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 靈敏可逆的光致發光變色晶體材料

2021-01-13 網易

2020-12-23 09:19:43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光誘導有機自由基在有機材料的化學和物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有機合成、光電子器件和生物技術等領域有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然而,凝聚態下的光誘導自由基發光卻鮮有報導。儘管有機自由基的雙自旋躍遷是自旋允許的過程,理論上有利於激子輻射躍遷產生高效率的螢光,但是光誘導產生的自由基通常是不發光的,因為它們非常不穩定,存在壽命太短。另一方面,有機自由基在凝聚態下非常容易發生電子轉移或自旋交換,其發光受到聚集猝滅作用的限制。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教授、楊志湧副教授、趙娟副教授研究團隊在有機/聚合物光電材料與器件領域開展了長期系統研究。近年來該團隊設計合成了大量結構簡單具有新穎發光性能的有機發光材料(有機超長磷光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7451;有機力刺激響應發光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3739;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2645)。近日,該團隊在研究三苯胺衍生物的過程中,在對位取代的三甲基三苯胺(T3TA)晶體中意外地觀察到明顯的可逆光致自由基發光現象:該晶體在低光強紫外光照射下其發光顏色發生顯著變化,由藍色變為淡粉色,光譜中580 nm位置有新的發射峰生成;關閉光源後,晶體發光顏色迅速回復為藍色

  

  深入研究發現,T3TA分子在其晶體中的扭曲和不對稱構象,以及分子間僅有較弱的C-H…π相互作用,均有利於光致發光自由基的產生。同時,作者利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很好地預測了自由基發光的躍遷方式和發光光譜,發現這類分子在紫外光照下主要是其陽離子自由基參與了發光過程。此外,利用T3TA多晶薄膜製備了雙通道的光敏器件,在紫外光照射下既有發光變色功能又能作為導電開關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低電壓(10 V)和低光強(10 mw cm-2)下,該器件具有靈敏的光導電開關響應,其光電流開/關增益約為102。通過對器件的光導性和電導原子力顯微鏡的測量,證明了雙通道光敏性能能夠快速重複。該實驗結果為設計新的光學和傳感系統提供了思路,在基於光致發光自由基的光操作開關和加密方面有潛在的應用。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博士後穆英嘯為論文第一作者,楊志湧副教授、池振國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33010, 51873237, 51903254 and 52073315),廣東省傑青項目(2017B030306012),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項目(2017TQ04C782),廣州市科技項目(201804010173)和中央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中山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14720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力致發光材料體系的新設計策略
    (AIE)材料的力致發光變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發現了力致發光變色是絕大多數AIE材料的一個共性。該共性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為解決力致發光變色材料稀少問題及促進該類智能材料的應用研究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礎上,2015年,該研究團隊又首次發現了聚集誘導熱激活延遲螢光(AIE-TADF)材料具有力致發光現象(Angew. Chem. Int.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力致發光材料體系的新設計策略
    2010年開始,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教授研究團隊在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的力致發光變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發現了力致發光變色是絕大多數AIE材料的一個共性該共性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為解決力致發光變色材料稀少問題及促進該類智能材料的應用研究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礎上,2015年,該研究團隊又首次發現了聚集誘導熱激活延遲螢光(AIE-TADF)材料具有力致發光現象(Angew. Chem. Int.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超長有機磷光材料發光效率取得新突破
    超長有機磷光(UOP)材料具有長的發光壽命,當撤去激發源後仍然維持一段時間的發光,所以也被稱為有機長餘輝材料。這類材料在緊急照明、交通標識、防偽、光學記錄以及生物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細胞成像等實際應用方面,它能有效地消除背景光或激發光的幹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噪比。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
  • 二芳基乙烯類酸致變色材料的光機械效應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盧然課題組合成了氟代萘乙烯基苯並唑BO1N4F和氟代萘乙烯基苯並噻唑BT1N4F, 二者在紫外光照下可發生拓撲[2+2]環加成反應, 生成的主產物為β-型二聚體。由於前者的光化學反應效率高於後者, 因此, BO1N4F的光二聚反應導致晶體內部產生較大的張力。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1985年和1988年分別獲日本京都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曾在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於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1994年至今任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200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12年起受聘為華南理工大學雙聘院士。
  • 唐本忠院士《AM》:可用於隱形防偽和數據存儲的新型發光材料!
    點擊上方「材料科學與工程」快速關注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 導讀:本文報導了一種新的光響應發光(PRL)材料,具有靈敏和可逆的螢光開關特性,可以通過快速光觸發和熱退火方便地調節。
  • 還能像變色龍一樣變色的材料?
    大多數材料並不具有這一功能,但是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材料百寶庫中有一類「不安分」的成員在科研人員的精挑細選中脫穎而出。這類材料能感知外界各種刺激實現顏色的變化,人送外號「場致變色材料」。場致變色材料是一類在外場(電、熱、光、氣等)的作用下,能發生穩定、可逆的光學變化的物質統稱,在外觀上往往表現為顏色和透明度的可逆變化。
  • 從光致變色金屬-有機配位籠到共價有機籠構築及光響應邏輯門應用
    由於具有光誘導的開環和閉環異構化性質,二噻吩乙烯(DTE)型光致變色材料在開關器件、光學存儲器、光電子學、磁學、生物成像和治療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其中,利用 DTE 的光響應特性在分子或超分子水平上構建複合邏輯作業系統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
  • 《Science Advances》刊發黑龍江大學有機電致發光(OLED)領域最新...
    2017年9月15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刊發了黑龍江大學許輝教授(通訊作者)領導的膦基光電功能材料研究團隊在有機電致發光(OLED)領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Allochroic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 打造瑰麗的「水晶宮」 ——記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科研創新團隊
    由於能夠實現光、電、磁、熱、聲和力的相互作用和轉換,晶體成為電子器件、半導體器件、固體雷射器件及各種光學儀器等工業的重要材料,被廣泛地應用於通信、光學、物理、化學、醫學、安檢、建築、軍事技術等領域。陶緒堂等晶體材料科研創新團隊所在的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恰似一座瑰麗的「水晶宮」。
  • 神奇,天津大學團隊探索「磁-力發光」微器件遠程調控光遺傳蛋白
    應力發光材料是一類在微弱的機械外力刺激下,其內部儲存的能量以發光形式釋放的材料。靈敏感應外力的特性使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應力傳感、人造皮膚等)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接觸式的激活方式限制了其在深層生物組織的應用。因此,尋找一種非接觸的激活方式對於拓寬應力發光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十分重要。
  • 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磁-力發光」微器件遠程調控光遺傳...
    本站訊(通訊員 武璇)應力發光材料是一類在微弱的機械外力刺激下,其內部儲存的能量以發光形式釋放的材料。靈敏感應外力的特性使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應力傳感、人造皮膚等)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接觸式的激活方式限制了其在深層生物組織的應用。因此,尋找一種非接觸的激活方式對於拓寬應力發光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十分重要。
  • Andor EMCCD 和力致發光:蔗糖也發光
    力致發光是指物質在受到外界作用力而發光的一種物理現象,摩擦發光是力致發光的一種,常常在對晶體如蔗糖進行摩擦、碾壓等物理過程中觀察到此現象。最近,英國BBC節目《The One show》展示了利用Andor iXon Ultra EMCCD記錄蔗糖晶體的摩擦發光現象。
  • 中國光致變色技術獲突破 產業創新升級迎來新機遇
    這家投資超過1.3億元,專業打造中國光致變色技術行業的公司成立,標誌著中國在光致變色技術領域的產業化已獲得突破性成功, 其核心產品 --「優唯視」陽光變色材料,將為中國企業在產品創新、產業升級中提供完善的產品和專業的技術解決方案,讓中國製造成為這一領域內國際市場的技術領導者和標準制定者。
  • 光電子薄膜之電致變色薄膜和液晶薄膜
    光電子薄膜分為:導電薄膜(金屬導電膜、透明導電ITO薄膜);光電導薄膜(CdS與CdSe薄膜、α-Si:H薄膜);電致發光薄膜(ZnS:Mn薄膜、有機電致發光薄膜);電致變色薄膜(WO3薄膜);液晶薄膜.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提高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對於電致變色器件,理想的電極材料不僅需要高導電率,而且需要極好的透光性和抗化學以及電化學腐蝕的能力。電致變色器件中常用的電極材料是ITO薄膜。但是,其導電性不足夠獲得很高的響應速度,尤其是在大面積器件中。並且其2D平面結構嚴重的限制了電致變色材料和電極之間的接觸面積,會顯著地限制電致變色器件中的電化學反應速度。另外,它的脆性也阻礙了其在柔性和可拉伸電子中的應用。
  • 臺灣大學研發零缺陷半導體材料 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
    臺灣大學跨國團隊研發出獨步全球的零缺陷半導體材料,透過「修復缺陷」簡單方法,讓單層二維半導體材料能達到零缺陷等級,可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上月研究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二維半導體材料具有特殊的電子傳導、光學、機械特性,可整合於現今半導體元件製程,被學界認為有很大潛力取代傳統矽材原料,其中中二硫化鉬(MoS2)是最 熱門的半導體二維材料之一,但以目前合成製備技術,二維材料的缺陷密度還是太高,成為應用瓶頸,如何減少、控制缺陷是所有半導體材料需克服的問題。
  •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團隊在有機發光自由基領域再次取得重要...
    自從2015年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並實現自由基的雙線態電致發光以來(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7091-7095),有機發光自由基因其集光、電、磁性質於一身而引起了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