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智商在線、情商感人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時間商」

2020-12-05 機械工業出版社

來源:自言稚語(selfgrowing1118)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什麼?」

佛祖如是說:「最大的錯誤就是你認為你有時間。」

時間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無形,無價,一旦逝去,就不再回來。

知名勵志演說家Jay Shetty在Youtube上發表了一段關於時間的演講,句句戳心,發人深省。

「人的一生平均可以活78年。

我們花28.3年在睡覺上,這幾乎佔了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但與此同時有30%的人卻為睡個好覺而掙扎著。

我們在工作上花掉10.5年,但超過50%的人想要離開眼前的工作崗位。

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你能賺更多的錢,卻不能獲得更多的時間。

我們在電視和社交媒體上花掉9年。

在家務瑣事上花掉6年。

在吃吃喝喝上花4年。

在教育上花3.5年。

在梳妝打扮上花2.5年。

在購物上花2.5年。

在養育孩子上花1.5年。

在通勤上花1.3年。

只剩下9年的時間給我們。"

年紀越大,越感到時間是一件很玄的東西。

在30歲之前,大家都在努力優化智商,積極提高情商,所以我一度認為智商和情商最終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但過了30歲之後,才真切感受到,其實大部分人智商相差無幾,情商也不相上下,而真正決定我們人生高度的,其實是一個與時間高度相關的道理——

一個人如何對待時間,如何運用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選擇怎樣利用時間,時間就會選擇怎樣塑造我們。

/01

時間商:

對待時間的態度和運用時間的能力

2003年,學者斯蒂文·赫爾提出了一個概念——「時間商」。

所謂時間商,就是你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

Everything is a trade-off.

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收益。

就像你下班回家之後,在8點到10點這段時間相對自由,你可以選擇做很多事情:

健身,寫作,學習,刷微博,看劇,玩遊戲……

一個高時間商的人,他對時間抱持謹慎態度,善於做出最優選擇,總是會主動把時間運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10歲離開正規的學校教育成為父親的學徒,靠從事印刷業起家,到30多歲左右成為了美國費城地區最成功的印刷業商人,起草且籤署過美國《獨立宣言》,頭像印在綠光閃閃的百元美鈔上,被外界賦予了諸多標籤,政治家,教育家,作家,外交家,成功商人,每個身份都金光閃閃,堪稱全才。

這個人的名字叫班傑明·富蘭克林。

如此開掛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成就了如此迅速的提升呢?

答案肯定不是因為他智商在線,情商感人,因為這個世界上,雙商不高但很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真相是,富蘭克林很早建立了自己的價值標準,主動去掌控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而不是被時間支配,而「時間商」是他成就自己的核心能力。

最能體現他高時間商的,是他運用於人生的「五小時法則」——

每天都會花上大約一個小時進行刻意學習,即每個工作日學習一小時,一周五小時。

這個法則貫穿於他的整個成人期,所做的事情包括:

早起閱讀和寫作設定美德清單並追蹤結果驗證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組建讀書俱樂部在清晨和夜晚進行自省當富蘭克林每天都認真對待那一個小時的時間,每天都利用那一小時的時間來培養自己閱讀,反思和行動的習慣,短期看,他和其他人並沒有太大區別,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他對自己時間所做的最好的投資。

反觀我們很多人,一旦有點空閒,就急著去殺時間,微博,抖音,視頻,怎麼開心怎麼來,所以沒有獲得別人那樣的成就,也就理所當然。

富蘭克林的五小時法則,體現的是一個人的高時間商——

經過時間,那些看起來最聰明和最成功的人,都是持續和刻意利用時間來思考和學習的終身成長者。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當代中國人的一大硬傷,是對有效時間的低能管理,並因此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時間商是一種底層思維,而擁有高時間商的人,在內心建立了一套看待時間和運用時間的價值體系,將時間視為朋友,從而能夠在有限的人生裡,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投入到那些有價值的習慣裡,最終掌握自己的命運。

「時間商」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它的高低決定著我們在有限的人生裡能夠做好什麼,做成什麼。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高時間商的人,則需要在以下三類時間上下功夫:

復時間暗時間心流時間當你在這三類時間裡投入得越多,你就越能夠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最終成就自己。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肯定會為之作證。」

/02

復時間:

將時間投入到具有複利的事情上

沃倫·巴菲特認為自己成功的關鍵在於,每周閱讀500頁書;比爾蓋茨說,52年來,他每周都會讀完一本書。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他每年還會專門抽出兩周假期,用於閱讀;LinkedIn執行長傑夫韋納,每天會給自己安排2個小時的思考時間;拉裡·佩奇會花時間與谷歌的每個員工進行深入談話,從門衛到技術專家,總是保持在開放的學習狀態中;…...這些傑出的成功人物,他們肯定很忙,但他們總是願意把時間投入到那些長遠來看能回報以更多知識,創新和力量的活動。

也許剛開始,他們每天取得的成果很少很小,但是把時間尺度拉長了看,他們最終都會獲得巨大的成就。

這些投入到具有複利效應的事情上的時間,我稱之為「復時間」,就像複利的利滾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小小的習慣會帶來巨大的回報。

上面富蘭克林的每天一小時,就是運用復時間的例子,而我投入於寫作的時間,其實也是典型的復時間。

剛開始,我也只是簡單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完全自嗨式寫作,不迎合讀者,不受限於別人,閱讀的人不多,點讚數也很少。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淌,到現在,我在公眾號上寫作已經堅持了3年多的時間,讀者和閱讀量現在也有了質的飛躍,而我個人在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上也上了很大一個臺階,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新的機會。

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裡,我們要謹慎地看待時間,將時間運用在那些能夠給予你複利回報的事情上。

哪些層次的活動是自帶「復時間」的屬性呢?

閱讀埃隆·馬斯克是特斯拉,Space X等多家公司的創始人。

當人們問馬斯克是如何建造火箭時,他的回答是:「閱讀」。

閱讀是最公平的,不論你處於什麼年齡,處於什麼圈層,你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閱讀獲得想要得到的知識。

各領域的傑出人才都熱衷於這種高回報低投入的學習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巴菲特,比爾蓋茨等等。

當你把時間投入到閱讀中,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還能夠讓我們從中獲得新的見解和感悟,從而改變我們看問題,做事情的方式,並最終改變命運。

反思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總是會在發現公司運營或策略上的根本錯誤時,將問題記錄在員工公共系統中,然後找時間跟主管們一起反思去尋找解決方式。

反思是個人改變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指每隔一段時間就回顧一下過去的得失,錯過的機會,做錯的決定,成功的經驗,還有對未來的借鑑和指導。

有的人,只是多想了一步,卻輕易地拉開了和別人的距離。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事實上,在吃一塹之後,如果不進行反思,也不會長一智。不善於反思的人,吃了十塹也不長一智,而善於反思的人,看見別人吃了一塹,自己就能長一智。

反思,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的能力,但卻是後天可以刻意訓練的。

當你將時間持續地投入到反思中,你將獲得更高的認知,更有效的行動,從而讓自己始終處於不斷迭代成長的過程中。

實踐亞馬遜的CEO貝佐斯曾說:「亞馬遜的成果是一個函數,計算著我們每年、每月、每周以及每天做了多少實驗…...如果有10%的機會獲得100倍回報,那麼你每次都應該去賭一把,即使你仍然會有90%的可能性是失敗的。」

貝佐斯通過長期的實踐,才最終建立了整個公司,亞馬遜從來不是簡單來自於他的突發奇想。

不管我們讀了多少書,反思復盤了多少案例,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

但即使會失敗,我們依然要勇於去實踐,去試錯,而不是停留在空想裡。

因為只有持續地將時間投入到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地提升認知,獲得實實在在的成就。

如果你還是感到氣餒,請想想愛迪生,他做了50000多個糟糕的實驗才發明了鹼性蓄電池,9000多個實驗才改進了燈泡,但是,直到他去世,他獲得了近1100項美國專利。

所以,問問自己,你準備去做什麼樣的實踐?

報名參加舞蹈課?加入讀書俱樂部?去拿另一個學位?鑽研一種新的編程技術?

不管是什麼,生活就是一個實驗場,你做得越多,就會過得越好。

在這個焦慮忙碌的時代,我們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懂得慢下來,認真思考自己的時間應該用在哪裡。

將時間投入到閱讀,反思和實踐中,你將會在「復時間」的加持下,獲得比你原本期待的多得多的回報。

/03

暗時間:

看似無用,方為大用

每個人手裡的鐘錶盤指針走得都一樣快,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

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

就像有人每天都會拿起書來看,但領悟卻不見得多,因為在看書的這段時間裡,他只是簡單地記住書中的東西,沒有涉及推理,而只有思考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穿透表面看到本質,這樣一個思考推理的過程才是你的思維時間。

由此,劉未鵬在《暗時間》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暗時間」的概念——

你走路,坐車,排隊,跑步,吃飯……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

它是「看不見的,容易被忽略的時間」,是「沒有產生直接成果的時間」。

在這些「暗時間」裡,如果你總是能夠慎重對待它們,把你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和問題塞給它們,那就能夠把你的思維時間用到極致。

劉未鵬在書中說道:

「這些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將會產生巨大的效應。能夠充分利用暗時間的人將在無形中多出一大塊生命,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的不比你多,但不知怎麼的就是比你走得遠。」

其實,利用「暗時間」來對當下關心的事情和問題進行思考,採用的是大腦裡的「發散思維」狀態。

「發散思維」是一種全局思維,相比起在大塊時間裡的「集中思維」,它能夠讓外部信息在大腦的各個區域亂竄,天馬行空,所以新的想法隨時可能冒出來。

這時候大腦進入到一種「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它會重新發掘過去的記憶,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暢想,然後把不同的想法連接起來,這正是創造力的來源。

就像很多科學家在打盹和散步的時候腦海裡依然思索著科學問題,很多時候解答就在這些時刻忽然閃現。

有時候,我也會糾結於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苦思冥想了好半天依然不得要領。

這時候,頭腦會時常被這個問題縈繞著,我會不自覺地在吃飯的時候想想,上廁所的時候想想,甚至在睡覺的時候問題也會突然冒出來。

而解決辦法往往也會出現在「暗時間」的某個瞬間,讓我倍感驚喜和興奮。

其實,利用「暗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上班的路上,你可以想想今天的工作安排;在健身的時候,你可以聽一聽歷史哲學課;在散步的時候,你可以暢想一下未來的規劃;…...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想要找出大塊的時間越來越難,「暗時間」卻哪哪都是,學會合理利用「暗時間」,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很多靈感也會不期而遇。

這些看似無用的「暗時間」,實則方為大用。

而劉未鵬也說:

「善於利用暗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

/04

心流時間:

臨在當下,才能創造價值

有人問,一個人如何才能有足夠的耐心,一步一步地成長呢?

我的答案是,讓自己去重建對於時間的感知。

現代的快捷生活,讓我們在大部分事情的體驗上,都能夠得到快速的反饋。

你手指一觸及屏幕,手機就會立馬給你想要的消息。

你只要在美團下個單,外賣就能很快送到你家。

你只要點開視頻通話,對面就能夠浮現你想要見到的人。

世界開始以一種急切的方式來塑造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和體驗,可是,對於現實來說,這種時間感知卻並不真實。

沒有一棵樹能夠突然拔地而起,也沒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孩能夠忽然間成長為意氣風發的少年,沒有哪件事能隨著你的想法即刻生根發芽。

所有的成長都是需要你沉浸在時間長河裡,而讓我們沉浸於事情本身的時間,我稱之為「心流時間」。

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在「心流」的體驗中,我們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識,重塑內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進入忘我的境界。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這樣描述他畫畫時候的狀態——

「如果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一定會找到這樣的感覺——

宇宙和你一起,時間就像水一樣慢慢流過你的身體,你只能聽到筆在紙上刷刷的聲音,甚至連心跳都聽不見。你覺得時間空間好像都不存在,你覺得沒有一筆是多餘的,每個動作都是完整的。」

蔡志忠先生所描述的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心流」體驗。

之所以他能獲得「心流」體驗,源自他將自己放進「心流時間」裡,沉浸於畫畫這件事情本身。

當一個人沉浸在「心流時間」裡,那他就能臨在當下,也就是他能忘掉過去,忘掉未來,集中於此時,此地,此事,達到一種「無念」的狀態。

當你臨在當下之時,那些想法和思緒會自然地從你的內心流淌出來,推動著你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到極致,甚至創造奇蹟。

就像電影《海上鋼琴師》裡,主人公「1900」本來是樂隊的一員,但每次表演的時候,他彈到最後就開始飄了,其他樂隊成員跟不上,只好停下來像觀眾一樣看他表演。

其實,當1900坐在鋼琴前的那一刻起,他就進入了「心流時間」裡,而於臨在當下的狀態下,音符自然地從他的手裡流淌出來,從未有任何遲疑,也沒有任何刻意,如流水一般。

在「心流時間」裡,你就能臨在當下,讓心靈處於清澈純粹的狀態,這時候就會突然冒出來不知來自何處的「智慧語言」,讓你藉由所做的事情創造出意義和價值。

人人都是創造者,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我們能夠利用好「心流時間」進入到臨在當下的狀態。

就像陽光灑在一張白紙上,並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是如果你用凹凸鏡把陽光聚焦於白紙的一個點上,那過不了太長時間,白紙就會燃燒起來。

所以,想要利用好「心流時間」,你就要懂得全神貫注地聚焦自己的注意力,時刻保持專注。

最後的話

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

在我們的內心,往往會有兩種聲音。

一種聲音是敦促我們積極努力,希望我們不斷充實自己,激勵我們成長。

一種聲音是規勸我們追求舒適,讓我們懶惰自棄,不思進取,限制我們人生的可能性。

每天晚上睡去清晨醒來,這兩種聲音都在腦海裡相互廝殺。

誰會贏呢?

是那個我們心裡更願意聽到的聲音,是我們一直澆灌助長的那個聲音。

怎樣看待時間,如何運用時間,是一個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而一個擁有高時間商的人,總是會在「復時間」、「暗時間」和「心流時間」上下笨功夫,超越所謂的智商和情商,成為人生的贏家。

超效率工作術:成為「時間富人」的秘密

作者:[日]臼井由妃 著 於瀟彧 譯

本書在日本被譽為時間術及工作術的經典著作,它將廣大讀者讀過的那本《一周的時間從星期五開始》,進行了大量與時代契合的加工,編寫、製作成了能夠時時陪伴在讀者身邊的一本小書。

現在,隨著電子郵件、智慧型手機、社交網絡等電子工具的普及,「時間窮人」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即使是這樣,還是希望你能夠成為「時間富人」,想做的事情全都能做到,並且在內心和金錢上都餘裕起來。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

《我再也不想做「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了》

相關焦點

  • 比情商更重要的,是提升你的逆商
    情商有時比努力更重要,而有一樣東西,可能比情商更重要。那就是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逆商。以下,Enjoy:常識君|有話說作者:GHR編輯部來源:環球人力資源智庫(ID:ghrlib)先來看一個故事:1996年5月10日的一個星期五,31個年輕人前來攀登珠峰。
  • 上司腦子有洞,情商感人,下屬該怎麼辦?
    但是如果你的上司實在是腦子有洞,情商感人,不僅整天瞎指揮,還溝通不了,容不了能人!面對這樣的上司,下屬應該馬上走人還是越級匯報,取而代之?可能會有人說這樣做是不是有一點缺德,但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更何況是腦子有洞,智商感人的上司。
  • 有什麼能力,比智商、情商和家庭背景更重要?
    那些成功抵禦住誘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在未來有良好的學業成就、更健康的身體、更好的人際關係和婚姻質量,而入獄、吸毒、犯罪的可能性也更小。除了棉花糖實驗,還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童年時期的自控力,可以預測一個人成年後的壽命長短、心理健康程度、行為健康程度(是否暴飲暴食、吸菸酗酒、酒後駕駛等),以及經濟規劃能力、是否經濟困頓等多個方面。
  • 為什麼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情商:情商為什麼比智商重要》是美過作家戈爾曼寫的一本書,這本書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影響了數代人。連續暢銷十年,全球銷售達到800萬冊。  感悟:  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情緒作為情商的核心,是如何影響我們身體健康和人際關係的?如何提高情商,讓情緒成為你的競爭力。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8個小習慣,可以瞬間提高你的情商
    在學校,可能智商比情商重要,但是到了社會上,情商一定是比智商重要的,除非你的智商是高到讓人們忽略情商的地步。高情商的人,善於做情緒的主人,能擁有更和諧的內心和融洽的人際關係。今天就分享給大家讓你有效提高情商的8個方法。一、用關心和自責的口吻說話,責人之前先責己。遇到問題,別先責怪別人,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多用關心得口吻去和別人說話,這樣才能把互相的關係處好。尤其是作為上級領導,這個更應該要做到,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別人。二、遇事找方法,決不找藉口。
  • 情商與智商究竟哪個重要?
    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商比智商還重要。智商是指一個人學習與認識事務的能力,情商指一個人自身情緒、情感、意志及對他人、事情的感知靈敏度。智商和情商都有先天遺傳因素,也都有後天習得原因,但智商先天遺傳成份高於情商,也就是情商後天自身可努力提升。
  • 研究顯示情商高的人比智商高的可怕多了
    有另外一句大俗話,20%智商+80%情商決定你的成功。具體比例是怎麼分配倒不那麼重要,但這個論點我一向贊成,情商絕對比智商重要。我對研究成功學沒有太大興趣,但是平時喜歡觀察人,智商高情商低的人見過不少,但真正高情商的人卻見得不多,而這種人一旦出現,絕對值得注目。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一致認為:一個人成功20%來自智力因素,其他80%是智力之外的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他的情商。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研究員丹尼爾·戈爾曼博士1995年在其出版的《EQ》(情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情商」這個心理學名詞,並且提出了「情商比智商更能影響成功」的觀點,引起全球廣泛關注。
  • 在職場上情商到底重不重要?
    情商很重要,不僅是職場,生意場情場都適用。高情商簡單來說就是感到會讓別人別人感到舒服,你要知道職場是大部分工作是需要別人配合的,做事還是在於人,所以,只要讓別人高興和舒服了,工作基本就成了,你說重不重要呢?
  • 情商比智商重要太多!白巖松:家長學會3句話,孩子情商低不了
    19:39 來源: 當媽育兒plus 舉報   文|全文共1514字,閱讀時間約
  • 智商與情商:遠看成正比,近看成反比!
    之前,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七種「商」決定著個人的成功與幸福。在這篇文章裡,筆者綜述了決定人類成功的幸福以及生活質量的七種重要的「商」,分別是代表智力水平的智商、代表情感智力水平的情商、表徵堅持力的毅商、體現變通和心靈指數的靈商、測量抗逆力的逆商、體現自律和風險感知監測水平的律商、表徵心理健康和活力水平的心商。
  • 判斷一個人情商高不高,就看三點
    但其實不然,真正的情商高是對自我真誠又對別人真摯,而不是對人虛假的客套,這樣只會引來別人的反感和厭棄。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是高情商,靠的不是圓滑的說辭,而是這三點。情商高的人,總是能夠在不知不覺間維護自己的利益,但不被人發覺,並且還能很好的照顧到他人的情緒,從而獲得好感。就好比,如果男孩聽從媽媽的話,過去批評指責或者用一些很嚴厲的話語,去批判小女孩,很可能會破壞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更甚至會導致雙方家庭就此走上不和諧的道路。
  • 心理學教授: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情商,而非智商!
    導讀:早期的情商教育至關重要,是一種心理塑造。一個人的的智商再高,如果有一個自卑,脆弱,承受能力差的心理,當面對挫折時他也很艱難,成功的機率會縮減過半。簡單來說,情商是識別和理解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利用識別出來的信息做判斷、做決策,並調節合理支配自己的行為,是種綜合處理情感信息並行動的能力。
  • 為何「情商高」的孩子一眼就能認出?資深老師:身上這3點藏不住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平時更關注的多數都是孩子的健康和智商。同時也會認為只要孩子身體健康,智商高,將來就會有出息。但事實上,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商。一個情商高的人,長大後有出息的機率才會更高。針對於情商有多重要,戈爾曼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智商只佔了其中的20%,而情商卻高達80%。
  • 九型人格—提升情商的秘訣
    九型人格  今天講的是九型人格—提升情商的秘訣,這是一個比較大是問題,也是不交重要的話題。  那接下來告訴大家九型是什麼?  九型人格是研究人的性格的學問。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定位,在這個世界上有三種類型都學說,第一:是靠自己神秘都力量來找,星座、血型甚至是手相的,第二:靠統計學來測試你的性格,包括各種測評工具,DNSC.等等,當我們一個人去了解自己的性格,都是靠外在的力量、測試的力量。
  • 什麼是情商?
    什麼是情商?自從哈佛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一書,人人都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不少人以為情商就是會說話,脾氣好,真的嗎?會說話脾氣好的人情商就高?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可是,誰也不得罪的結果代價是沉重的,因為當一個人誰也不得罪時,只好得罪自己了。你能說這樣的人情商很高嗎?如果這種人也叫情商高,那情商真沒什麼價值了。其實情商沒你想像的這麼簡單。那到底什麼是情商呢?
  • 一個真正情商高的人,是從被別人討厭開始的
    」 這句話很容易理解,但卻需要一個人用很多年的時間去窺探其中的真相。 哪些事情可以說明一個人的智商高? 這個人的學歷學時,如果一個人的學歷很高,博古通今,涉獵廣泛,興趣愛好都很廣泛,那麼這個人的智商一定不會低。 最起碼在學習這件事情商,他有足夠的能力和智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 專家告訴你,這些孩子身上三個特點隱藏不了,情商高的孩子都有
    在孩子生長過程裡,父母一直都是孩子們的參觀者和參與者,所以他們對於孩子會特別關注,同時也認為孩子的雙商都高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有所成就的,但事實孩子的情商會比孩子的智商更為重要。為什麼孩子的情商會比孩子的智商更重要呢?
  • 心理測試:選一幅你認為抽象的圖,測你智商和情商能否同時擁有
    人的情商和智商的高低,可以反映出這個人對情感問題的處理,對人生的把握。高情商的人比較擅長人際交往,對於大家的生活和工作還是比較值得大家學習的,智商只是反映了一個人在學習知識時的領悟和運用,但很多人認為高智商的人人情商一定是較低的,但也有不少高情商的人看不到智商是較低的。
  • 男人情商低的表現
    實用菌說: 首先,什麼是情商? 情商必須分兩部分: 第一,就是自己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即「避免讓自己情緒不爽的能力」。 第二, 就是對外的輸出能力,即「讓別人情緒很爽」的能力。 低情商的人,就是在社交中,高頻率的讓人不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