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醫學ME大會:從生命痛點出發 探索醫學科普進化之路

2020-12-06 光明網

  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正式上線,全球頂尖醫學領軍者共聚,從「痛點」出發,聚焦新冠疫情、心臟病、癌症、生殖醫學、抑鬱症等前沿醫學,結合網際網路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ME大會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其獨家授權的中文數字媒體《NEJM醫學前沿》共同舉辦,致力於為科技與醫學打造同頻共振的舞臺。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在會上指出,連接、算力與智慧化是醫學數位化創新三大路標。他表示:「我們相信,科技應當向善,與醫學結合共同助力消除人類的痛點。以科技守護生命之光,讓每個人的健康變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

  今年,ME大會以「痛點」為主題,意圖探尋個體、醫學、社會的痛點和解決之道,揭示生命與文明的反思與進化,推動醫學科普全民普惠。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在寄語ME大會中提到,「馬化騰先生曾說過,網際網路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鍾南山院士還表示,未來的醫學研發實踐還應該積極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

  此次ME大會演講嘉賓還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Eric Rubin、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黃荷鳳院士、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林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寶淦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以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

  國內外頂尖專家匯聚,研判全球新冠疫情趨勢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人類對「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驗。針對仍舊嚴峻的疫情形勢,嘉賓在會上分享了防控經驗和趨勢研判。

  在鍾南山看來,這次防疫的一個最大的成功之點,亦或是這次防疫的一個痛點,是抓住了在社區領域的群防群控,在上遊不讓其傳染,不讓其蔓延到更多的人,這是最大的一個成績。他認為,這次疫情裡人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是要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我們通過社區的聯防聯控策略,迅速的遏制疫情,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讓公眾消除了恐慌的情緒,並且理解和遵守各種的防禦措施,從而有效的應對了疫情。」同時,他也高度認可科技在疫情中凸顯的價值:「 AI、大數據、5G、網絡,在疫情預報、疫苗研發、病情診斷方面都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前沿科技是推動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變革性的力量。」

  鍾南山院士表示前沿科技是推動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變革性的力量

  對於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張文宏表示在這場疫情當中,全球成為抗疫的共同體,當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無法獨立於世界之外。中國經驗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我們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對出現疫情的地方進行控制並對相關接觸人群進行檢測,直到發現每一個病例。同時,我們需要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以迎接世界重啟與開放。」

  張文宏教授認為中國經驗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

  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研發成為了國際醫學界和各國民眾最為關切的議題之一。全球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傳染病學權威專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製造是一個耗時漫長且機理複雜的過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最為理想,但還需要通過後期臨床試驗進一步對人體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評估。他對獲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滿信心,「開始一個疫苗項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能夠將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濃縮成幾個月,這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Eric Rubin對新冠疫苗的研發充滿信心

  多種疾病加重國民健康負擔,醫學專家聯合呼籲「治未病」

  在今年ME大會的舞臺上,嘉賓關於痛點的議題還涵蓋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鬱症等常見病、慢性病,從出生到年邁、從身體到心靈,為每個人的全周期健康帶來前沿醫學最新探索。

  每個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時期就應開始受到關注。黃荷鳳院士致力於通過輔助生殖技術預防出生缺陷。「我國大概每年有80萬到100萬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鐘就有一個缺陷兒誕生。」黃荷鳳院士認為,減少出生缺陷重在預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診斷、產前檢查、產後篩查。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GT)作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過篩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斷罕見病和遺傳病的發生。她提出希望全社會對於出生缺陷幹預的觀念普及,減少國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質。

  黃荷鳳院士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為健康胚胎「保駕護航」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國民死亡的頭號殺手,作為國際醫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心臟病研究專家之一,葛均波表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已達到3.3億人,近年病例爆發性增加的原因在於源頭預防沒有做好。他認為「高膽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吸菸以及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爆發性增加四大危險因素。」控制危險因素是從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最好手段,並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範式:遠離肥胖、少吃鈉鹽、多吃蔬果、戒菸戒酒、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並提倡定期體檢。

  葛均波院士倡導「上遊治未病」,讓患者參與疾病的管理

  癌症,則是人類健康的另一大殺手,其中大腸癌已經成為致死率第二高的惡性腫瘤。多年來紮根腸癌科研及臨床診療的蔡三軍教授指出,腸癌的發生、發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為大眾提供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甚至早期發現腸癌的寶貴機會。蔡三軍強調,改變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預防、篩查和早期診斷,能夠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病。

  蔡三軍教授希望藉助網際網路補足科普力量,提升民眾腸癌篩查意識

  脊椎病也是現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見疾病。頸腰痛是發病率僅次於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勞動力喪失最常見的原因,頸痛排第四位。彭寶淦教授指出,隨著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久坐、長期低頭等習慣導致了脊椎長期處於不正確的姿勢,引起病理性改變,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斷向年輕化發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預防,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進行腰背肌鍛鍊、避免高枕或無枕睡眠姿勢、長期伏案工作電腦屏幕與視線保持一致或者稍微抬高、加強運動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他還特別強調重視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輕化。

  彭寶淦教授強調脊椎病年輕化趨勢加劇,需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除了疾病造成的身體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對於大眾生命質量構成的威脅也不容樂觀。全球3.5億人罹患抑鬱症,其嚴重地影響了人們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導致自殺死亡。我國精神衛生領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陸林教授指出,「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診率、低診斷率。」對抑鬱症的誤解和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讓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對此,他強調,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汙名化」是抑鬱症康復最重要的一項前提。

  陸林院士希望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汙名化」

  騰訊醫典發布三大計劃,社交化、場景化重構網際網路醫學科普3.0時代,

  會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發表了《醫學科普再進化,匯聚個體照亮全體》的主題演講,他回顧了新冠疫情中網際網路帶來的突出價值。「網際網路在知識科普、全社會動員、在線問診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構建起了全民抗擊疫情的線上防線。」

  根據騰訊醫典聯合Ipsos Healthcare聯合製作的《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顯示,42%的公眾認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標誌;67%的人表示疫情後接種疫苗意願度更高;當身體出現不適時,76%的受訪者願意選擇主動幹預,包括:就醫檢查、網上搜索信息、服藥等。公眾對權威醫學知識的獲取更高頻、主動,對內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實用性方面發展。

  「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通識教育課,更多醫生投入科普,更多大眾關注科普,更多平臺傳播科普。」黃磊認為,網際網路醫學科普如今已迎來3.0時代:以社交化、場景化的傳播方式,重塑科普連接,重構科普的「人-內容-場景」,知識的生產、傳播、形態都更加開放多元。

  首先是社交化,帶來了科普載體、科普方式、科普生產者的變化。黃磊指出,隨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網際網路科普應該在兼顧醫學權威的基礎上,讓碎片化知識像拼圖一樣,即有局部,也有整體的線索與關聯。在科普生產方面,讓科普從高高在上的「宣講」走向接地氣的「溝通」。與此同時,醫學科普創作不再是少數、頭部專家,而納入了更多青年醫生,為醫學科普加入充滿活力的有生力量。

  疫情期間,騰訊各大內容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5000名醫生在疫情期間開設了線上直播,總時長超過7000多個小時。與此同時,垂直疾病領域的患者社群,也成為醫學科普傳播的密集地帶。社群中的意見領袖幫助病友獲取專業、可靠的知識,同時也帶來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溫暖。

  其次是場景化,通過雲端連接,醫學科普知識得以擴展到各類線上、線下應用場景,甚至硬體終端。同時人工智慧和算法的進步,實現了海量內容基於用戶需求的個性化篩選、推薦,實現不同場景下精準的知識觸達。信息圍牆的打破,實現科普資訊的全場景觸達,用戶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與此同時,科普平臺通過內容開放共享,可與不同平臺相關服務進行深度整合,實現從內容到服務的無縫連接。

  騰訊醫典宣布啟動三大計劃

  為此,騰訊醫典在ME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三大計劃——醫學科普官計劃、大眾科普官計劃、內容開放計劃,分別圍繞醫生創作者科普創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築圈層、以API開源形式開放輸出能力等方式,期望匯聚更多專業醫生、機構、公眾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動構建優質科普新生態。

  黃磊表示,「期待醫學科普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公眾日常生活中,彌合信息鴻溝,驅動公眾健康認知進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達到新高度」,如鍾南山院士在致辭中對於醫學、科學、生命未來的構想那樣,「讓醫學的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作為騰訊科學周的核心之一,ME大會正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願景的體現。正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曾表示,「騰訊科學周是希望讓科學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新時尚。」並表明騰訊醫學ME大會的初衷,「希望引導更多人關注生命、認識自我,通過權威醫學科普提升大眾健康,減少病痛之苦。」(一鳴)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2020騰訊醫學ME大會:從生命痛點出發探索醫學科普進化之路
    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正式上線,全球醫學領軍者從「痛點」出發,聚焦新冠疫情、心臟病、癌症、生殖醫學、抑鬱症等前沿醫學領域,結合網際網路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 騰訊醫學ME大會帶你一探究竟
    醫學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人類的生命到底還有多少未解之謎?為解決這些疑問,為拉近前沿醫學與大眾之間的距離,騰訊將於2019年11月4日,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出版全球頂級全科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NEJM集團旗下的《NEJM醫學前沿》共同主辦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將最前沿的先鋒醫學呈現於公眾面前,為用戶搭架跨越認知鴻溝的橋梁,揭秘生命的奧秘,探索生命未來的方向。
  • 一文看懂騰訊醫學ME大會
    ,還存在很多誤解; 癌症治療已經到了變革之年,新方法不斷湧現; 2019年11月4日,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生命之問」為主題。
  • 醫學科普有多重要?看看中國的防控經驗,最高一項閱讀超過30億次
    2020騰訊醫學ME大會於11月8日正式上線,新冠疫情成為全球頂尖醫學領軍者的聚焦點之一。中國的防控經驗有什麼值得全球各國借鑑? 鍾南山院士在會上提到,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國家重視,企業投入,多方協力,讓醫學科普化消除了公眾的恐慌情緒。
  • 騰訊ME大會回顧: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病毒,讓我們更強大|深網
    作者|戴月荷編輯|康曉出品 | 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馬化騰先生曾說過,網際網路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正如我們在這次疫情中所感受到的,在生命之痛面前,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鍾南山院士在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提到。
  • 屠呦呦獲共和國勳章後首次發聲,扛起了醫學科普的大旗
    在接過這枚沉甸甸的勳章後半個月,屠呦呦再次扛起了醫學科普的大旗,推動先鋒醫學與大眾健康結合。10月14日,她向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發出賀信,並公開呼籲:「醫學工作者不僅需要潛心研究自己領域的課題,也應該承擔向大眾普及準確權威的醫學知識的責任。生命健康關乎人類共同命運。
  • 一文讀懂騰訊這場關於身體的大會
    11月8日,騰訊醫學ME大會如期而至。這裡無關商業利益,不談政治博弈,只為那些有關生命的點點滴滴而呼喊。今年,ME大會把目光聚焦在了「痛點」之上。痛,是身體裡的微觀世界向宏觀世界發出的求救信號。生命起源,「疼痛」隨之而來,催促著生命開啟進化的可能。痛點,是我們在解決不了需求時的懊惱和遺憾,是用戶內心需求對網際網路和科技進步的深切期待。一次疫情,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痛點」面前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科技和醫學的連接也將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 鍾南山:讓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11月8日舉辦的騰訊醫學ME大會上說,在上遊不讓病毒傳染和蔓延到更多的人,這種做法迅速地遏制了疫情。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也起到關鍵作用,鍾南山說,「這個比國外做得更好,讓公眾消除了恐慌情緒,並且理解和遵守各種防禦措施,從而有效地應對疫情」。
  • 正確的醫學科普有可能打敗養生謠言文嗎?
    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在北京舉行的騰訊Me大會上表示,不僅中國,在全球範圍內也沒有醫療科普做得很好的案例,而在中國,與健康相關的謠言傳播甚廣還有更複雜的原因。  「如何把專業晦澀的醫學知識變成老百姓願意理解,同時有興趣去閱讀的內容?(許多醫學知識)更多是給醫生看的,患者即使拿到也看的不是很懂的。」
  • 中國醫學科普進入「硬核」時代
    「魏則西事件」讓用戶對這類不客觀、不權威的「科普內容」的容忍達到極限。公眾急需專業、靠譜的內容來滿足資訊訴求。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騰訊於2018年正式推出以專業醫學科普為核心的騰訊醫典,目的就是用「醫生寫的科普」取代網絡小編資料整理的「洗稿式醫療科普」,填補網際網路在專業醫學科普上的空白,構建一個標準化、系統化、可信賴的權威網際網路醫學科普平臺。
  • 騰訊「企鵝醫典」正式亮相,聯合健康時報做醫學科普
    12月29日,騰訊與《健康時報》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以醫療健康科普為切入點,利用雙方在網際網路、媒體、醫療領域的優勢,促進醫學科普的規範化,打造權威網際網路醫學科普內容。作為醫學科普內容承載平臺,騰訊旗下醫療資訊中心推出的「企鵝醫典」也首次亮相。
  • 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粒子物理等最新發現
    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騰訊科學WE大會還首次在國內多個城市同步舉辦「線下觀影會」,在蘭州市五十一中學、衡水中學、貴州師範大學等地,邀請學生、教師、專家等社會各界人士觀看直播,一起探討前沿科學話題。
  • 擁有上萬條圖文內容,騰訊醫典如何兼顧醫學嚴謹性和科普通俗性?
    騰訊醫典也構建了各類疾病的深度、結構化醫學知識圖譜,內容涵蓋症狀辨別、初步診斷、如何治療到康復管理。其中,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相關的用藥指導信息內容豐富,為後續全民科普計劃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民眾對準確權威的醫學知識有強烈需求健康謠言的背後是通俗易懂的權威醫學科普的匱乏。
  • 醫學科普平臺迎來風口 「人民醫典」正式上線
    k「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健康中國行動讓網際網路也將迎來醫學科普的新風口時期,部分醫學科普平臺正快速發展。今天上午,人民網、騰訊和醫渡雲三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權威健康科普智庫——「人民醫典」。「騰訊始終秉承『科技向善』理念,醫療領域是我們的重要關切。」
  • 解碼《生活大爆炸》中弦理論、捕捉宇宙空間「幽靈粒子」...騰訊...
    10月21日,騰訊宣布發起「騰訊科學周」。11月2日至4日,將有63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集中出現在北京,他們將分別參加騰訊科學WE大會、騰訊醫學M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禮,他們將為大家分享前沿科學研究和醫學突破,暢想人類的未來和探索宇宙、生命的奧秘。
  • 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粒子物理等最新發現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多方見證,為50人的探索之路加油打氣當天下午,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四百多名「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 騰訊科學WE大會揭開未來面紗:金星上或有生命、用電子皮膚相互交流...
    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來自世界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從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分享了目前研究的最新進展。2019年11月11日,騰訊發布全新的企業使命與願景「用戶為本,科技向善」。騰訊科學WE大會也成為了「科技向善」一種詮釋。馬化騰曾說,「我們在這個舞臺上不談競爭,不談商業,只仰望星空,只看未來」。
  • 頂尖科學家齊聚騰訊科學WE大會 未來科研工作將成新時尚?
    11月3日,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北京聚集,借2019騰訊科學WE大會的舞臺向外界分享了物理、生命科學、地質科學等領域的相關進展。騰訊科學WE大會迄今已經連續舉辦七年,與往年不同,今年騰訊公司董事會兼執行長馬化騰倡議發起「騰訊科學周」,整合騰訊科學WE大會、騰訊醫學M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三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