像一個畫面:當一個人面臨一個未知的、事先沒有任何記憶、任何知識、或任何資料的事情或場景,他直覺地思考與行動(包括語言),應該是他聰明才智的最真實的表現。當一個人碰到未知的,那個決定性的片刻,他該如何反應?這時可以有很聰明地反應,也可能有很愚蠢的反應。聰明才智意味著對新的情況反應的能力,它來自於對人原來大腦思考的外在覺知,以及相關的語言想法的表述。他是在理智上思考,然後變成內部語言或外部語言,最終變成他的經驗,最終融匯到他的整個人生裡。
不記得哪本書上有說過:內向的人,先用大腦完成了想法,然後把想法說出來:外向的人先通過交談,然後完成想法。例如:有人常常是想說一句話,卻因為嘴笨而無法清楚的表達,卻在腦海裡是清晰明了。
可是很多人張嘴就說,不停地說,他們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去想,有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這種人可能是用語言帶動思考吧。
「教會孩子思考」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因為一個人一旦獲得了思考的品質,如同地球獲得了上帝之手的推動,會螺旋上升得不停旋轉!學會知識將不成問題!
思考教育與思考生活是連在一起的,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不是分割的。而在教育教學中,教、學、思、寫是四體一體的,它們有機統整,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以說,誰把這四個字做得到位,聯得緊密,誰就能達到科研的較高境界。做與學是好像同位,思是往下去,往深處去,寫是往高處提升的。四者關係是:教是基礎、學是保障、思是關鍵、寫是突變。
希望老師們能讓我們的孩子保持思考的狀態,讓積極思考真正產生力量,那樣的學習將是既有趣又不會被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