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正式上線,全球醫學領軍者從「痛點」出發,聚焦新冠疫情、心臟病、癌症、生殖醫學、抑鬱症等前沿醫學領域,結合網際網路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ME大會由騰訊攜騰訊醫典,聯合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其獨家授權的中文數字媒體《NEJM醫學前沿》共同舉辦,致力於為科技與醫學打造同頻共振的舞臺。
會上,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表示,連接、算力與智慧化是醫學數位化創新的三大路標。他提到,「我們相信,科技應當向善,與醫學結合,共同助力消除人類的痛點。以科技守護生命之光,使每個人的健康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
此次ME大會以「痛點」為主題,意圖探尋個體、醫學、社會的痛點及解決之道,揭示生命與文明的反思與進化,推動醫學科普全民普惠。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在會上提到,「馬化騰先生曾說過,網際網路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與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鍾南山院士表示,未來的醫學研發實踐應積極投入前沿科技力量。
頂尖專家匯聚,研判全球新冠疫情趨勢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全人類對「痛」有了深刻體驗。針對仍在發展的疫情形勢,嘉賓在會上分享了防控經驗及趨勢研判。
鍾南山院士認為,我國疫情防控的最大成功之處及防疫痛點,即抓住了社區領域的群防群控,在上遊不讓其傳染,不讓其蔓延到更多的人。他認為,這次疫情裡,人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要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我們通過社區的聯防聯控策略,迅速的遏制疫情,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讓公眾消除了恐慌的情緒,並且理解和遵守各種的防禦措施,從而有效的應對了疫情。」同時,他也高度認可科技在疫情中凸顯的價值:「 AI、大數據、5G、網絡,在疫情預報、疫苗研發、病情診斷方面都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前沿科技是推動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變革性的力量。」
對於下一步疫情防控,張文宏教授表示,在這場疫情當中,全球成為抗疫的共同體,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無法獨立於世界之外。中國經驗是「比病毒跑得更快」的策略。「我們要繼續做的事情是要跑得比病毒更快,迅速對出現疫情的地方進行控制並對相關接觸人群進行檢測,直到發現每一個病例。同時,我們需要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以迎接世界重啟與開放。」
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研發成為了國際醫學界和各國民眾最為關切的議題之一。全球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傳染病學權威專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製造是一個耗時漫長且機理複雜的過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最為理想,但還需要通過後期臨床試驗進一步對人體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評估。他對獲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滿信心,「開始一個疫苗項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能夠將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濃縮成幾個月,這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多種疾病加重國民健康負擔,醫學專家呼籲「治未病」
在今年ME大會的舞臺上,嘉賓關於痛點的議題還涵蓋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鬱症等常見病、慢性病,從出生到年邁、從身體到心靈,為每個人的全周期健康帶來前沿醫學最新探索。
每個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時期就應開始受到關注。黃荷鳳院士致力於通過輔助生殖技術預防出生缺陷。「我國大概每年有80萬到100萬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鐘就有一個缺陷兒誕生。」黃荷鳳院士認為,減少出生缺陷重在預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診斷、產前檢查、產後篩查。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GT)作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過篩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斷罕見病和遺傳病的發生。她提出希望全社會對於出生缺陷幹預的觀念普及,減少國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質。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國民死亡的頭號殺手,作為國際醫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心臟病研究專家之一,葛均波表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已達到3.3億人,近年病例爆發性增加的原因在於源頭預防沒有做好。他認為「高膽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吸菸以及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爆發性增加四大危險因素。」控制危險因素是從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最好手段,並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範式:遠離肥胖、少吃鈉鹽、多吃蔬果、戒菸戒酒、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並提倡定期體檢。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另一大「兇手」,其中,大腸癌已成致死率第二高的惡性腫瘤。紮根腸癌科研及臨床診療多年的蔡三軍教授指出,腸癌的發生、發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為大眾提供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甚至早期發現腸癌的寶貴機會。蔡三軍強調,改變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預防、篩查和早期診斷,能夠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病。
脊椎病是現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見疾病。頸腰痛是發病率僅次於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勞動力喪失最常見的原因,頸痛排第四位。彭寶淦教授指出,隨著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久坐、長期低頭等習慣導致了脊椎長期處於不正確的姿勢,引起病理性改變,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斷向年輕化發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預防,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進行腰背肌鍛鍊、避免高枕或無枕睡眠姿勢、長期伏案工作電腦屏幕與視線保持一致或者稍微抬高、加強運動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他還特別強調重視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輕化。
騰訊醫典社交化、場景化重構網際網路醫學科普3.0
會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發表《醫學科普再進化,匯聚個體照亮全體》主題演講,他回顧了新冠疫情中網際網路帶來的突出價值。「網際網路在知識科普、全社會動員、在線問診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構建起了全民抗擊疫情的線上防線。 」
據騰訊醫典及Ipsos Healthcare聯合製作的《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顯示,42%的公眾認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標誌;67%的人表示疫情後接種疫苗意願度更高;當身體出現不適時,76%的受訪者願意選擇主動幹預,包括:就醫檢查、網上搜索信息、服藥等。公眾對權威醫學知識的獲取更高頻、主動,對內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實用性方面發展。
「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通識教育課,更多醫生投入科普,更多大眾關注科普,更多平臺傳播科普。」黃磊認為,網際網路醫學科普如今已迎來3.0時代:以社交化、場景化的傳播方式,重塑科普連接,重構科普的「人-內容-場景」,知識的生產、傳播、形態都更加開放多元。
首先是社交化,帶來了科普載體、科普方式、科普生產者的變化。黃磊指出,隨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網際網路科普應該在兼顧醫學權威的基礎上,讓碎片化知識像拼圖一樣,即有局部,也有整體的線索與關聯。在科普生產方面,讓科普從高高在上的「宣講」走向接地氣的「溝通」。與此同時,醫學科普創作不再是少數、頭部專家,而納入了更多青年醫生,為醫學科普加入充滿活力的有生力量。
疫情期間,騰訊各大內容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5000名醫生在疫情期間開設了線上直播,總時長超過7000多個小時。與此同時,垂直疾病領域的患者社群,也成為醫學科普傳播的密集地帶。社群中的意見領袖幫助病友獲取專業、可靠的知識,同時也帶來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溫暖。
其次是場景化,通過雲端連接,醫學科普知識得以擴展到各類線上、線下應用場景,甚至硬體終端。同時人工智慧和算法的進步,實現了海量內容基於用戶需求的個性化篩選、推薦,實現不同場景下精準的知識觸達。信息圍牆的打破,實現科普資訊的全場景觸達,用戶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與此同時,科普平臺通過內容開放共享,可與不同平臺相關服務進行深度整合,實現從內容到服務的無縫連接。
為此,騰訊醫典在ME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三大計劃——醫學科普官計劃、大眾科普官計劃、內容開放計劃,分別圍繞醫生創作者科普創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築圈層、以API開源形式開放輸出能力等方式,期望匯聚更多專業醫生、機構、公眾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動構建優質科普新生態。
黃磊表示,「期待醫學科普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公眾日常生活中,彌合信息鴻溝,驅動公眾健康認知進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達到新高度」,如鍾南山院士在致辭中對於醫學、科學、生命未來的構想那樣,「讓醫學的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作為騰訊科學周的核心之一,ME大會正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願景的體現。正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曾表示,「騰訊科學周是希望讓科學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新時尚。」並表明騰訊醫學ME大會的初衷,「希望引導更多人關注生命、認識自我,通過權威醫學科普提升大眾健康,減少病痛之苦。」(光明網記者 孔繁鑫)
[ 責編:李政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