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發現!它們居然出現在了這種地方

2020-12-06 騰訊網

近日,

在位於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冠斑犀鳥在喀斯特崖壁間出巢——

冠斑犀鳥一般在樹洞中築巢,

在崖壁上繁育十分少見,

這也是中國首次記錄下此類珍貴影像。

犀鳥

是一種配備「無情鐵嘴」的鳥類,

因其頭部長有銅盔狀突起

形似犀牛角,

故得名「犀鳥」。

犀鳥的「無情鐵嘴」

冠斑犀鳥的食物除了野果以外,

諸如蜈蚣、樹蛙、蟬蟲等

許多昆蟲都在它的菜單上。

冠斑犀鳥爸爸把剛捕捉到斑腿樹蛙急速送回巢穴的途中。

撰文、攝影:廣西博物館 黃嵩和

7月16日,在位於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欖圩鄉馱押屯,站在喀斯特崖壁上巢穴邊的冠斑犀鳥雄鳥如往常一樣投餵食物。

逐漸長大的犀鳥寶寶除了胃口越來越大外,它們的好奇心常常透過狹窄的巢口向外張望來獲得滿足。

上午8:15分,雄鳥突然間飛離,口銜著食物停在距離巢不到10米的一棵樹上,並連續發出低沉的鳴叫聲。幾乎同時,巢穴內傳出咚咚咚的聲響,冠斑犀鳥雌鳥正用她巨大的嘴喙開始敲鑿巢穴右邊的封泥!今天要破洞出巢了?

冠斑犀鳥雄鳥把覓到的食物從嗉囔嘔出,投餵給洞內的妻兒。

連續耐心地監測這對物種近60天的廣西博物館攝影師迅速調整好兩臺不同焦距段的專業相機,準備記錄下這一在中國未曾有過的影像資料。

不到五分鐘,巢洞口一邊的封泥被啄去一部分,犀鳥媽媽巨大的嘴喙逐漸露了出來。

夏季的馱押屯早上8:30左右,太陽才完全越過右邊的石山照亮冠斑犀鳥築巢位置的峭壁,雌鳥鑿出的泥土揚塵在明媚的陽光下十分明顯,洞口的封泥並沒被雌鳥破壞性地完全清除,雌鳥三次探出頭來並用身體丈量洞口的大小,然後又縮回洞內對破洞大小進行修正。

犀鳥媽媽在破洞期間,多次用身體丈量所開洞的大小,洞口的封泥並沒有全部被清除,這是為方便來年重複利用。

上午10:40分,雌鳥終於從洞口用力擠出全部身體撲騰而去。

封巢到破巢歷時91天,完成繁殖任務後犀鳥媽媽率先出巢,熟練地撲回森林。

11:10分,第一隻犀鳥寶寶也學著母親出巢的樣子,順利地開啟了它此生的第一次飛行。

第一隻犀鳥寶寶學著媽媽的樣子順利擠出巢穴,正式開啟它此生的第一次飛行。

接下來近4個小時,第二隻犀鳥寶寶不停地把頭伸出巢外上下左右地張望,露出一副呆萌膽怯的表情,然後又縮了回去,甚至還有一次撅著小屁股向巢外噴便。雄鳥三次飛來給它餵食,並不時低聲鳴叫,似乎在給它加油鼓勵。

第二隻犀鳥寶寶在出巢的邊緣瘋狂試探

下午3:06,這隻犀鳥寶寶鼓足勇氣終於跌跌撞撞地擠出巢外,在往崖壁下方墜落的瞬間倏地騰空而起,向樹上飛去……

第二隻冠斑犀鳥寶寶,在猶豫了4個小時之後才踉踉蹌蹌擠出巢穴。

離開潛伏位置時,攝影師仍能聽見它們的「低聲細語」。

進入繁殖期近兩個月,冠斑犀鳥的大嘴喙由橙黃色變成淡黃色。

保護區護林員韋忠新說:「4月16日封巢到7月16日破巢,整個繁殖周期長達91天。冠斑犀鳥出巢後不會馬上飛離這座喀斯特石山,這裡食物豐沛,它們將在約一周後才會進入更深的山弄密林。」

冠斑犀鳥雄鳥正在飛越喀斯特峭壁。

著名鳥類學者、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副教授劉陽對此次拍攝到的影像資料給予認可。他說:冠斑犀鳥一般在樹洞裡築巢,在喀斯特崖壁上繁殖十分少見,能監測到它們的出巢完成繁殖過程並拍下珍貴的影像資料,這在中國更屬首次!

他還補充說,犀鳥在我國僅分布在雲南、廣西和西藏的部分地區,分布區狹窄,種群數量稀少。因此國內相關的研究資料較少。近年來在廣西多地發現冠斑犀鳥的蹤跡,這與當地百姓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和當地自然環境的向好不無關係。

犀鳥爸爸嘴裡銜著一隻竹節蟲朝著巢洞方向俯衝。

另外,近期從中國林業網獲悉:6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關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到冠斑犀鳥將由原來的國家二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冠斑犀鳥俗稱「飛機鳥」,是因為它們的體態如飛機飛行的樣子嗎?

相關焦點

  • 首次在中國發現!這種珍稀娥類穿著「大衣」在冬日飛舞 最近現身川西
    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這種珍稀蛾類。「經鑑定,為國際學術界原本認為只分布於我國邊境以外的喜馬拉雅的透目大蠶蛾。」趙力介紹,「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是他根據最初發現地起名的,此前這種飛蛾沒有中文名字。「這個被印度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的珍稀大蠶蛾科種類,和冬大蚊一樣,特立獨行,只在初冬求偶。」趙力透露,還有海外愛好者將它形象地稱呼為「冰蛾」。
  • 首次在中國發現!這種珍稀蛾類穿著「大衣」在冬日飛舞 最近現身川西
    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這種珍稀蛾類。「經鑑定,為國際學術界原本認為只分布於我國邊境以外的喜馬拉雅的透目大蠶蛾。」趙力介紹,「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是他根據最初發現地起名的,此前這種飛蛾沒有中文名字。「這個被印度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的珍稀大蠶蛾科種類,和冬大蚊一樣,特立獨行,只在初冬求偶。」趙力透露,還有海外愛好者將它形象地稱呼為「冰蛾」。
  • 蘆山是個神奇的地方,中國首次發現這個物種....
    20年前,一種腹部像印章圖樣的蜘蛛現身蘆山縣龍門鎮,這是中國首次發現這種蜘蛛,這種蜘蛛登上2005年的《動物學雜誌》封面。在我國,這種野生蜘蛛數量極少,目前僅記錄到20餘只。20年後,這種蜘蛛再次現身雅安,地點是雨城區草壩鎮太平村。該蜘蛛就是裡氏盤腹蛛,因其奇特的外型,腹部像一枚印章圖樣,俗名截腹蛛,被網友稱為「印章蜘蛛」「蛛圓章」。
  • 這種植物的花朵居然長得像海星!而它們的果實更加奇特!
    今天我們要去認識一種植物,它們的花朵居然長得像海星!花朵都如此奇特,那它們的果實有會是怎樣的呢? 1.「此花非彼花!」現今植物界,多肉植物非常受歡迎。喜歡多肉植物的朋友,應該知道一種叫做「蘿藦」的多肉植物。它們的長相怪異,似乎沒有其他多肉植物那樣討人喜歡呢。
  • 秦嶺南坡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金錢豹,野生華南虎會出現嗎?
    根據科學新報告指出,最近我國秦嶺南坡又出現了稀缺性的生物——金錢豹,這是我國陝西鎮安縣境內建立鷹嘴石省級自然保護區60年以來首次發現,同時也是鎮安轄區內近四十年首次(40年來第一次)拍攝到金錢豹影像,這可以說令人非常高興。
  • ...尤其是華盛頓州首次出現了這種被稱為「亞洲大黃蜂」的大虎頭蜂...
    2020-05-05 01:09:31來源:FX168 【美國首次發現「殺手大黃蜂」,專家警告發現應立即跑開並報告】據多家外媒報導,綽號為「殺手大黃蜂」(murder hornets)的大虎頭蜂已首次在美國被發現。
  • 這種水鳥在雲南首次發現,中國也不多見
    10月底,雲南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工作人員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三角海發現一種未曾見過的水鳥,經鑑定為劍鴴。經鳥類專家認證,這是劍鴴在雲南境內首次出現。那麼,小編來科普下劍鴴這種美麗的鳥兒吧。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加拿大,格陵蘭群島等,在中國很少見。
  • 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
    世界上關於人類是如何來的,有著眾多的神話傳說,有西方的上帝造人說,也有中國的女媧造人說,同樣的,關於人類起源的眾多觀點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人類自然進化學說,即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在哪裡嗎?
  • 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
    世界上關於人類是如何來的,有著眾多的神話傳說,有西方的上帝造人說,也有中國的女媧造人說,同樣的,關於人類起源的眾多觀點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人類自然進化學說,即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在哪裡嗎?
  • 安徽首次發現世界最大水生昆蟲 還發現中國最大蜻蜓種類(圖)
    近日,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秘書長虞磊帶領滁州學院學生進行暑期動物學野外實習時,在黃山無意間捕捉到這隻越中巨齒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生昆蟲,也是首次在安徽境內被發現。》》》閱讀推薦:合肥一居民樓樓道內存放大量乙醇燃料 住戶們憂心忡忡(組圖)安徽首次發現世界最大水生昆蟲「好大呀!」7月10日,江淮晨報記者見到了這隻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生昆蟲——越中巨齒蛉。初次見到它,著實被它的「巨大」嚇了一跳。
  • 廈門多處發現這種小飛蟲,竟來自這些地方!
    最不能容忍的是,有的居然是從米袋子裡爬出來的。家中出現的米蛾。曾先生攝讓他疑惑的是:也不知道這種飛蛾是從哪裡來的他和家人將家裡翻了個遍但一直沒找到飛蛾躲藏的地方!有一天,我看到一團毛絮裡居然鑽出一隻白色的小蟲。出於好奇,我上網搜索了一番,得知這種小蟲叫衣蛾。不搜索倒好,一搜索我更睡不著了,我別的不怕就怕這個。也不知道這種蟲子會不會爬到床上、身上,一閉眼滿腦子都是蟲子的影子,隨時起身看床上有沒有那種蟲子。
  • 這種鳥首次現身泰州!
    首次發現!!!近日姚建興在興化拍攝時發現了一隻罕見的鳥——彩䴉快跟隨發布君一起來認識這個小可愛彩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鵜形目䴉科,體羽大部分為青銅慄色,是珍稀鳥類朱䴉的近日,興化鳥友姚建興在千垛鎮劉溝村拍鳥時,發現一隻黑鳥,在空中盤旋後飛落到前方的小河邊。他端起長焦鏡頭,慢慢向前靠近,在距離約150米的地方連拍了四五張,再向前移動時,黑鳥警惕地飛得無影無蹤。照片中,可以看到,這隻鳥嘴是淡黑色,特別長,腳是綠褐色,上體帶有紫色光澤。經專業人士鑑定,這就是彩䴉,這也是在泰州境內首次拍到彩䴉。
  • 垃圾剋星來了:科學家發現這種害蟲的幼蟲居然能吃塑料!
    如今,西班牙和英國科研人員對如何快速降解塑料有了驚喜發現:被養蜂業視為害蟲的大蜡螟的幼蟲,居然能直接吃掉並消化聚乙烯。按英國廣播公司說法,科研人員認為這一發現有望成為解決塑料汙染的關鍵。大蜡螟的幼蟲。【偶然發現】據法新社24日報導,西班牙坎塔夫裡亞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學院的生物學家費德麗卡·貝爾託基尼偶然在家中獲此發現。
  • 神秘的北緯30度,為何會頻繁出現未解之謎?其中一點與中國有關!
    這些未解之謎直到今天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些地方出現失蹤事件的原因。科學家在對這些未解之謎進行研究時,發現它們居然有一個共同之處,它們都處在同一條緯度上,這條神秘的緯度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就來跟小編一起看一下。
  • 這種蝙蝠居然和貓一樣,喜歡吃魚!
    其實,它們平時都生活在野外,和繁華的人類都市,完全井水不犯河水。可一些人,總是出於某些莫名其妙的目的,硬是將它們帶到人類社會來。在蝙蝠身上,有如此多的問題,一些人可能會好奇:蝙蝠平時都吃些啥?其實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對蝙蝠可能完全理解錯了!比如說,這種蝙蝠居然和貓一樣,喜歡吃魚。1.「吃啥?」
  • 中國天眼出現之後,為何一直被建議關閉,難道是它發現了什麼?
    中國天眼出現之後,為何一直被建議關閉,難道是它發現了什麼?根據史料記載,地球曾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在地球剛誕生之初,到處其實是一片荒涼的景象。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性,人類才會對地球出現變故感到惶恐,科學家們更是十分急切地想了解外太空,希望可以在外太空中發現另外一顆同地球一般的星球。正是因為想要找到替代地球的星球,科學家們才如此迫切地尋找外星生命,然而到目前為止,科研人員仍是毫無收穫。
  • 永康首次發現這種「不怕冷的青蛙」
    「我是在天馬山山腳種植紅豆杉的,這種青蛙以前沒看到過,從去年開始,陸續看到過它的身影,發現的地點位於半山腰左右。」徐春景說,從溫度上說,天馬山的溫度比舟山集鎮要低,半山腰的溫度又比山腳要低。
  • 新疆首次發現須葦鶯刷新中國鳥類新紀錄
    白眉細嘴、翅膀灰褐,乍一看其貌不揚,細看玲瓏秀美的中國鳥類新紀錄——須葦鶯,近日出現在烏魯木齊周邊溼地。據悉,這是新疆鳥友近80年來,首次記錄到這種來自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外賓」。  5月11日,須葦鶯的發現者徐康平告訴記者,近日,他和鳥友倪新在烏魯木齊周邊溼地拍鳥時,突然聽到蘆葦蕩裡傳來一陣類似青蛙的鳴叫,起初,他們以為是東方大葦鶯或是稻田葦鶯。
  • 它們居然能吃金屬!科學家首次發現以錳為能量來源的細菌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以金屬為食並從中獲取熱量。科學家們猜測這種細菌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從未證明過這一點。這種細菌以金屬為食現在,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意外發現了這種細菌。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微生物學教授賈裡德·利德貝特博士將一個裝滿錳的玻璃管放在辦公室的水槽裡,由於去校外工作,這個容器在水槽裡放了幾個月。當他回來時,利德貝特發現罐子上覆蓋了一層黑色的物質。
  • 陝西首次發現!熱帶鳥類鉗嘴鸛「到訪」漢中
    ——鉗嘴鸛,這也是這種生活在熱帶的遷徙性鳥類第一次在陝西境內被發現。    在河邊,這隻「首次亮相」的鉗嘴鸛時而與朱䴉等鳥類一起覓食,時而飛上樹杈休息。    愛鳥人士 魏新漢:  「這個鉗嘴鸛特別大氣,也不怕它們也不和它們打架,比較謙讓,這個鳥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