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大本科生:基於ZIF-8構建超靈敏無標籤電致化學發光傳感器

2020-12-07 騰訊網

近期,浙江師範大學「電化學分析實驗室」袁培新博士和馮九菊教授指導的16級化學專業本科生方妍同學,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Anal. Chem.(IF=6.380)上發表題為「Highly Enhanc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uminophore Generated by Zeolitic Imidazole Framework-8-Linked Porphyri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rombin Detection」的研究論文。

當前,智能檢測技術如在線診斷、床邊檢測(POCT)等不斷湧現,對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電致化學發光(ECL)分析技術因其全黑背景、無光漂白和二維空間分布和時間可調製性等技術優勢,目前已成為體外檢測技術的主流。傳統有機發光材料如金屬卟啉,由於ECL信號弱,難以勝任體外精準檢測的需求。

本文通過水熱法合成吡啶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ZIF-8),通過氨基功能化來固載鋅卟啉IX(ZnP),獲得新型增強型ECL發光試劑。構建了一種超靈敏的無標籤ECL傳感器,用於檢測凝血酶(TB)。對得到的ZnP-NH-ZIF-8的結構和光學性能進行了細緻的表徵。因此,ZnP在含有高氯酸四正丁基銨(TBAP)的二氯甲烷(DCM)中出現較弱的ECL輻射,這是由於通過「還原-氧化」途徑形成的單態氧。該工作不僅拓展了MOF材料在構築新型光電納米探針中的應用,還為靶向藥物研發以及生物醫學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圖1-(A) ZnP-NH-ZIF-8的合成方案。(B)基於ZnP-NH-ZIF-8無標籤ECL傳感器的構建示意圖。

研究結果表明,與單一ZnP通過「還原-氧化」形成單線態氧來發出微弱光信號相比,由於ZIF-8對氧還原反應(ORR)具有高效催化作用,ZIF-8固載的ZnP其ECL信號強度顯著增強(約153倍)基於此構建了無標記ECL適體傳感器,實現了凝血酶(TB)的超靈敏檢測,其檢測下限可低至58.6 aM。這項工作為合成一種ECL信號大幅增強的先進有機發光團的超聲分析和臨床診斷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公益技術研究項目、校「創新工作室」、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新苗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新材料資訊、浙江師範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x.doi.org/10.1021/acs.analchem.9b04938

歡迎「在看"一下

相關焦點

  • 第十三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大會日程安排)
    張慧佳彭娟寧夏大學P27基於7,7,8,8-四氰基喹啉甲烷與氧化石墨烯的穀胱甘肽電化學傳感研究>蔣婷婷吳朝陽湖南大學P68葫蘆脲與疊氮基共功能化石墨烯用於構建超靈敏電致點擊化學傳感器β環糊精—二茂鐵主客體識別複合物構建電致化學發光傳感器謝西月袁亞利,袁若西南大學P91基於DNA
  • 從紅外線到紫外線波長的寬波長範圍電致發光傳感器
    從紅外線到紫外線波長的寬波長範圍電致發光傳感器研究人員開發的器件的結構和電致發光電致發光的電致發光(EL)對於許多設計為發光的電子設備的操作至關重要。從理論上講,EL可以在具有各種結構且由不同材料製成的設備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電致發光,這些設備需要具有許多核心特徵,以使其能夠支撐特定的發光材料。迄今為止,這些核心特徵限制了可用於構建電致發光器件的材料範圍。最終,這阻止了能夠發射寬波長光的設備的開發。
  • 【分析】Dox-ABEI電致化學發光指示劑和自組裝樹枝狀DNA四面體納米載體用於脂多糖超靈敏檢測
    西南大學袁若教授實驗組基於自組裝的樹枝狀DNA四面體,提出了一種
  • ...成像再添新技術: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
    昨日小南推文電致化學發光(ECL)集成化學發光高靈敏度和電化學電位可控性的優點,在分析化學與臨床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基於釕聯吡啶衍生物的ECL免疫分析方法是疾病標誌物檢測的主要手段之一。
  • 南京大學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方法
    電致化學發光(ECL)集成化學發光高靈敏度和電化學電位可控性的優點,在分析化學與臨床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基於釕聯吡啶衍生物的ECL免疫分析方法是疾病標誌物檢測的主要手段之一。Chem. 2004, 76, 6871),製得第一支量子點ECL生物傳感器(Chem. Commun. 2007, 404),構建了QDs ECL的能量轉移、電子轉移新機制,發現了新的ECL共反應劑,建立了小分子、DNA、蛋白質和糖基的ECL檢測方法(Anal.
  • 電致發光-發射從紅外到紫外的通用器件
    由於材料加工的挑戰和能帶對準問題,可用於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光材料的範圍受到限制。
  • 在電致發光研發領域,選擇有機材料是基於哪些原因?
    電致發光現象最早是在1936年,由Destriau等人以ZnS粉末為發光材料觀察到的,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當時最早商品化的發光二極體是無機的磷砷化鎵紅色發光二極體,而發光二極體材料一直是一十分重要的光電材料。如今,發光二極體的應用遍及電子、光電及民生等各項產品,未來更有可能取代傳統光源,成為消耗能源低且環保的新光源。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慧聰LED屏網報導  本綜述針對量子點應用於高色彩質量的照明和顯示技術的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應用進行系統的闡述。量子點的發展從最初的照明到如今的光致發光高色域顯示背光源,已經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下一階段可以想像出量子點的成本的逐漸降低、大規模的合成,以及QD Vision、三星、LG等廠商在量子點電致發光上所付出的努力,會進一步促進量子點的大面積的電致發光器件的商業化。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是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
    打開APP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是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 中國科學報 發表於 2020-11-10 10:14:01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電致發光的量子點商業化OLED最後的優勢會消失
    量子點的尺寸從2納米到8納米,根據直徑不同同一種化學成分,可以發射出從藍色、綠色、黃色、橙色、到紅色不等的光。量子點技術最初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出現,是西方國家在石油危機時希望尋找到一種高效的光電轉化技術時發現的。科學界認為「量子點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因為量子點可以通過改變尺寸實現連續可控的發光,需要什麼波長的光就可以做到什麼波長。
  • 全國生命分析化學研討會:生物納米技術
    儀器信息網訊 2010年8月20-2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共同承辦的「第三屆全國生命分析化學學術報告與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 光電子薄膜之電致發光薄膜:無機電致發光薄膜
    1、交流高壓發光,10V/cm(隧近效應);2、三步驟:電子的注入與產生、高場電子加速與熱電子的生成、熱電子激發電致發光中心而發光;3、發光薄膜:ZnS:Mn為基質材料;4、發冷光;5、結構:ITO/絕緣層/ZnS:Mn/絕緣層/Al電極
  • 【分析】基於DNA介導金納米粒子二聚體的表面等離子體耦合電化學發光方法研究
    近期,吉林大學馬強副教授課題組與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抒平教授合作報導了等離子體二聚體材料的組裝調控對表面增強電致化學發光為了提高納米發光物的ECL響應信號強度,多種傳感策略被廣泛研究。其中,利用表面增強光譜學研究背景和等離子體材料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LSPR) 效應,增強ECL信號的傳感模式,被稱為表面增強ECL。但是表面增強ECL研究中存在貴金屬納米粒子等單體LSPR效應較弱、ECL增強效果不明顯及、表面增強機制不清晰等制約因素,這限制了其在生化檢測方面的應用。因此,探索具有更強LSPR效應的等離子體材料。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是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它依賴於摩擦起電和電致發光耦合,通過極其柔和的機械作用將動態運動轉換為發光信號。與傳統力致發光相比,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以其顯著的優勢,諸如低應力閾值、高應力響應度和無損特性等廣泛應用於實時感測、防偽、自供電照明以及人機互動顯示。
  • 電致發光顯示技術時代
    電致發光顯示技術時代) 第1頁:或許量子點才是未來?電致發光顯示技術中國企業統領未來?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 靈敏可逆的光致發光變色晶體材料
    近日,該團隊在研究三苯胺衍生物的過程中,在對位取代的三甲基三苯胺(T3TA)晶體中意外地觀察到明顯的可逆光致自由基發光現象:該晶體在低光強紫外光照射下其發光顏色發生顯著變化,由藍色變為淡粉色,光譜中580 nm位置有新的發射峰生成;關閉光源後,晶體發光顏色迅速回復為藍色。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Cas13a將該反應體系引入到電極電化學發光(pBPE-ECL)檢測平臺上
    打開APP Cas13a將該反應體系引入到電極電化學發光(pBPE-ECL)檢測平臺上 MEMS 發表於 2020-06-17 15:29:14
  • 超靈敏「電子鼻「:傳統傳感器的300倍
    原標題:殘次石墨烯可造超靈敏「電子鼻」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能夠分辨出單個氣體分子的超高靈敏度「電子鼻」。這種新型氣體傳感器對氣體分子的吸收能力比傳統化學傳感器強300倍。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用來製造這種高靈敏度「電子鼻」的材料竟是此前被認為殘次品的、存在缺陷的石墨烯。
  • 研製成功首款基於稀土摻雜氧化物 TFT 技術的全彩色量子點電致發光...
    2016 年 12 月,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彭俊彪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開發了發光量子點墨水研製方法和電致發光顯示屏結構設計,解決了溶液加工型多層電致發光器件結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