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學院】從 Ryzen 3000 說起:可能是東半球最易懂的 PCIe 科普

2021-01-11 IT之家

月初結束的Computex期間,支持PCIe 4.0標準的產品相繼問世,包括各大廠商推出的使用群聯PS5016-E16主控的PCIe 4.0 SSD,以及AMD全新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和X570晶片組,各大板卡廠商也紛紛公布X570主板。PCIe 4.0是消費級產品中最新的PCIe標準,相較於現在主流的PCIe 3.0帶寬翻倍,×16雙向帶寬可達到約64GB/s。

如上,AMD發布了支持PCIe 4.0的全系新品,PCIe 5.0規範也已制定完成,打算攢(cuán)機的小夥伴可能比較關注此類報導,也對PCIe有所了解。但PCIe的標準、迭代、帶寬、速率、通道數等規格往往很容易搞混,今天咱們來捋一捋PCIe。

本文篇幅較長,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PCIe標準的概念及總線標準回顧

PCIe主流物理接口

PCIe傳輸速率

PCIe物理接口與傳輸速率的對應關係

兼容性

PCIe通道在CPU和主板上的分配

一、PCIe標準的概念及總線標準回顧

1、PCIe和總線

PCIe全稱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意為「高速串行計算機擴展總線標準」。顧名思義,PCIe是一種總線標準,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總線。

總線(Bus)是計算機組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幹線,以一種通用的方式為各組件提供數據傳送和控制邏輯。命名為「Bus」是因為總線就像公共汽車一樣,在主板上按照既定路線來回不停地搬運著數據,數據的最小單位為比特(bit)。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固定的通用數據傳輸線路。

▲藍色通道即為總線

PCIe就是一種總線標準,規定了總線的控制方式、傳輸協議、編碼方式、硬體接口、規格、帶寬和速率等,主要用於CPU、主板(晶片組/南橋/PCH)、擴展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

(註:下文中和總線相關的部分,不再區分主板、晶片組、南橋、PCH)

PCIe是用以取代PCI總線標準而建立的,既然談到了PCI標準,我們就簡單回顧一下總線標準的主要發展歷史。

2、ISA

總線的概念最早來自IBM 1981年在PC/XT電腦上使用的系統總線,後被重命名為ISA總線,全稱「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準體系結構總線。之後8位的ISA被稱為XT標準,16位的ISA被稱為AT標準;AT標準工作頻率為8MHz,最大傳輸速率為16MB/s。

▲ISA插槽

圖自ExplainingComputers

3、MCA

1987年IBM打算用MCA總線取代ISA,MCA全稱「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意為微通道體系架構體系,為32位,不兼容ISA。雖最終未獲得市場認可,但開創了擴展設備「即插即用」的先河,直接啟發了後來的PCI標準。

4、EISA

1988年EISA發布,稱為「擴展工業標準結構」,Enchanted-ISA。將AT標準擴展到32位,工作頻率為約8.33MHz,最大帶寬約為33MB/s。

▲EISA擴展卡

圖自Wikipedia

5、VLB

1992年,視頻電子標準協會(VESA)推出了VESA總線標準,作為ISA的擴充標準,32位。由於這是針對視頻傳輸的局部/本地總線(Local Bus),常被稱為VLB。

▲VLB插槽(棕色插槽+黑色插槽)

圖自Wikipedia

▲VLB擴展卡

圖自Wikipedia

6、PCI

PCI標準同樣誕生於1992年,全稱「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意為外設部件互連標準。最早由英特爾發布PCI 1.0標準,後由PCI-SIG(外圍部件互連專業組)接管,於次年發布PCI 2.0標準規範。

PCI由ISA發展而來,同樣為一種並行總線標準。PCI2.0標準的數據位寬為64位,工作頻率為33MHz,傳輸速率可達264MB/s。

7、AGP

AGP全稱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加速圖形埠,AGP 1.0發布於1996年,基於PCI標準發展來的針對圖形加速卡的高速埠(Port)。AGP為點對點傳輸通道,僅供顯卡使用。

AGP採用32位傳輸,規格分為1×、2×、4×、Pro、8×等,最高傳輸速率可超過2GB/s達到2133MB/s。由於代際之間工作電壓不同,隔代互不兼容。

▲同時搭載ISA、PCI和AGP插槽的主板

圖自ExplainingComputers

8、PCI-X

1998年發布的PCI-X標準是PCI的改進版本,總線寬度為64位,通過增加針腳數量來提高帶寬,支持共享帶寬,PCI-X 2.0最高傳輸速率可達4.2GB/s,仍為並行傳輸。

▲PCI-X擴展卡

圖自Wikipedia

9、PCIe

時間來到2001年,英特爾公布用以取代PCI和AGP標準的新一代總線標準,命名為「3GIO(3rd Generation I/O)」,後改名為「PCI Express」,簡稱「PCIe」或「PCI-E」,於2003年正式推出。

(註:下文用「PCIe」表述。)

和上述所有標準不同,PCIe標準採用串行傳輸。所謂並行傳輸,指同一時刻傳輸超過一個bit,串行傳輸指同一時刻僅傳輸一個bit。乍看下可能有些違反常識,為何摒棄看起來更快的並行傳輸而採用串行傳輸?

是這樣的,在數據通道工作頻率普遍不高的時代,並行傳輸的效率高於同頻率的串行傳輸;但隨著傳輸通道工作頻率的不斷提升、位寬的不斷增加,並行傳輸物理接口就要做得越來越大,也更難以消除通道間的相互影響。這時物理接口可以做到比較小、可以將工作頻率提上更高的串行傳輸自然就「上位」了。

PCIe是目前最主流的總線標準,除了顯卡,音效卡、網卡、USB/SSD擴展卡等均可通過PCIe完成計算機的內部高速通信。如今市面上的中高端主板幾乎所有擴展接口均為PCIe接口,中低端主板上也逐漸難覓PCI接口。

二、PCIe主流物理接口

1、物理接口

先來看一下PCIe的物理接口長什麼樣。

從PCIe 1.0開始,其規格就分為×1、×2、×4、×8、×12、×16、×32。其中×2僅作為內部規格沒有對應的插槽(Slot),×12、×32規格的接口極為罕見不會出現在消費級產品上,所以主流PCIe插槽有×1、×4、×8、×16四種,最常見為×1和×16,至於×4和×8去哪了下文會提到。Mini PCIe(×2)接口現主要出現在筆記本產品上,且一般被無線網卡佔用,此處不談。

▲常見PCIe插槽

▲對應擴展卡針腳

▲PCIe×16顯卡

▲PCIe×32插槽

2、規格

PCIe接口分為供電和數據兩部分,無論哪種規格的接口供電針腳(Pin)數量均為22個,最高可提供75W的電力。此外,×1、×4、×8、×16全長分別為25mm、39mm、56mm、89mm,數據區針腳數量分別為14、42、76、142個。

三、PCIe傳輸速率

之前我們提到過,PCIe中的「e」為Express,在此表「快速」之意,所以傳輸速度上相較於PCI優勢明顯,這也正是其能取代PCI標準的重要因素之一。

PCIe標準中,用以傳輸數據的線路稱為「通道(Lane)」,×1表示接口有一條PCIe通道,×4表示有4條,以此類推;每條通道速率相等,可以疊加。

這張表列出了PCIe標準不同代際和規格的速率,表達的信息比較多,有些概念理解起來會比較繞,我們一項一項來看,小編儘量表達清楚。

▲PCIe標準速率

GT/s是用以描述物理層通信協議速率的單位,意為Giga Transmission per second(千兆傳輸/秒),指每秒完成多少次數據傳輸,與Gbps(Gb/s)並沒有直接對應的換算關係,需要根據具體的物理層通信協議判斷。

(註:下文不對「Gbps」「Gb/s」作區分。)

套用在PCIe標準上,因為採用串行傳輸,所以PCIe 1.0單條通道的數據傳輸速率為2.5Gb/s。即為,每秒雙向最多可傳輸「2.5G(2.5×十億)」個bit。

之所以加這麼多定語,是因為這個2.5Gb/s並不是我們真正能用到的速率,也就是說我們的設備跑不到這麼高的速率。PCIe標準採用的編碼方式需要在數據前後各佔用一個bit用以識別開始和終止。PCIe 2.0及之前的版本採用8 bit/10 bit的編碼方式,即傳輸8 bit的(有意義的)數據,需要佔用10 bit的傳輸量。編碼方式造成的損耗稱為編碼損耗,PCIe 2.0及之前的編碼損耗率為20%,現在主流的PCIe 3.0及之後的版本採用128 bit/130 bit的編碼方式,損耗率約為1.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了解了編碼損耗之後,下面兩項指標就容易理解了,仍以PCIe 1.0為例

2.5GT/s根據串行傳輸的特性換算成2.5Gb/s,算上編碼損耗,即為可用的數據傳輸帶寬:

2.5GT/s × 1b/T × 8b/10b = 2Gb/s

2Gb/s ÷ 8b/B × 1000M/G = 250MB/s

(註:G=10∧9、M=10∧6)

用第一列數據算上編碼損耗,除以10再將單位換位MB/s也是同樣的結果。

用單條速率計算即可:

2Gb/s ÷ 8b/B × 16 × 2 = 8GB/s

250MB/s ÷ 1000M/G × 16 × 2 = 8GB/s

表中「~」表示大約,實際略小於表中數據,因編碼損耗很小沒有計入。

下表中詳細展示了PCIe各版本各規格的單向帶寬/速率。

▲PCIe標準速率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新版本帶寬翻倍是PCIe的優良傳統。

▲總線帶寬發展史

總結一下,打個比方,每個bit的數據是一輛小車,PCIe總線是車道,每條Lane是一條雙向車道,PCIe版本規定了速度上限,由此就很好理解了,不考慮編碼損耗的情況下,車道越多,允許的車速越快,通過的數據自然也就越多。

四、PCIe物理接口與傳輸速率的對應關係

判斷接口的速率

看完物理接口和速率,再來看一下他們之間的對應關係。

了解了上述內容,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同一版本/代際內,對於插槽:

速率越快,則針腳越多;

針腳越多,則插槽越長;

速率越快,則插槽越長。

對於設備:

對嗎?對。

為什麼還要單拎出來?因為對於插槽來說,逆命題不全成立,所以提一下。

對於擴展設備來講,命題成立,反之亦然。

對於主板上的插槽來講,有一點要注意,插槽長並不代表針腳多、速率快。

舉個例子,下圖是一張MSI MEG Z390 Godlike,主板上的PCIe插槽包括一個×1長度插槽和四個×16長度插槽,我們之前已經了解到,×16表示有16條PCIe通道,那個這五個PCIe插槽是否有65條通道?

▲MSI MEG Z390 Godlike

其實並沒有,事實很殘酷,遠遠沒有,物理上講只有33(16+4+1+8+4)條,可以同時使用的更少,最多21(16+4+1)條。

如何判斷插槽速率呢,最簡單的就是看說明書,說明書上會註明每個插槽的速率。

▲MSI MEG Z390 Godlike說明書中PCIe插槽及速率部分

PCH可以理解為南橋/晶片組,下同

我們還可以這樣判斷,主流平臺(Z系列主板及以下,下同)上:

首先,任何×1長度插槽內只有一條通道;

其次,×16長度插槽按照與CPU的距離,離CPU最近的×16長度插槽內,針腳一定是滿的,即有16條通道,且是直連CPU的(下文會講到)。

再次,次遠的×16長度插槽中最多有一半的針腳,即為×8速率,8條通道,高端主板可直連CPU;

再次,再遠的×16長度插槽中一般為×4速率,4條通道,最多8條,高端主板可直連CPU;

最後,最遠的×16長度插槽中一般為×4或×8速率,連接到晶片組;

其他稍低端主板沒有這麼多×16長度插槽,但判斷依據和順序是一致的。

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快速判斷插槽的速率,我們知道針腳的數量和速率的快慢是對應的,那麼大部分主板只要看背面的針腳數量,就可以準確判斷通道數和速率了。

▲從主板背部的針腳可以判斷PCIe插槽速率

對於背部有金屬蓋板的主板,仔細觀察插槽,也可以看到針腳的多少。

▲主板背部覆蓋「裝甲」

▲可以觀察到針腳的數量

至於分明只有×8或×4的速率,為何要做成×16長度的插槽,第一是為了好看,清一色的×16長度插槽確實比參差不齊的×8/×4要好看;第二就是下面我們要提到的兼容性。結合這兩點也可以填上之前的坑,×8/×4長度插槽未能成為主流的原因正是可以通過閹割×16插槽針腳的方式實現,保留×16插槽的長度也可以實現更好的兼容性。

五、兼容性

PCIe標準自面世以來,已經有四代應用於消費級產品,最新的PCIe 5.0規範也已制定完畢,雖然有眾多不同的版本和規格,但PCIe標準的兼容性是極好的。

總結來講,PCIe各版本各規格相互兼容,取最低版本最低規格的速率。

比如:

PCIe 3.0的卡插在4.0的槽中可以正常工作在3.0的速率下;

PCIe 4.0的卡插在3.0的槽中可以正常工作在3.0的速率下;

×1的卡插在×16的插槽中可以正常工作在×1的速率下;

×16的卡插在×1的插槽中可以正常工作在×1的速率下;

以此類推。

大家對上面幾個例子可能有些困擾,前三例比較好理解,最後一例長卡如何插入短槽中呢?

有些PCIe卡槽尾端不封閉,稱為「Open-ended Slot」,較高規格的卡便可以插入到較短的插槽中了。

來看具體的例子:

ROG MAXIMUS XI HERO(WiFi)這款主板帶有三個×1長度插槽,全部都是尾端不封閉的插槽,以此來增強兼容性的好處就是,個別情況下PCIe插槽數量不夠時,可以在短槽內插入長卡,當然只能跑在較低的速率上。

▲開放式埠

總結來講,PCIe標準的兼容性極好,幾乎各版本各規格都可以相互兼容,通道不夠時有多少用多少通道富餘時用多少取多少

另外提一嘴,PCIe標準允許通過物理方式(貼膠帶等)屏蔽高速率擴展卡的針腳,以此來降低速率,當然只有在某些測試時才會用到……

六、PCIe通道在CPU和主板上的分配

1、通道數

上文在講到如何判斷接口和速率時,有提到通道/總線的數量以及是否直連CPU的問題,拎出來單講是因為明白這一點,對於選擇CPU、主板、顯卡/SSD等擴展設備的搭配十分重要。

在英特爾和AMD平臺上,可供我們用來擴展設備的總線都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由CPU和晶片組提供。

這裡以英特爾平臺為例主流平臺上

三代以來,CPU最多提供16條PCIe 3.0通道,Z270及之後的晶片組最多提供24條PCIe 3.0通道,由晶片組擴展出的通道所傳輸的數據,最終也要交由CPU處理,所以晶片組與CPU之間也有一條總線用以通信,英特爾平臺稱之為DMI,本質上仍是PCIe通道,版本與晶片組一致,為×4帶寬,即通過晶片組擴展的所有設備速率總和上限為PCIe 3.0×4

看個具體的例子,Intel Core i9 9900K + Z390的組合,CPU提供16條PCIe 3.0通道,晶片組提供24條PCIe 3.0通道,晶片組與CPU間通過DMI 3.0×4總線進行通信,速率相當於PCIe 3.0×4。

▲Intel Core i9 9900K最多提供16條PCIe 3.0通道

下圖中展示了英特爾平臺總線拓撲圖,從中可以直觀地看出,直連CPU的通道性能要好於連接到晶片組的通道,也可以看出晶片組提供的通道用途十分廣泛,包括SATA、USB、M.2在內的眾多接口均需要佔用PCIe通道,這就涉及到總線的拆分與合併,簡單來說就是,這些通道該怎麼分。

▲八代酷睿平臺總線

2、CPU總線的拆分和晶片組總線的合併

先來看比較好理解的總線合併,仍接上例,晶片組提供的24條PCIe通道均為×1速率,如有接口需要支持PCIe 3.0×4,如M.2硬碟插槽,則將24條×1通道中相鄰的4條合併,即可,×8的顯卡插槽、USB接口、SATA插槽等同理。

當然,PCIe通道在主板上是「稀缺資源」,對於一些提供豐富接口的主板來說,CPU和晶片組提供的PCIe通道都是不夠用的,經常需要不同接口共享帶寬,這時就需要根據需求設計方案,按需將通道分配給不同的接口,以及規定通道不夠時,哪些接口需要將通道讓給其他接口。實現這些功能的元器件稱為Switch,一般譯為開關或轉換器,就是下面的這些。

▲Switch

Switch的邏輯很簡單,對晶片組提供的通道,Switch決定將其併到哪個接口,對CPU提供的通道相反,Switch決定將其拆分到哪個插槽。

▲並非所有插槽都同時可用

文字為自變量,符號為因變量

接下來看CPU PCIe通道的拆分,首先需要說明的是,CPU總線拆分僅在英特爾的Z系列主板和AMD的X系列主板上受支持,英特爾的H系列和B系列主板以及AMD的A系列和B系列主板不支持,距離CPU最近的顯卡插槽獨顯×16的帶寬,即不支持顯卡SLI或CrossFire。以及,需要CPU支持,英特爾官網都查得到。

▲Intel Core i9 9900K支持的PCIe配置

英特爾主流CPU最多提供16條PCIe 3.0通道,我們上面提到過,默認情況下全都分給離CPU最近的×16顯卡插槽,但有些主板會提供三個甚至四個×16長度插槽,但CPU提供的PCIe通道只有16條,除去連接到晶片組的,只能拆分。

①MSI Z370 Gaming Pro Carbon

不同主板的拆分策略不同,以MSI Z370 Gaming Pro Carbon為例,主板有三個×16長度插槽,兩個PCIe通道直連CPU,最高速率分別為×16和×8,最後一個連接到晶片組,速率為×4。

▲MSI Z370 Gaming Pro Carbon

▲MSI Z370 Gaming Pro Carbon說明書中關於PCIe插槽速率和CPU總線拆分部分

當第一個插槽插卡,第二個插槽不插卡時,第一個插槽可提供×16的速率;

當第二個插槽插卡時,四顆Switch會將後面八條通道切換到第二個插槽,兩個插槽均提供×8速率。

②MSI MEG Z390 ACE

更高端一些的主板,會有更多×16長度插槽的通道直連CPU,玩法也更多,以MSI MEG Z390 ACE為例,主板有三個×16長度插槽,通道全部直連CPU,最高分別提供×16、×8、×4速率。

▲MSI MEG Z390 ACE

▲MSI MEG Z390 ACE說明書中關於PCIe插槽速率和CPU總線拆分部分

除上例中的情況外,當第三個插槽也插卡時,另外兩顆Switch將後四條通道切換至第三個插槽,三個插槽分別提供×8、×4、×4速率。

③MSI MEG Z390 GODLIKE

再看MSI MEG Z390 GODLIKE,主板有四個×16長度插槽,三個直連CPU,最高速率分別為×16、×4、×8,主板背部有兩顆額外的Switch,除與上兩例部分情況相同外,當第一個和第三個插槽插卡,第二個插槽不插卡時,通過八顆Switch,將後八條通道切換至第三個插槽,第一個、第三個插槽均提供×8速率,這樣的設定應該是出於散熱的考慮。

▲MSI MEG Z390 GODLIKE

▲MSI MEG Z390 GODLIKE說明書中關於PCIe插槽速率和CPU總線拆分部分

3、判斷方法

最簡單的方法,還是看說明書,隨產品附帶的丟了不要緊,官網都下得到,說明書會詳細地介紹每個插槽的PCIe通道直連到哪個晶片、最高速率和帶寬共享情況,一目了然,上面我們已經看了很多例子了。

不想看說明書也可以判斷,上文中已經講了判斷是否直連CPU和插槽速率的方法,此外,根據Switch的數量和位置,便可以判斷出通道分配情況:

▲MSI MEG Z390 ACE

▲主板標註插槽直連CPU

▲AIDA64中查看總線使用情況

▲GPU-Z中查看顯卡使用的總線接口

4、一些共享帶寬建議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將所有PCIe通道都留給顯卡,事實上絕大多數顯卡遠不能吃滿PCIe 3.0×16的帶寬,包括NVIDIA RTX 2080 Ti,Techpowerup遊戲測試數據顯示NVIDIA RTX 2080Ti工作在PCIe 3.0×16下平均僅比工作在×8下提升2%~3%,性能差距非常小,且解析度越高差距越小。

▲4K解析度下性能相對表現

灰色表示未吃滿PCIe 3.0×8

圖自Techpowerup

所以CPU直連總線的拆分除了顯卡SLI或CF外,還可以用來擴展網卡、PCIe SSD等,更充分地利用直連CPU的通道。畢竟2080 Ti也只有2%~3%的性能損耗,分出來的×8帶寬擴展出兩塊直連CPU的NVMe SSD豈不美哉。

▲PCIe 3.0×4 SSD

▲M.2 to PCIe×16轉接卡

(4×M.2 PCIe×4 to PCIe×16)

少數主板上也會有走直連CPU通道的M.2插槽,當然在Z系列主板上,要和臨近的PCIe插槽共享帶寬,也就是要和第一個×16長度插槽搶帶寬。

一般走直連CPU通道的M.2插槽會標註不支持SATA,走連接晶片組通道的M.2插槽會標註支持SATA。

▲左為直連CPU,右為連接到晶片組

圖自PCEVA

精打細算如何分配CPU和晶片組提供的PCIe通道當然只是主流平臺要考慮的事,發燒平臺就要闊氣得多,Intel Core i9-9980XE可以提供44條直連PCIe通道,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可提供64條直連PCIe通道。

▲Intel Core i9 9980XE可提供44條PCIe 3.0通道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可提供64條PCIe 3.0通道

寫在最後

想體驗PCIe 4.0產品的A飯們再過十幾天就可以出手了,5.0的規範已經完成,6.0的制定也已上路。看起來新標準更新得很快,其實「全靠友商襯託」,PCIe 3.0標準2010年便已面世,相關產品至今也已服役超過8年時間,4.0的「難產」讓5.0顯得特別迅速。

▲PCIe 6.0標準提上日程,帶寬翻倍

目前絕大多數產品都不能吃滿PCIe 3.0帶寬,AMD確認老主板不給用PCIe 4.0,加之英特爾對PCIe 4.0的態度,有觀點認為未來的新產品中,會出現兩代標準長期共存的局面。就目前而言,想儘快體驗新標準的產品還是要YES起來。

不過也正像英特爾所言,當下新的標準對大多數顯卡的提升效果甚微,支持PCIe 4.0的SSD新品也鮮有能跑到5GBps的,和理論速度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如果你並不急著擁抱PCIe 4.0,不妨等等。

如果大家有哪些更好的見解或有問題需要解答,可以在評論區或極客圈討論交流。

相關焦點

  • 水半球、陸半球、東半球、西半球
    陸半球的陸地面積為在一個半球內最大的集中,但仍小於海洋面積,故其特點不在於它陸地面積大於海洋(地球上任意一個半球都不可能),而在於它陸地面積多於任意一個地球半球的陸地面積。  地球上以西經1°32′,北緯47°13′為中心的半球。該中心點在法國羅亞爾河河口。  陸半球是相對於水半球而言的。
  • IT之家學院:文件格式系列科普之.JPEG/.JPG
    當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瀏覽內容時,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圖片,比如在你刷IT之家時,所看到的絕大部分圖片都是JPG格式的,這種圖片格式之所以在網際網路上廣受歡迎,是因為相比於PNG、GIF格式,它的體積相對較小,畢竟在上網時,用戶希望圖片加載得越快越好。
  • 誰說Ryzen不能超內存的 R5 1600X內存超頻簡測
    AMD最近發布的Ryzen系列CPU,這也使得英特爾在臺北電腦展上使勁擠了一段牙膏,市場上也不再是一家獨大,然而每次發布新品都有小意外,這次ryzen也不例外,似乎內存兼容性方面有所薄弱,群中大神各種翻車,而作為剛入手ryzen的我,決定作死挑戰一下內存超頻。
  • 新沂科普之夜,邀你共賞
    帶上你的好奇心和你家小朋友,一起來2020年新沂市「全國科普日」科普之夜,感受科技奧妙,>新沂市科技館門前科普公園生動易懂的科普盛會精彩有趣的科學演繹之夜與你不見不散
  • 岌岌可危的兩大手機品牌,一個號稱東半球最好,一個已宣布破產
    在國內市場,本土品牌更是把外來對手全部打趴下了,三星手機跌到快爬不起來了,市場份額不到1%,就連蘋果手機都遭遇滑鐵盧,最後庫克只能含淚自救了,對iPhone各大機型進行降價調整,隨著手機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餘承東也表示未來手機廠商只會剩三家。
  • IT之家學院:電視屏幕顯像基本原理
    作為我們生活中幾乎最不可或缺的家用電器,電視的歷史已近百年。從《紅樓夢》、《西遊記》,到《快樂大本營》、《中國好聲音》,可以說電視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想過,電視中的圖像,到底是如何被顯示出來的呢?今天的IT之家學院,文軒就和大家聊聊電視屏幕顯像的基本原理。
  • 東半球最急轉彎:羅永浩語音導航包登陸高德地圖
    據悉錘子之前曾推出錘子駕駛服務,而與之合作的就是我們熟悉的高德地圖。是急轉彎,可能是東半球最急的急轉彎」三、「你已超速!你家裡知道你這樣開車嗎?」老羅這嚴肅導航包逗樂了不少的網友,很多網友看到後都表示:嗯,這很老羅,以後就用它了。你們會選擇老羅這個嚴肅導航語音包嗎?|最新最全手機科技數碼資訊,盡在安卓中國!
  • 假如將西半球的土填到東半球,會影響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嗎?
    此問題中的幾個重要地理名詞(單元)為:東半球和西半球、青藏高原、「地球的重心」、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下面我們先來一一了解一下。1、東半球和西半球西半球是相對於東半球而言的,由於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經過的陸地國家,為了避免把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分在兩個半球,故而人們習慣性的把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構成的經線圈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東經160度向東到西經20度為西半球,西經20度向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
  • 生命科學學院舉辦第十二屆「生命之光」科普展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11月28日,生命科學學院在馬可廣場舉辦第十二屆「生命之光」科普展。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明欽,校團委副書記李平,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趙東保,院長張立新,黨委副書記張亞歌等領導老師出席活動現場。上午九時,各個展區前便人流湧動。
  •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科普教育基地受邀參加...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科普教育基地受邀參加花都區「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 http://www.huaue.com  2020年9月25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性別的起源,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明白,這才是科普
    筆者查了很多資料,在知網上也看了很多期刊資料,都很專業,看的有點頭大,為了給大家科普,我將專業的文章匯總整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給大家講明白,文章是原創,但學術觀點是引用專業期刊的,這點不敢冒功。地球上大約是38億年前出現的生命,是一個細胞的原核生物,通過一個變成兩個分裂繁殖,也就是無性繁殖。35億年前出現了真核生物,其通過有絲分裂實現繁殖。
  • 看科普漫畫!興趣是孩子科學啟蒙最好的老師
    但這些圖書往往有著很多問題:版本眾多,質量參差不齊,內容以科學知識的簡單鋪敘陳列為主,孩子看完容易忘,而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孩子不感興趣,看不下去。所以我在此向各位家長推薦一套以漫畫形式向孩子進行科普教育的圖書《人體歷險記》。說起來這本漫畫還要從一位讀者說起,她家的孩子今年剛上小學,而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她總被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問得焦頭爛額,於是病急亂投醫之下便向我求助。雖說我的專業方向是兒童心理而不是兒童科普,但為了不辜負這位讀者的信任我還是下了大功夫,最後經過一番篩選選定了這本科學漫畫書作為推薦。
  • 堅果3評測:可能是東半球最體面的千元機
    只不過,一向在營銷上精明的老羅,意外地沒有在堅果3上選擇這個最容易被理解的賣點。錘子官網堅果3的首頁海報上,依舊延續了「漂亮得不像實力派」這句Slogan。可能是東半球最體面的——千元機全面屏並不新鮮,即使在千元機中,也比較普及。
  • 甘肅科技館《科普大講堂》:《奇妙的飛機之旅》、《飛機的新衣》
    受疫情影響,甘肅科技館《科普大講堂》線下講座沉寂了這麼久,在大小科迷們的期盼中終於和大家見面了!本次講座我們邀請到東航技術甘肅分公司的工程師賀淼主講。因話題精彩、內容豐富,為了讓科迷們更好的接受理解相關知識,我們特設置為上、下兩場,分別於10月3號、4號在甘肅科技館內作題為《奇妙的飛機之旅》、《飛機的新衣》的科普知識的講座,大小科迷們共計250多人現場聆聽講座。
  • 西半球美國有特斯拉,東半球中國有_______?
    三、送分題(共計1題,本題90分)在遙遠的西半球,提到最有名氣的電動車當屬北美特斯拉!而在東半球,最強電動車是_______?(本題90分)(↑正確答案點擊上方空白處↑)小編誤導提示:這個太簡單了,無論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的地球人都知道
  • 世界健聞快報之3000家分店的俱樂部和300家分店的工作室
    首先是Anytime Fitness公司宣布全球分店數量即將超過3000家。籤約瑞典和義大利代理商和日本境內的第100家開業。在這個公司的歷史上,2015年是其在美國之外的分店數量增加速度第一次超過了美國本土。到2016年底,Anytime Fitness將會在近30個國家開設分店。
  • 溫州最美科普大使系列報導:探人體奧秘,尋醫學之美
    他們始終堅持科普惠及民生,傳遞健康理念,用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今年4月,由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18尋找溫州新時代下的「最美科普大使」活動,評選出了10位「最美科普大使」和10位提名獎獲得者。接下來,溫州新聞網將用媒體的視角,帶你走近他們,了解新時代下溫州「最美科普大使」的風採。
  • IT之家學院:遊戲加速器詳解
    大家在平時打遊戲的時候多多少少會遇到高延遲、丟包的情況,尤其在境外遊戲伺服器上更為嚴重(沒錯我說的就是育碧),這時候部分人會選擇遊戲加速器來解決這些問題,這篇文章就來給大家科普下遊戲加速器是如何提升網絡質量的。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下為什麼會有延遲或者丟包。
  • 3000元組裝桌上型電腦:很強,很騷,很有性價比!
    首先處理器,是ryzen 1400,擁有4核8線程,主頻3.2Ghz,性能十分優秀,並且支持超頻,是入門級電腦的首選。不過很容易翻車,建議大家選購內存用比較出名的品牌,如金士頓,海盜船等。在默認頻率下,跑分達到了15萬分,如果CPU超頻的話,預計可以到18萬分,對於一臺3000元的電腦,成績已經不錯了。
  • 周日閱讀分享 || 人人必讀也必能讀懂,關於癌症最棒的(沒有之一)科普:《眾病之王》
    《眾病之王-癌症傳》寫了六年,是一本宏偉而深刻的人道癌症傳記。這本書雖然是關於高深疾病的嚴肅科普,但憑藉Siddhartha Mukherjee的妙筆,內容竟然引人入勝、緊湊、令人動容,不亞於閱讀一本情節精彩的小說,這也是我力勸每個人必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