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許悅 金淼 編輯 |
網際網路縮小了許多領域的信息鴻溝,但是醫療信息卻良莠不齊,謠言甚至比正確信息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早在2014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便顯示,有67.1%的受訪者稱感到頭疼腦熱時會先上網搜索病症,然而醫生的診療和網絡上的醫療信息之間,僅有58.0%的受訪者表示會更相信醫生。
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在北京舉行的騰訊Me大會上表示,不僅中國,在全球範圍內也沒有醫療科普做得很好的案例,而在中國,與健康相關的謠言傳播甚廣還有更複雜的原因。
「如何把專業晦澀的醫學知識變成老百姓願意理解,同時有興趣去閱讀的內容?(許多醫學知識)更多是給醫生看的,患者即使拿到也看的不是很懂的。」張猛說,「而且,很多不負責任的謠言,或者沒有經過審核的有關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文章,或者是有商業性目的的文章,借著現在網際網路平臺傳播,形成一個很難去監控和管理的機制。」
2017年12月,騰訊成立了醫療資訊中心,並上線了醫學科普產品企鵝醫典,後更名為騰訊醫典,以解決長久以來醫生和患者信息不對稱,以及網上醫學信息不靠譜的問題。張猛稱,騰訊醫典與3000多名醫生合作,和同類產品相比,騰訊醫典以知識圖譜形式呈現醫學信息,當用戶在騰訊醫典的微信小程序上搜索某一種疾病時,知識圖譜的建立能形成症狀跟疾病的關聯,以及症狀跟症狀之間的關聯,快速幫助用戶找到需要的知識。
除了騰訊,中國的許多民營醫療機構、醫生創立的健康管理平臺都在線上進行醫學科普,如卓正醫療、婦產科醫生王玉玲創辦的「母嬰家庭課堂」,以及兒科醫生裴洪崗創辦的「怡禾醫療」。
張猛對界面新聞表示,醫學科普和醫學知識的能改變很多病人的對治療的依從性和對疾病的認識。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副主編肖瑞華對此舉了一個例子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中國的心腦血管的死亡率已經是腫瘤的2倍,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為什麼大家都關注腫瘤而不關注其他重大慢病?我認為這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大家認為其它的慢病死不了人,腫瘤好像判死刑了,這是一個大眾心理。對於我們做科研的、做醫療的醫學科學家來說,我們確實有義務去平衡這些重大疾病的研究,並進行引導。」肖瑞華對界面新聞說。
但是,要改變網絡上充斥著養生謠言和錯誤醫學信息的局面極為不易。
「奇葩說」辯手邱晨在曾經參與過的一個科普動畫製作,她在騰訊Me大會上演講時回憶這段經歷時表示,做一個能收回良好傳播率的科普,難度在於科普信息需要與充斥在網際網路上的娛樂碎片和娛樂產品進行競爭,和娛樂新聞、娛樂消息爭奪大眾注意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