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的起源,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明白,這才是科普

2021-01-07 外星人談性

性別的起源是什麼呢?筆者查了很多資料,在知網上也看了很多期刊資料,都很專業,看的有點頭大,為了給大家科普,我將專業的文章匯總整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給大家講明白,文章是原創,但學術觀點是引用專業期刊的,這點不敢冒功。

地球上大約是38億年前出現的生命,是一個細胞的原核生物,通過一個變成兩個分裂繁殖,也就是無性繁殖。35億年前出現了真核生物,其通過有絲分裂實現繁殖。這個很重要,有絲分裂最後進化形成有性生殖過程中的減數分裂,這才慢慢進化形成性別的。

那什麼是有絲分裂呢?這個也好複雜,我簡單示意一下,大概知道什麼意思就行,如果想了解詳細的直接去網上搜有絲分裂即可,比如真核細胞有一個染色體是「/」,通過有絲分裂前期複製變成「X」,這是2個染色體由一個點連接,然後再通過分裂形成「>」分到兩個細胞中,這樣一個細胞中還是1個染色體,從而完成了繁殖,這種生殖方式增加了變異,是生命的進化。減數分裂指由2個染色體「X」變成1個染色體「/」的過程,如人類染色體是23對46條,減數分裂後形成的精子和卵子各23條了,放在一起又是23對46條了。

最早的性別分化出現於6億年前,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昀對貴州前寒武紀 ( 即 6 億年前 ) 的磷塊巖中保存的多細胞紅藻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原始植物具有類似現代高等藻類精子囊和果胞囊的有性生殖結構。目前對性別分化的形成有很多學說,具體介紹一下其中有代表性的三種學說。

配子學說

配子是啥呢?就是指所有有性生殖過程中的生殖細胞,我們可以理解為雄配子就是精子,雌配子就是卵子,那為啥不直接叫精子和卵子呢?通常在動植中叫精子和卵子,但自然界的有性生殖多了,像昆蟲、鳥類還有細菌、蘑菇等好多的生殖細胞都不叫精子和卵子;再就是精子和卵子是配子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後才取的名字,在研究性別的起源時,那會形成的生殖細胞就叫配子。

最初的有性生殖不分性別,就是兩個一樣的個體交換配子,你出一半配子,我出一半配子,形成了一個新的個體,配子的大小都一樣。後來有些個體可能是吃得好或曬的太陽多,它們的部分配子就變大一些,還有一部分個體可能被欺負了吃不好配子就變小一點。

很明顯,大的配子帶的養分多,給胎兒提供的營養多,相比就佔據優勢。這時小的配子只要能找到大的配子結合,對他來說就佔便宜了,對後代有利,就像大家擇偶時都想找高一點的,漂亮一點的,這樣後代的個子和顏值會高一些。

於是呢,進化過程中,小配子為了更好地找到大配子,除了帶上染色體等遺傳物質和一小部分便於奔跑的物質外,其它什麼也不帶,輕裝上陣、長途奔襲,誰速度快誰就能更快地找到大配子並與之結合。

而大配子,也發現了自己變大的好處,每天只要吃好穿好長胖長大一點,就會有更多的小夥(小配子)追著她。通過長時間億萬年的進化積累,小的配子進化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精子,個頭小,速度快;大的配子進化形成了卵子,個頭大、營養物質多,穩坐中宮,等著精子上門,這樣攜帶大配子(卵子)的個體和攜帶小配子(精子)的個體就慢慢形成不同的性別了。

線粒體學說

線粒體是什麼呢?它是存在於大多數細胞中的由兩層膜包裹著的細胞器,就是細胞中一種很小的東西。它能夠代謝和分解脂肪酸以及碳水化合物,給身體提供能量,意思就是我們吃下去的飯通過胃液消化後部分形成很小的如脂肪酸等的大分子進入了身體的各個細胞,再由線粒體將這些大分子結構分解成能量提供給我們的身體。

線粒體最早是在1904年被科學家所觀測到,在動物和植物中都有發現。單獨的線粒體不同於別的細胞構成,具有單獨的編碼蛋白質DNA和基因。

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受精後母親的線粒體基因能夠存活,而父親的線粒體會喪失。不過這不是絕對的,有時男性線粒體也會找到相應的對策避免被消滅。這是因為女性的線粒體關注長期和未來,而男性的線粒體則關注短期效應。女性的線粒體只有通過不斷破壞父親的線粒體,來防止它在未來變異,故女性的線粒體想要將男性的線粒體與後代融合在一起。

大概意思就是女性線粒體怕男性線粒體以後造反(發生突變或變異影響細胞安全),只能是提前消滅男性線粒體或招安他(融合他),當然男性線粒體也不會坐以待斃,機靈點的就躲起來了不被消滅,瓷錘點的就被搞死了。

在地球上早期生命沒有性別之分,但是之後卻演化出了兩種性別,而性別的產生可能就源於這樣的性衝突問題,就是那會還沒有男女之分,兩個個體配合繁殖,但一方的線粒體要努力融合另一方的線粒體,在進化中形成了比較強勢的卵子,不過母體性細胞線粒體基本上是不可以隨意移動的。

而被分解的男性線粒體,為了不被消滅,進化為較小的精子,非常的靈活,可以隨意的移動,而且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它們才可以找到更多的交配機會。就這樣通過長期的進化積累,形成了現在的性別分化。

基因突變說

無性別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大量過度繁殖,部分子代的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出現了決定雄性性別的基因,則會表現出較為勇猛,形成具有生命力較強的雄性性狀,部分子代突變出現了決定雌性性別的基因,就會表現出某些雌性性狀,當然這時只是表現出一小部分雌雄性性狀。

如這兩種新變異的個體結合,則它們的子代具有父母雙方的遺傳物質,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生存下來的機率更高。它們子代的後代又產生了新的決定雌雄性性狀的變異基因,其雌雄性性狀更為明顯,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生存繁衍下來的機率更大。

經過長期進化積累,分化出的雌雄性性狀越來越明顯,它們適應環境能力越來越強,所以雌性和雄性就出現了。而沒有出現變異基因的子代,一直進行著無性生殖,它們及後代的細胞遺傳基因較穩定,適應外界環境能力較差,一旦環境惡化,就可能不適應而滅絕。

性別起源還有其它一些學說,就不一一羅列了。從科學的角度講,性別的產生好像並不是好事,一個人能做的事非讓兩個人去做,還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有些雄性為此還丟了生命,還有既然是有性別好,那為什麼不進化成三種性別呢?那不是更有利於遺傳變異嗎?這些內容我們下期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科普書籍推薦|5本淺顯易懂的科學書,讓你發現更大的世界
    下面這五本書科普書籍,送給每一個曾經或者現在仍然對於世界滿懷好奇的心靈~1、《寂靜的春天》作者:[美] 蕾切爾·卡森豆瓣評分:8.2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一瓶殺蟲劑引發的人類危機」,因為普通的一瓶殺蟲劑,
  • 淺談玄鳳基因配種規則和原理,簡潔易懂,小白都能看明白
    有好多朋友喜歡養一對玄鳳,想將來看他們育兒生子,但又不清楚不同的花色會孵出什麼樣的小鳥,也有特意想要買來繁殖出售的朋友,想知道如何才能繁育出想要的玄鳳品種,今天小編來介紹一下常見的幾種玄鳳基因配種規則和原理,簡潔易懂,小白都能看明白。
  • 科普為何如此艱難?從回形針事件出發聊聊科普面臨的困境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喜愛科普的up主,他有一個理想,希望把日常中許多複雜的科學原理用最淺顯易懂的方法講給大家聽。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他查閱許多資料,購買專業書籍學習,向專業人士請教,並儘量用通俗的語言,拋卻大部分繁雜的科學術語,並製作了精良的動畫,好讓大家能最好地理解。
  • 超百萬人推薦的經濟學的書,真是太有趣,淺顯易懂,欲罷不能!
    這將是你看到的一本最有趣的經濟學!很多人覺得經濟學深奧莫測,雖然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穿插著經濟活動,也無時無刻不被各種各樣專業經濟名稱包圍,但總是似是而非將懂未懂。我們有心想去系統學一下理論知識,缺總感覺門檻太高知識太多無從下手不得其法。現在,救星來了!
  • 等離子體所到香格裡拉小學開展科普活動
    」活動,為該校四年級師生講解人造太陽科普知識。  趙鵬對人造太陽相關知識作了通俗易懂的講解,把高深的科學知識溶化成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託卡馬克裝置內部構造和基本工作原理等知識,並結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與同學們互動交流,回答同學們的疑問。為了讓同學們主動學習,趙鵬帶領同學們製作摺紙人造太陽模型裝置,同學們積極參與,製作出託卡馬克裝置模型。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他的科普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主持科普脫口秀StarTalk、客串《生活大爆炸》、主演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原典|2017年,原出版方精選書中內容,推出了《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該書中文版出版後廣受好評,讀者紛紛詢問留言表示希望看到更多內容。2019年,這本擴容增強版的《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和中國讀者見面。
  • 講「太空地圖」 在線科普課持續「升溫」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通過在線直播課程平臺「猿輔導」,用4節科普課為小學生們講授月球、火星、太陽系以及宇宙、黑洞相關的天文知識,同時展現了我國在探月、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探索。為了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深奧的天文名詞,鄭永春特別製作了一套「太空地圖」,配合大量動畫、視頻演示進行淺顯易懂的講述。
  • 科學實驗大玩家陳徵:短視頻科普,用自然之美打動人心
    語言通俗易懂、輕鬆幽默,科普類短視頻讓高深科學變得淺顯易懂。 2019年3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4家權威機構聯合字節跳動共同發起全民科普活動——「DOU」知計劃。第21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北京交通大學教師、抖音《加油向未來》科學實驗支持「陳徵博士」出席發布會,並以「用自然現象本身的美打動人心」為主題分享了他的短視頻科普之路。
  • 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中的科普問題
    由於當時能夠進行科幻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為兒童文學家或科普創作者,他們習慣了用簡單活潑的語言講清晰易懂的道理,不擅長開掘個人情感來書寫人性,而是更注重響應時代號召,將科學知識傳達給青少年讀者,幫助小讀者樹立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
  • 《油畫的光與色》,淺顯易懂,告訴你初學者如何畫畫
    於是老師就推薦了這本,說它淺顯易懂,沒學過畫畫的,看後也可以畫出來。果然,一百四十多頁兩天下來就翻完了。書中結論裡的一句話很精準的概括了本書的內容:色彩僅僅是作畫的一個方面,你不但需要學習精準的觀察色彩,適當的調和色彩,同樣你也需要懂得光和影,懂得如何簡化形體,構圖和上色等。如果能從這一句話中有所領悟或者已經做到一二,或許不用看這本書了。但想要翻翻也無妨,反正不怎麼費時間。
  • 徐文堪談語言起源與古代語文的釋讀
    徐先生以他淵博的學識,將這些常令一般讀者如墜五裡霧中的語言問題,講得清楚明白,要言不煩。鄭詩亮乍聽起來,語言起源這個問題似乎讓人無從談起。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得到關注的?到目前為止,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研究成果?徐文堪:語言的起源是個研究起來非常困難的問題。
  • 英語學習,倍數的表達方式,簡單易懂!
    倍數倍數的表達方式,1.美麗象牙塔好了,簡介到這裡,語言是主觀的,一定記得背誦哦,勤奮的人才會成功
  • 「少年航天局」系列圖書出版 幽默語言講述宇宙知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7日電 近日,由「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少年航天局共同主辦的公益科普項目——「築夢太空」科普工程暨第5個中國航天日網絡直播主題活動,以多家網絡平臺直播的方式順利舉行。「少年航天局」系列圖書之一。
  • 醫學科普也可以很美很文藝
    在醫患溝通的過程中,隨時需要醫學科普。」宋剛說,「此外,科研,尤其臨床科研是醫學進步的基礎。郭應祿老師說過,醫學科普必須將本專業相關創新內容及時告訴讀者,這樣才全面,才能通過科普讀物提高全民的醫學科學認知。例如,我在臨床工作中改進和創新了前列腺靶向穿刺手術,在科普叢書中就用川劇變臉的圖畫將其原理表示出來,門診很多患者就是從我的科普書中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最終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 從業二十年法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死亡經常被忽略的樣貌:《每周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二十年來負責超過一千五百起屍檢案件的韓國法醫柳成昊,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死亡經常被忽略的最真實樣貌,讓讀者可從學習思索死亡,學習人生。  「雖然我不清楚大家會不會被書名嚇到,  但我是本著一顆溫暖的心,  希望讀者能了解死亡才寫下這本書。」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  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本文並不欲對於這一話題進行討論。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女權主義』一詞作為某種(或多種)意識形態,屬於社會學、歷史學、性與性別研究等跨領域的學術論題。然而,由於近現代加速發展的媒體傳播,對於女權主義引用和應用的泛濫,使得不少人對於女性主義的內核並不太了解。與此同時,一些打著『女性主義』旗號在社交媒體上博眼球的言論,使得大眾對於這一專有名詞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刻板印象。
  • 定義只有一個數組成員的C語言結構體有什麼用?
    方便的數組值傳遞看過我之前文章的讀者應該明白,調用C語言函數時,如果將數組作為參數傳遞給函數,那麼在被調用函數內部,數組常常會退化成指針。/a.outsizeof arr is 8可見,在函數 fun() 內部,sizeof(arr) 並不等於數組長度 16,而是等於 8(指針長度,我的機器是 64 位的,指針佔用內存空間為 8 個字節),這說明即使函數 fun() 的參數C語言代碼明確指定為 fun(char arr[16]),在函數內部,arr 還是退化成指針了。
  • 閔行區科普資助項目《宇宙盡頭的書店》科普動漫來襲
    上海2021年1月6日 /美通社/ -- 「這不是普通的書店,它建在火星空間站上,下方可以看到經過地球化改造的火星表面,遠處是巨大的紅色太陽,太陽表面還有巨大的耀斑。動畫將將科幻故事中大量的科學技術和人文思考通過動漫的形式進行科普解讀,對科幻小說進行深入淺出的科普詮釋,將不求甚解的科幻故事變為知其所以然的科普知識,增加小說的科普延伸。通過9集微動畫的創作與演繹,它不僅展示了個「宇宙盡頭的書店」的生存法則,更是一個未來人類在危機中如何生存與發展的動人故事。
  • 李淼:給孩子講科普寫作
    首先強調科普寫作或者是閱讀科普,都不是上課的這種心態。也就是說,它不是一種強制性的學習過程,也不是強制性的灌輸過程,這點非常重要。我們這門課不是所謂的必修課,而是選修課。那麼要把這個選修課,做到這個受眾最多,受眾喜歡的方式就是必須按照受眾喜歡的方式,怎麼喜歡,怎麼寫,這是科普的原則。    好了,科普的原則既然已經確定下來,就是說必須讓受眾喜歡。
  • ABO科普,想要入坑的小夥伴看完這篇就完全明白了!
    很多小夥伴都看過ABO文或者漫畫吧,當然也有還在觀望未入坑的朋友,今天就簡單來講講一些關於ABO的基礎認識~以及我所看過的一些衍生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