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 喬輝 王豔
劃重點:
早期肝癌治癒率非常高,靶向治療在迅速發展;
愛滋病人用聯合用藥控制,壽命已接近正常人;
自殺並非是簡單的問題,需要全方位進行幹預;
心血管等慢疾病已經成為目前人類的頭號殺手;
大眾認知跟不上醫學的發展,還存在很多誤解;
癌症治療已經到了變革之年,新方法不斷湧現;
2019年11月4日,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生命之問」為主題。中外重大疾病領域的領軍人物通過演講的方式,傳播前沿醫學突破與臨床防治經驗。
此次ME大會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NEJM醫學前沿》(全球頂級全科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集團旗下期刊)共同打造。
在今年ME大會的舞臺上,演講嘉賓分享了癌症、愛滋病、轉化醫學等多個先鋒醫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和研究成果,以權威和準確的知識,搭建起一座先鋒醫學與大眾健康之間的橋梁。
朱秀軒:肝癌靶向治療方案進展迅速
朱秀軒是美國麻省總醫院肝癌研究主任,哈佛醫學院終身教授,國際公認的肝癌和膽管癌專家,他帶領團隊設計出一系列針對肝癌晚期的靶向治療方案。
朱教授告訴大家,在世界範圍內,肝癌的發病率高居第六位,死亡率也排在世界第四位,中國肝癌病人佔全世界一半以上。根據最新報導,肝癌與中風、缺血性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一起成為中國五大疾病死因。
我們要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肝癌可以預防嗎?肝癌有很多致病因素——B型肝炎、C型肝炎、過度酒精攝入,還有脂肪肝。目前,我們已經有很好的辦法來阻斷每一個病因。
肝癌可以治癒嗎?可以明確的是,早期診斷的肝癌治癒率非常高。射頻消融、手術切除都是對早期肝癌治療的非常好的手段。
如果進入多發性肝癌階段,可以考慮介入治療,目前已經有一些非常有效的肝內局部治療。而一旦腫瘤出現了肝外轉移,就要依賴全身治療,到現在為止,已經有5個靶向藥物和2個PD1抗體。
他表示,通過有效的、系統的化療,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的開發,醫生可以把病人的總存活期逐漸延長。
值得高興的是,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肝癌中具有抗腫瘤活性,並已成為治療標準。初次之外,還可以用抗血管生成抑制劑和靶向檢查點抑制劑進行聯合應用,並達成了藥物史、肝癌史上從未有過的緩解率。
儘管所有靶向藥在一定時間內都會出現抗藥性,但最新開發的第二代FGFR抑制劑是擁有非常高選擇性的、不可逆的廣譜抑制劑,可以產生更好的療效。
最後,朱教授表示,肝癌在早期是完全可以治癒,即使肝癌被診斷在晚期,也要充滿希望。
目前,精準醫學和靶向治療已經在腫瘤領域開始有很好的應用。現在已經成功探索出抗血管生成抑制劑,這對於提高肝癌總存活期有實際意義。通過對耐藥機制和控制耐藥機制的新策略的研究,能夠使肝癌患者受益。
李太生:愛滋病人用聯合用藥控制,壽命已接近正常人
李太生是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愛滋病中心副主任;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和愛滋病診療中心主任。
大會上,李太生表示,在上世紀80年代,從感染愛滋病毒到臨床6-8年的無症狀期,到發病期之後的2年,病人100%會死亡。那時,愛滋病被人們稱為「超級癌症」,因為它不僅會造成死亡,而且還具有傳染性。
人類在抗艾的過程中發現了愛滋病的病原——新逆轉錄病毒,並且找到了愛滋病發病的主要機制——CD4陽性細胞,但這對愛滋病的治療幫助有限。
直到1996年雞尾酒療法開始被廣泛使用,愛滋病病人的壽命才得到了顯著的延長,治療後20-50年的生存期,已經讓愛滋病變成一種可以治療的慢性內科病。此外,2011年時美國教授做的一個研究表明,對愛滋病感染者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97%的傳染性。
事實證明,從2010年到現在,愛滋病增長的速度已經下降了16%,死亡率也下降了33%。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愛滋病疫苗,早期治療也可以大大減少愛滋病的傳染性。
而且,愛滋病也曾經有過被治癒的記錄,分別是「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兩個案例,但因為這兩個病人同時患了愛滋病和血液病,所以他們的特殊性導致了這種案例的難以複製,不過我們還是能從中看到新的希望。
目前來看,愛滋病最大的問題就是認識上的誤區,很多老百姓、醫生都仍然認為愛滋病是超級癌症,愛滋病仍然是不可治的疾病,尤其是認為和病人一起吃飯,握手等接觸也會被傳染,這是錯誤的。真相是愛滋病只有通過三種途徑傳播:沒有保護的高危性行為、母嬰傳播、血液傳播,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途徑。
雖然中國是愛滋病的低流行區域,但是目前性途徑感染已經佔到了HIV新報告人群的97%,因此愛滋病科普工作勢在必行。而中國政府一直都很重視愛滋病的防治工作,免費治療政策的實行和抗艾藥物的研發都為遏制我國愛滋病的蔓延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過去10年間,中國的研究者經歷了毒副作用問題、長期治療的療效問題、併發症問題的嚴峻考驗;並在政府的支持下探討著適合中國國情的愛滋病抗病毒治療防治方案;通過嚴格的科學研究,找到了更適合中國人的治療方案。此外,中國團隊不光是做出了中國人自己的流行病學特點,同時也做了很多原創性的研究。
中國團隊首次在國際上提出的,愛滋病全病程管理或者叫綜合管理的新理念,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並且被寫入了中國愛滋病診療指南。李太生認為,中國應該進行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研究,促進基礎研究向臨床成果的轉化,促進政策方面的進一步改進。
目前,愛滋病攻克的難點除了併發症還有免疫重建障礙,其中對於慢性炎症的控制,是一個新挑戰、新熱點。而李太生及其團隊在10年前開始了利用中藥雷公藤的嘗試並受到了國家的批准,有望在今年啟動第一例病人入組試驗。
李太生:愛滋病可以被功能性治癒,不必談「艾」色變
費立鵬:自殺是個複雜問題 需要全方位幹預
費立鵬是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處顧問。自1995年起就開始專門研究中國人的自殺問題,憑著對中國自殺研究與幹預工作的成果,他已經成為中國自殺研究領域的權威和領軍人物,有「當代白求恩」之美譽。
首先,費立鵬帶領大家簡單回顧了國內外的自殺率統計情況。他指出,國家間的自殺率有很大差異,差異最大甚至可達100倍。
中國的自殺情況和國外的自殺情況究竟有哪些差異呢?費立鵬總結出中國的自殺有以下幾個特點:
農村是城市的3倍;
農村年輕女性有很高的自殺率;
69%的自殺者50歲以上;
自殺死亡的人裡有1/3並沒有精神障礙;
使用農藥自殺佔了很大的比例。
值得欣慰的是,從1990年至2016年,中國、印度、美國的年齡標準化的自殺率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自殺率下降很大。
費立鵬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導致窮人數量下降是一個因素;城市化也是一個因素,農村人口減少了2到3億,2到3億人在家裡拿不到農藥,也會導致自殺率下降。
介紹完了國內外的自殺現狀,費立鵬緊接著介紹了當下國內外自殺預防的現狀:國外常用傳統自殺預防幹預的模型來進行幹預,國內在這一塊卻基本是空白。費立鵬認為,醫療系統應該重視預防自殺的措施,建立地方和全國綜合醫院自殺未遂登記系統。
他告訴大家,在其他國家自殺未遂經過搶救之後,會由心理醫生進行評估,並給一些心理輔導,但是國內不管哪個級別的醫院,搶救之後都沒有進一步心理輔導,這是很大的遺憾。
自殺的預防是個複雜的問題,不應該只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在做,必須動用個人、社會和政府的力量,完成這個計劃就是費立鵬的中國夢!
肖瑞平:慢病已經成為人類的頭號殺手
肖瑞平是首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華人副主編,轉化醫學的先行者之一,並將轉化醫學的概念成功引入中國。籌建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肖瑞平教授一上臺便首先向與會的各位嘉賓和觀眾分享了一部「徵服病魔的進行曲」,回顧了西方醫學史的發展。
肖瑞平教授指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歷史最悠久、最權威的雜誌,它擁有超過200多年的歷史,是西方醫學發展史的最佳見證者。從最早沒有麻醉開展外科手術,到1846年首次利用乙醚開展外科手術,再到1896年倫琴發明X光,開創影像學的雄偉篇章,以及巴斯德細菌理論的出現幫助人類開啟了徵服傳染病的;顯微鏡的出現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微生物;羅伯特·科赫首次用他的完美主義和科學精神描繪了結核桿菌。
肖教授對此指出,也正因為控制了傳染病,現在慢病已經成為人類的頭號殺手,在全球慢病佔死亡率的73%,其中心血管是最大的死亡原因。肖教授同時表示,慢病雖然是難以克服的頑疾,但仍然有機會被徵服。
肖教授以心血管疾病為例,她指出中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恰恰與西方國家逐年下降的情況相反,呈現持續飆升的趨勢。在中國,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經超過40%,是腫瘤的2倍,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的頭號殺手。
肖教授指出,慢病的發生主要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三高」等嚴重危害心血管健康的慢性疾病,同是也將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提高5倍,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給醫保造成了沉重的負擔,40%的透析病人是糖尿病、腎病。但很幸運的是,肖教授告訴我們,她已經找到了引發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併發症的致命因子MG53。
肖教授與團隊針對這一發現研發了單克隆抗體,以降低血液中的MG53濃度,起到治療糖尿病的作用。此外,肖教授表示運動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特別呼籲生命在於運動。
肖教授還提到,冠心病佔了心血管疾病的半壁江山,他們在研究冠心病的過程中發現,一種特異性分子能夠大大減輕心梗引起的損傷,為心梗治療提供了新策略、新手段和新藥物。
在新研究方面,肖教授談到她的團隊發現催乳素受體信號傳導新原理,並應用其阻斷性單抗,治療脫髮和子宮內膜異位症。談到脫髮問題,肖教授還講了一個有趣的動物實驗——紅面猴案例,用單克隆抗體治療可以讓禿頂的猴長回頭髮,並在使用抗體的4年後仍然毛髮充足,這證明了防脫治療未來可期。
在大會的最後,肖教授對中國醫學發展的未來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她表示,希望科學和技術的進步能夠大大地推動人類醫學的發展,期待中國和國際市場有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的藥物和儀器,在不遠的未來人類能夠徵服心血管腫瘤這些重大慢病,也希望有更多地原創藥物來源於中國,讓中國大有作為。
張猛:醫學新科普點亮健康燈塔
張猛是騰訊醫療副總裁兼資訊產品中心總經理。主要負責騰訊數位化醫療創新項目的孵化,包括醫學科普產品騰訊醫典、醫生服務平臺和醫療企業端數位化平臺打造。
張猛在會上發表了《醫學新科普點亮健康燈塔》主題演講。張猛表示,我們處在醫學飛速發展的時代,發病機制的研究、治療方法的演進、疫苗的升級、新藥物的研發,都在突飛猛進。但大眾認知還是跟不上醫學的發展,很多誤解依然存在。
「一方面是醫學的進展不為大眾所知,另一方面,大眾對這些知識充滿渴望。是什麼造成了中間的鴻溝?我們能否架起一座橋梁,跨越這條鴻溝?」
張猛指出,科普是縮小前沿醫學與大眾認知鴻溝最好的方式之一。秉持「專業、體系、易用、開放」的網際網路醫學新科普理念,騰訊醫典以權威的醫生為作者,以前沿的知識為內核,以專業的態度為初心,以理性的思想為基石,讓真正的醫學為大眾所知,增強民眾對健康的自我掌控。
首屆ME大會主題為「生命之問」,意在通過探索人體微觀世界,追尋人類的進化之路,點亮大眾對醫學理性認知的啟蒙之光。
ME大會開幕前夕,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發表寄語表示,希望通過ME大會,「引導更多人關注生命、認識自我,通過權威醫學科普提升大眾健康,減少病痛之苦。」
馬化騰同時表示,「希望『科技向善』成為公司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引導我們善用科技,避免濫用,杜絕惡用,讓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更好地造福人類。」
Tibor Kovacs:怎樣培養一名癌症醫生
Tibor Kovacs是倫敦國王學院高級榮譽講師,歐洲腫瘤外科學會會長,也是國際乳腺癌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在乳房腫瘤治療、乳房重建和相關外科手術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今天Tibor Kovacs要談的是——怎樣培養一名癌症醫生。
作為一名乳腺癌醫生,Tibor Kovacs同時還領導著一個癌症的培訓團隊。現場他分享了自己工作的地方,是建在有400多年老建築上的一家非常現代化的醫院,他想藉此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必須基於傳統,然後不斷地前進。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醫生或者是癌症醫生呢?Tibor Kovacs表示:「實際上在培訓當中是非常的複雜,並且也需要具備完備的知識,特別是在手術和癌症治療方面的培訓,還要經過認證,這是一條非常複雜、漫長的道路。」
Tibor Kovacs還談到了與美國腫瘤外科協會合作的「全球腫瘤外科課程」,裡面也包含了許多腫瘤外科需求的培訓內容,也是理論和實踐內容相關的。據介紹,除了課程時長,還必須要有高質量的培訓,必須要有非常有經驗的培訓師,必須要有TTT的課程,並且必須要做評估,所有腫瘤外科的學生必須經過一系列的考試才能得到認證。
此外,Tibor Kovacs還和大家一起探討未來20年的醫學發展,會有更多的微創和無創手術,會有更加個性化的治療,並且手術醫生的角色會得到變化,包括了數據分析,還有生物工程,且技術也會變得越來越複雜、精密。
Tibor Kovacs以機器人手術為例,分享了在微創和無創的診斷方法以及治療方法,影像、AR、VR的運營可以給醫生更好的指導,在做手術規劃的時候也會給醫生更好的精確性。此外,AR、VR可以作為培訓的工具,可以作為彩排手術流程,並且這也能夠促進手術的標準化以及培訓的標準化。
目前,機器人手術在其它器官的手術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乳腺癌的手術並沒有廣泛的應用機器人。Tibor Kovacs認為,機器人可能會參與傳統的乳腺癌手術,可以看到這個手術的學習曲線是比較短的。
此外,Tibor Kovacs進一步談及技術的運用,實際上會替代一部分醫生的工作,甚至更多。這也意味著,它可能會替代很多放射科醫生的位置,這對於醫生來講到底是一個機遇還是一個挑戰呢?放射科醫生其實也可以在AI應用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作為一個領路人,將AI技術更好的應用在醫療當中,在未來也許放射科醫生能夠得益於AI,降低工作量,並通過AI更好的診斷患者。
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們還有一些新的技術,比如基因檢測的應用,以及基因組的了解,一些特定的癌症現在不僅能夠針對它們,甚至可以直接針對引起這個癌症DNA上的變異,現代醫學已經進入精準醫學的時代。我們可以根據對患者疾病的精準了解,對癌症、個體的患者提供最佳治療、靶向治療,Tibor Kovacs也堅信靶向治療一定是未來進行最佳癌症治療、改善患者結局的必行道路,而且在未來手術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少。
最後,Tibor Kovacs總結道,外科醫生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做技術而已,外科醫生應該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能夠了解這些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結果,能夠有更遠的眼光、更大的遠見。
邱晨:醫療科普任重而道遠
邱晨是知名辯手,米果文化創始人之一。從大學開始一直致力於辯論,曾獲得過多個世界級辯論賽大獎。
一開場,邱晨就告訴大家,她曾經患過甲狀腺惡性腫瘤,依靠現代醫學的力量,才重新回日常生活工作當中。經歷過疾病的折磨,她才真正意識到醫療科普的意義。
邱晨認為科普很重要,如果科普工作做得好,社會醫療資源的消耗就會小很多。她說:「我從一個患者、旁觀者和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今天醫療科普在當今的社會環境當中開展非常困難。「
她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論證:
第一個難題:人都是懶惰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藥到用時不了解。想讓大眾積累醫療常識,難度不在於我們要超越過往的科普知識,而在於要超越那些不斷搶佔大家注意力的娛樂新聞、娛樂消息。
不見棺材不流淚。沒有常識或者有常識也不願意去做的年輕人,佔了非常大的比例。我們的日常生活總是被各種各樣的娛樂、工作所擠佔,甚至還有996,卻依然還那麼匱乏健康方面的常識,但這幾乎就是沒有辦法的。
第二個難題:人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病急亂投醫的現象實在是太嚴重了。人在陷入困境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去尋找最簡單、最便捷的方法,而那樣的方法往往都是錯的,甚至是騙局、陷阱。
第三個難題:缺失患者關懷
她注意到,當患者的疾病得到治療、緩解的時候,他們雖然感謝醫生,但他們更感謝的卻可能是售賣健康產品、保健產品的銷售人員。這是因為,在醫療工作者、醫療科普工作者不能提供心靈上的安頓的時候,患者往往尋找那些「不那麼光彩」的人。
她最後表示,如果在醫療科普這條非常艱難的道路上,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商業力量、媒體的力量,甚至包括個人的力量能夠參與的話,相信前景非常光明。
邱晨:病急不能亂投醫,年輕人要保持理性
David P. Ryan:癌症治療已經到了變革之年
David P. Ryan是美國麻省總醫院腫瘤中心臨床主任;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他長期致力於胃腸道癌相關研究,擁有超20年的臨床經驗。
在騰訊醫學ME大會上,美國麻省總醫院腫瘤中心臨床主任、哈佛醫學院終身教授David P.Ryan表示,癌症是和基因相關的疾病。
如果我們的體內聚集了足夠多的突變,或者是在基因組當中重要的地方出現了突變,我們就會患癌症,這些細胞就開始失控的生長。在一生當中,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概率遇到這些突變。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癌症也是一個老齡疾病,或者是和年紀相關的疾病,年紀越大遭遇的突變越多,就越容易得上癌症。所以,David P.Ryan認為,癌症是兩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運氣不好或者環境相關。
現在,癌症的治療已經到了變革之年。David P.Ryan表示,第一個變革是有了靶向治療,第二個變革是有了免疫療法,第三個變革是開始有了更多的血液檢查。
某些癌細胞具有特定的靶點,可以進行攻擊和治療,稱之為靶向療法。目前,在結腸癌、肺癌、乳腺癌當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特定突變,就可以對它們進行更好的治療。
David P.Ryan還提到癌症的CAR-T療法,CAR-T療法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從患者的體內提取出這些T細胞,在體外對它進行編輯,給它加進一些嵌合的抗原,之後再把這個T細胞回收到體內,然後會發現它的效果非常驚人,在一些血液腫瘤,例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當中,它的效果非常非常好,但在實體瘤當中的研究才剛剛開展。
那麼,到底有什麼方式能夠捕捉住這些早期癌症呢?現在有了一些基於血液的診斷,比如說有蛋白標誌物、循環血液腫瘤細胞、游離DNA,還有一些胚系DNA,就是去觀察、檢測從媽媽或者爸爸這裡遺傳過來的DNA當中是否有特定的突變。
David P.Ryan最後表示,癌症腫瘤的患者正在踏上一個新的徵程,在未來會有更多新的治療方法,他們每一年都得到檢測,檢測之後就可以得到治癒,這就是癌症的未來,未來這就會成為一個常見的操作。
David P. Ryan:癌症的患病原因:65%的癌症為偶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