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的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灰椋鳥》,描寫的是成群的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情景,作者同時也發出了「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的感嘆。
那麼問題來了,
太倉的孩子上了課,
想認識灰椋(liáng)鳥,
到哪兒去呢?
答案就是到東林村去!
城廂鎮東林村
在全市最早建成了合作農場,
農場中生態環境好,
吸引了很多鳥類棲息,
前不久,
小編在合作農場看到了一群
以前從未見過的鳥兒,
一了解,
原來它們就是灰椋鳥。
小編看到這群鳥時,
它們正在農場場部西側的一塊試驗稻田中,
有的站在田埂上休息,
有的飛到田裡找食物,
時而一起飛起,
時而又一起落下。
這種鳥的羽毛以青灰色為主,
和常見的白頭翁有些像,
但比白頭翁要大一點,
白頭翁的頭頂是白色的,
但這種鳥的頭兩側是白色的。
東林合作農場工作人員:
以前農場中也沒有這種鳥,它們大約在三、四年前才出現在農場,之後每年開春就來了,到了冬天又不見了,大家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鳥,大家都叫它們「烏鵲」。這種鳥在農場的數量很多,至少有100多隻,有時分幾群活動,有時又合成一大群,白天成群出去覓食。除了在農場活動外,還會到周邊的電站村、萬豐村一帶,晚上就棲息在農場中的樹林裡。
一位觀鳥愛好者告訴小編,
以前在太倉很見到這種鳥,
在東林合作農場成群並且連續多年出現,
應該與當地環境好、
食物充足有一定關係。
科普時間
灰椋鳥,是雀形目椋鳥科的物種,體型較北椋鳥稍大,頭頂至後頸黑色,額和頭頂雜有白色,頰和耳覆羽白色微雜有黑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紅色,尖端黑色,腳橙黃色。
分布在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我們國內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以南至遼寧、河北、內蒙古以及黃河流域一帶,遷徙及越冬時會在東部至華南出現。
灰椋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低危物種,在我國則被列為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生態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保護動物。
太倉日報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太報融媒記者:張立 文/圖】
【編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