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也可以很美很文藝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HEALTHY好醫生好科普
  醫學科普也可以很美很文藝

  女性尿道短而寬,男性尿道細而長,是女性的3倍多長。(《「尿圈」細菌通緝令》插畫)

  《尿路結石是怎樣煉成的》封面。

  疼痛!堪比分娩的疼痛!疼得「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你身邊有沒有親友因結石卡住輸尿管而疼得痛不欲生?在我國,尤其是南方,尿路結石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結石如果長期得不到處理,結石引起的腎積水會嚴重損害腎功能。結石患者即使治療及時,數年後也可能重新長出結石。尿路結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需要怎樣預防和治療?啤酒和海鮮是結石的「好朋友」嗎?檸檬水多多益善嗎?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尿路結石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找到答案。

  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宋剛所著的《北大專家畫說泌尿疾病》醫學科普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獲得了中國科普創作領域最高獎項——第五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圖書類)金獎。該叢書分為《前列腺七十二變》《「尿圈」細菌通緝令》《尿路結石是怎樣煉成的》三冊,分別講述了前列腺、泌尿系統感染、泌尿系統結石方面的醫學知識。

  這是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醫學科普書。

  好醫生做好科普

  這套叢書有別於其他醫學科普叢書之處,是它的文藝範兒,從行文到配圖,都透著一股親和力,像極了書的作者宋剛。

  2018年對於宋剛來說,是醫學科普豐收年:叢書除了獲金獎,還獲得了科技部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國家衛健委2018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科普圖書和科普文章類)入圍作品、2018中國醫界好書等榮譽。宋剛則成為2018年度健康傳播影響力人物。

  記者在一個在線醫療平臺上,看到患者給宋剛留言的高頻詞是:耐心細緻,技術精湛,平易近人。

  據他的老師、中國工程院郭應祿院士介紹:「宋剛醫師從事泌尿外科臨床工作多年,不僅業務過硬,而且在繁忙工作之餘,經常參加各種醫學科普和患者教育工作。正是這樣紮實的專業功底,這樣長期在一線的實踐經歷,才能厚積薄發,有了這套叢書的誕生。」

  「要做好醫學科普,首先業務上要精通。」宋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沒有對醫學長時間深入、透徹的理解和領悟,很難寫出有深度的醫學科普文章。「在精通專業的基礎上還要會用各種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將文字文學化、擬人化,將圖畫藝術化、邏輯化,將醫學知識系統化、思想化。」

  一位傅姓患者於2018年8月5日在一個醫患互動的平臺留言說:「對待病患的諮詢,宋主任十分耐心細緻地予以一一解答,消除了我們心中很多疑慮。後來,了解到宋主任還著有泌尿外科專業系列科普讀物,幫助廣大患者和讀者了解泌尿外科疾病的防治,感覺找到宋主任心裡踏實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手術快結束時,宋主任到手術室門外和家屬介紹情況,語氣堅定而溫暖,平時儒雅的醫者之風更顯器宇軒昂!」

  對於宋剛來說,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耐心細緻的解釋也是醫學科普的一部分。他認為醫生除了會開藥,會拿手術刀,還要會說、會寫,善於運用好的醫學科普傳播方式影響和帶動患者,「作用有時候比藥物、手術還要大」。

  「身體是大家最熟悉,又是最不熟悉的。現代醫學發展非常快,診斷和治療手段多樣,患者面臨著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這個時候,簡單地開藥、開住院條讓患者去手術,遠遠不夠。需要給患者解釋疾病的成因、診療手段的區別、疾病最後的結果等。在醫患溝通的過程中,隨時需要醫學科普。」宋剛說,「此外,科研,尤其臨床科研是醫學進步的基礎。郭應祿老師說過,醫學科普必須將本專業相關創新內容及時告訴讀者,這樣才全面,才能通過科普讀物提高全民的醫學科學認知。例如,我在臨床工作中改進和創新了前列腺靶向穿刺手術,在科普叢書中就用川劇變臉的圖畫將其原理表示出來,門診很多患者就是從我的科普書中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最終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所以,科普是科研的窗戶,通過科普的窗戶,讓最新的科研成果來到普通老百姓身邊。」

  將高深的醫學知識轉化成大眾的語言

  郭應祿院士認為,醫學日新月異的進步令人嘆為觀止。但一邊是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另一邊卻是普通百姓對自身身體的一知半解。如何改變這樣的不平衡狀態?醫學科普,正是醫學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在叢書的自序中,宋剛寫道:嘆醫書之八股,囿於病因、症狀、體徵、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及預後,雖對醫者有益,凡人不能讀也。所以「欲著一醫學普及讀本,著於醫者,用於百姓。行動方知不易。開頭難,通俗難」。經常是好不容易洋洋灑灑數千字,拿給前輩一看,被告知:還要簡單點。「簡單二字談何容易!」宋剛感嘆道。

  醫學科普,就是要將高深的醫學知識轉化成大眾的語言。如果將醫學名詞直接「翻譯」成大眾語言,生硬的比喻會使人不知所云,個別詞句的「改頭換面」遠遠不夠。

  通俗不是簡單地把醫學名詞說成大眾詞彙,而是思維模式、觀察視角要完全從大眾出發,想其所想,說其欲知。「讀完宋剛大夫寫的《北大專家畫說泌尿疾病》,不由喜上心頭。」韓啟德院士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用詞或擬人、或比喻、或排比、或類比,幽默中把難以表達的科學道理說得明明白白,淺顯易懂」。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優秀科技工作者投入科普工作,形式和渠道越來越豐富,好作品也層出不窮。對於近些年最受關注的健康方面的科普,韓啟德院士覺得當前的問題是急需提高作品質量,尤其要解決科學深度與群眾可接受度方面的矛盾。「宋剛大夫的這套叢書,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他創造性地採用說與畫相結合的方式,科學與藝術相結合,使作品面目一新。好的科普作品要做到讓外行容易懂,而內行不覺淺,宋剛大夫做到了」。

  「醫學科普就是將醫學知識、醫學原理用受眾易於理解的語言、文字、圖畫表現出來,達到非醫學專業人士也能理解和接受的目標。好的醫學科普應不拘泥於形式,主要看結果。能讓受眾很容易、很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的醫學科普就是好科普。」宋剛說。

  通過藝術化的圖像將醫學邏輯形象化

  在宋剛看來,做醫學科普不單是將個別醫學術語通俗化,而是要將整個醫學邏輯形象化、系統化。「我在寫這部叢書時,特別注意醫學的邏輯,例如《尿路結石是怎樣煉成的》分冊封面圖描述結石形成過程,最重要的環節是人體水分的喪失,我就用一個只盛有一點點水的大大的腎形燒杯表現出來,旁邊易於成石的食物、藥物只是配角,從圖畫和文字體現出醫學的邏輯,而不是將一張簡單的插圖放入文中」。

  這一點,給韓啟德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近200幅圖畫並不是簡單的插圖,而是體現醫學邏輯的精妙繪畫,其創意均來自宋剛。例如,在《「尿圈」細菌通緝令》分冊中,將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繪製成通往湖心島的橋,男性之橋細而長,女性之橋寬且短,具有中國風的唯美圖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不同性別尿道解剖結構的特徵,比直接使用醫學解剖圖具有更好的科普傳播效果。

  在書中,圖不再是簡單的插圖。宋剛借圖表意,「圖是衣服」。他請了一位畫家「描繪我心中之圖,表我心中之意」,這一特色,被出版方評為「作者主導的圖畫創作模式」。

  「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幅畫都是我懷著虔誠的心創作的,這顆虔誠的心是對科學的虔誠,是對大眾的虔誠,是對文學和藝術的虔誠。」宋剛說。

  在宋剛看來,科普創作的過程是思想歷練的大工程。科普文章要講究四美:科學之美、通俗之美、文學之美和思想之美。

  科學之美是科普文章的第一要義,科學的準確性是所有創作的基石,宋剛20多年的臨床工作為文章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有時候還需要查文獻、核對數據,保證言之有據,傳播正確的科學。」宋剛說。

  在《前列腺七十二變》分冊首篇文章的結尾,宋剛寫道:「我縱有七十二般變化,也是人體的一部分。所以,請善待我,發揮我『善』的武功,阻止我『惡』的變化,讓我回歸『攝護』的本真。」宋剛說,器官無好壞,要善待之;人與人相處更是如此,只有用「善」才能激發更多的「善」。「思想之美是科普作品最高層次的要求,醫學科普不僅要傳播健康知識,還要傳播健康思想」。

  醫學科普的落腳點應在「健康之美」上

  在採訪中,宋剛多次提到醫學科普的「健康之美」。他說,這是醫學科普特有的「第五美」要求。

  在宋剛看來,維護和促進群眾健康是醫學的目的。健康不光包括軀體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有些患者患病後心情抑鬱,治病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很好地在心理上進行應對,就算疾病暫時治好了,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所以,醫學科普的落腳點應在『健康之美』上」。

  宋剛舉例說,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輕症服藥即可,重症才需要手術。如果沒有把疾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患者只能是糊裡糊塗配合服藥、配合手術。「在叢書中,我將前列腺增生設計成大胖子形象,並用文學化的語言解釋前列腺的『七十二變』,患者了解後就不會懼怕疾病,就會正確面對前列腺的自然變化,最終恢復健康之美,這就是醫學科普的終極目的」。

  在宋剛看來,健康之美是醫學科普不同於其他學科科普的重要特徵。除了醫學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和促進群眾的健康,醫學科普的語言、文字、圖畫要處處體現健康之美,用健康之美的正氣抵消疾病的負能量,讓受眾在閱讀醫學科普圖書的過程中身和心都獲得健康。

  正如郭應祿院士在叢書的《序》中所寫:「希望這像一股清風,吹入醫學科普的園地;希望這是一個起點,能有更多這樣的文章有益於人民群眾!這實在是令人期待的事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姜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溫州最美科普大使系列報導:探人體奧秘,尋醫學之美
    他們始終堅持科普惠及民生,傳遞健康理念,用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今年4月,由溫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18尋找溫州新時代下的「最美科普大使」活動,評選出了10位「最美科普大使」和10位提名獎獲得者。接下來,溫州新聞網將用媒體的視角,帶你走近他們,了解新時代下溫州「最美科普大使」的風採。
  • 厲害了 醫學也可以這麼文藝!
    有人說,學醫的是枯燥的,要上數不清的課,記數不清的知識點,讀比自己個子還高的書......那是因為你未體驗到學醫的樂趣,因為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醫學,而是一門藝術。這些簡潔有趣的醫學字體,讓平淡無味的醫療器械以及人體器官變得活潑靈動、可愛幽默!提起人體解剖你還記得多少呢?
  • 《大美時代》:書名很文藝,作者更文藝,以前的書名全是渣渣
    從作者名可以看出,作者大大喜歡過節。本人知道該作者,還是緣於之前那本書《我真是個富二代》。只是書的封面是個財神爺,花裡胡哨的,沒看懂,但很喜慶。中秋月明名下有七本書:《大美時代》、《我真是個富二代》、《夢想為王》、《草根石布衣》、《逍遙軍醫》、《逆心之戰》、《叛徒》。
  • 第20期:虛擬成像呈現中國之美——從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談全息...
    今天,從文學、音樂、繪畫,到戲曲、電影、電視藝術,無數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正用心、用情講述著動人的中國故事,將中國之美展現給世界。G20峰會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正是其中最為優秀的典範之一。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西子湖畔,張藝謀導演的《最憶是杭州》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中國山水畫卷。
  • 中國醫學科普進入「硬核」時代
    本報記者  劉  揚每個人微信群、朋友圈裡,經常可以看到和健康有關的信息。根據企鵝智酷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有4萬多個健康自媒體、周閱讀量逾百萬、全網日醫療信息搜索超6000萬……這組數據足以表明國人對於權威醫療信息的渴求。同時,民眾對於健康科普的需求也已經進入一個「硬核」時代,不僅僅滿足於了解健康常識,還希望能主動獲取和學習疾病全周期所需的科普知識。
  • 「文藝美妝」三生花憑什麼搞定「後喻青年」?
    在繼承了百雀羚根植於1930年的東方美學文化的基因上,誕生、成長於現代的「文藝美妝」三生花,正在給消費者和市場帶來更多的驚喜。01「為自己盛開」牽手周冬雨,升級品牌主張活在物質充沛的時代,後喻青年們在美妝消費時,早已不再單純強調所謂品質和功效。當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生理安全」需求被滿足時,後喻青年們已逐漸邁向自我實現和尊重需求。
  • 2017年度檢驗醫學優秀原創科普文章評選頒獎典禮召開
    頒獎現場3月3日,由檢驗醫學網、《醫學檢驗與臨床》雜誌、山東萊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舉辦的「萊博杯」2017年度檢驗醫學優秀原創科普文章評選頒獎典禮在山東濟南召開。,充分發揮網際網路、新媒體和專業期刊相結合的優勢,檢驗醫學網、《醫學檢驗與臨床》雜誌、山東萊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18年-2020年聯合啟動「中國檢驗醫學人才百萬獎金激勵計劃」,連續三年對優秀的檢驗醫學科普、科研人才進行獎勵!
  • 騰訊醫學ME大會:從生命痛點出發 探索醫學科普進化之路
    、社會的痛點和解決之道,揭示生命與文明的反思與進化,推動醫學科普全民普惠。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GT)作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過篩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斷罕見病和遺傳病的發生。她提出希望全社會對於出生缺陷幹預的觀念普及,減少國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質。
  • 2020騰訊醫學ME大會:從生命痛點出發探索醫學科普進化之路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GT)作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過篩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斷罕見病和遺傳病的發生。她提出希望全社會對於出生缺陷幹預的觀念普及,減少國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質。
  • 「青光眼樂隊」:醫學「科普小清新」播撒醫者仁心
    「民謠是一種適合講故事的音樂形式,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形式去做醫學科普,去介紹人們不了解的罕見病、去澄清誤解,告訴更多的人,如果你或是你身邊的人得了這種病,該找誰求助,該如何面對。」曲音音的想法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同。為了讓幾個小夥伴全都參與進來,除了主唱、鼓手、鍵盤這些「常規配置」,青光眼樂隊還有幾位職能非常特別的樂手,比如「靈魂舞者」——中日友好醫院的急診科醫生石磊。
  • 醫學科普平臺迎來風口 「人民醫典」正式上線
    k「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健康中國行動讓網際網路也將迎來醫學科普的新風口時期,部分醫學科普平臺正快速發展。今天上午,人民網、騰訊和醫渡雲三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權威健康科普智庫——「人民醫典」。「騰訊始終秉承『科技向善』理念,醫療領域是我們的重要關切。」
  • 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
    而文藝又具有「生命」的性質。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樂記》論樂,即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 青島市政協委員田字彬: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
    眾多醫護人員在處理繁忙的門診與住院業務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向病人、家屬講解各種基礎性的醫學科普知識,百姓(患者)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反而是他們最不明白的知識盲點,大批醫學專家卻只是專注於醫學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並不重視參與社會健康教育、醫學科普知識普及活動,當前在健康教育、醫學知識普及方面的問題是「知與行」脫節,乃至分離的現象異常突出,因為百姓健康知識的碎片化和信息不對稱,給許多所謂健康產業中追逐暴利的不良從業者創造了機會
  • 韓寒主編畫冊《它們》 比一般科普書「更文藝」
    「最文藝」  11月22日,一本名為《它們》的恐龍畫冊低調上市,登上噹噹、卓越等網絡書店。說其「低調」,是這本書本可以發售得更為熱鬧,因為它是由韓寒主編的一本科普書。  楊楊說,雖然是文藝畫冊,但讀者絲毫不用懷疑書中圖畫的科學性,作品中選用的大量圖片和造型,都是趙闖依據古生物化石材料和權威的科學論文觀點創作的科學美術作品。  趙闖坦言畫的時候儘量不讓概念的東西束縛自己,「但是具體畫到細節必須尊重科學,這些畫很多都是給科學論文做配圖的,我們現在是把科學畫拿來做科普,而不是為了科普才畫的畫,實際是把科學上的東西變成了藝術作品」。
  • 輔生醫學科普:愛滋病能不能自我檢測?
    科普總編 美董博士 (董壽偉)| 德國博士,輔生資訊網CEO,美國生殖醫學協會ASRM會員,民革黨員,青聯委員,政協信息工作先進個人獎獲得者。
  • 從事近30年醫學科普創作的五點深刻體會
    為此,醫學科普應運而生,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走進千家萬戶。那麼,如何進行醫學科普創作,讓醫學科普文章具有感染力,則是需要探討的話題。筆者通過自己近30年來的醫學影像學科普創作,從自己在《健康報》《家庭醫生》《大眾醫學》等上百家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數以百計的醫學影像學科普文章的經歷,談談自己在工作之餘進行醫學科普創作的一些體會。
  • 正確的醫學科普有可能打敗養生謠言文嗎?
    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在北京舉行的騰訊Me大會上表示,不僅中國,在全球範圍內也沒有醫療科普做得很好的案例,而在中國,與健康相關的謠言傳播甚廣還有更複雜的原因。  「如何把專業晦澀的醫學知識變成老百姓願意理解,同時有興趣去閱讀的內容?(許多醫學知識)更多是給醫生看的,患者即使拿到也看的不是很懂的。」
  • 屠呦呦獲共和國勳章後首次發聲,扛起了醫學科普的大旗
    在接過這枚沉甸甸的勳章後半個月,屠呦呦再次扛起了醫學科普的大旗,推動先鋒醫學與大眾健康結合。10月14日,她向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發出賀信,並公開呼籲:「醫學工作者不僅需要潛心研究自己領域的課題,也應該承擔向大眾普及準確權威的醫學知識的責任。生命健康關乎人類共同命運。
  • 丁香園副主編夏志敏:醫學傳播不僅僅是科普內容
    9 月 20 日,北京市衛計委第 15 屆好新聞評選頒獎會在京召開,丁香園副主編夏志敏獲邀嘉賓發言,在《讓醫學傳播搭載網絡快車》的主題分享中,夏志敏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醫學傳播不僅僅是科普內容,更需要輸出品牌、傳遞醫學的可及與不可及
  • 再生醫學科技,引領女性生殖健康
    為了讓更多的女性擺脫婦科疾病的困擾,安禹再生醫學專注女性生殖健康宣傳科普,致力於再生醫學科研成果轉化,幫助更多女性解決生殖健康問題。 2020年11月底,安禹再生醫學關愛女性生殖健康中國行活動來到貴州遵義,數百位行業精英共同見證再生醫學外泌體科技成果發布,再生醫學科技,引領女性生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