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磁-力發光」微器件遠程調控光遺傳...

2020-11-25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通訊員 武璇)應力發光材料是一類在微弱的機械外力刺激下,其內部儲存的能量以發光形式釋放的材料。靈敏感應外力的特性使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應力傳感、人造皮膚等)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接觸式的激活方式限制了其在深層生物組織的應用。因此,尋找一種非接觸的激活方式對於拓寬應力發光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十分重要。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6.8)上發表了題為「Remote Regulation of Optogenetic Proteins by a Magneto‐Luminescence Microdevice」的論文。本論文將應力發光材料(摻雜鑭系元素的CaZnOS晶體)和磁棒結合,構建了非植入式和植入式「磁-力發光」微器件。並以此微器件及作業系統為基礎開展了不同深度組織中光遺傳蛋白的調控研究,包括淺表腫瘤的光動力治療和小鼠的神經調節。

研究發現:

(1)非植入式和植入式「磁-力發光」微器件發光裸眼可見、光強可調且具有良好的光穩定性。

(2)非植入式「磁-力發光」微器件刺激表達有光遺傳蛋白(KillerRed)的腫瘤細胞產生大量活性氧,用於抑制皮下腫瘤的生長。

(3)植入式「磁-力發光」微器件刺激表達有光遺傳蛋白(C1V1)的大鼠初級運動皮層,用於自由移動大鼠的行為學研究。


這項工作不僅為光遺傳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而且為拓展應力發光材料的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激發模式。

論文第一作者為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張英英和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生張鑫,論文通訊作者為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王漢傑副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王鋒副教授。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6357

(編輯 劉曉豔 郭水晶)

相關焦點

  • 神奇,天津大學團隊探索「磁-力發光」微器件遠程調控光遺傳蛋白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6.8)上發表了題為「Remote Regulation of Optogenetic Proteins by a Magneto‐Luminescence Microdevice
  • ...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檢測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無線操控的、基於微型薄膜光電器件光-電-化學一體化多功能探針,實現對動物深層腦區的光遺傳刺激和電化學檢測。該研究成果能夠實現神經系統與接口設備之間的雙向信息交互,為深入研究神經環路作用機制、破解神經疾病的發病機制等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
  • 天津大學生科院常津團隊納米診療系統研究2020年取得系列進展
    論文第一作者為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楊涵,論文通訊作者為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武曉麗老師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陶華英副研究員。2.文章第一作者為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張英英,通訊作者為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和王漢傑副教授。3.
  • 復旦大學彭慧勝/孫雪梅團隊《AFM》:介電設計助力實時調控器件發光
    柔性電致發光器件在仿生電子器件、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人機互動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但是,實時調控電致發光器件的顏色目前尚未報導。近日,為實現這一目標,復旦大學彭慧勝-孫雪梅團隊團隊利用介電常數差異,實現了對於電致發光器件的實時調控,可以實現黃光、綠光、白光和藍光之間的即時切換,為可穿戴電子設備、智慧機器人以及人機互動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
  •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團隊在有機發光自由基領域再次取得重要...
    自從2015年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並實現自由基的雙線態電致發光以來(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7091-7095),有機發光自由基因其集光、電、磁性質於一身而引起了廣泛關注。
  •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
    大連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與華大基因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合作發表題為「Proteomic profiling and genome-wide mapping of O-GlcNAc chromatin-associated proteins reveal an O-GlcNAc-regulated genotoxic stress
  • 探索·收穫!物理學院王牧和彭茹雯研究組在光與人工微結構相互作用...
    物理學院王牧和彭茹雯研究組在光與人工微結構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8-28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大繆峰合作團隊:層狀材料的應力調控為低功耗磁存儲提供新思路
    通過外場對其進行調控,並實現可控的磁性狀態變化,是磁存儲器件工作的物理基礎。在眾多外場調控手段中,應變調控可以在較大範圍內改變材料的晶格結構,有望為實現新機制磁存儲提供新思路。同時,二維層狀磁性材料(CrI3, Cr2Ge2Te6 和 Fe3GeTe2等)因其獨特的物性受到廣泛關注。
  • 從光到電,細胞基因表達調控更精準—新聞—科學網
    5月29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團隊聯合華東師範大學、西湖大學等單位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開發了利用定製的生物電子設備可實時控胰島細胞的蛋白分泌系統,首次使用電信號直接來遠程調控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表達。 「將細胞基因表達的調控從光遺傳學真正地推向電遺傳學,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 北大教授在利用彈性應變梯度調控半導體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研究上...
    從原子尺度對半導體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和載流子動力學進行人工裁剪和調控,對於設計新型光電子功能器件和提升現有半導體光電子器件性能,尤其是小尺度的納米光電子器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俞大鵬教授等早期的研究工作證明,由於微/納米尺度材料能夠承載比體材料大得多的彈性應變(Physical Review B 73,235409,2006),可以從原子尺度連續和可逆地調節半導體的晶格參數,應變效應被放大(Advanced Materials 21,4937,2009),應變梯度發揮作用(Advanced Materials
  • 探索·收穫!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報導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Three-dimensional entanglement on a silicon chip》,該團隊在矽基集成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了高維糾纏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並且利用精度的片上量子調控完成了量子模擬與量子精密測量等應用任務。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 靈敏可逆的光致發光變色晶體材料
    然而,凝聚態下的光誘導自由基發光卻鮮有報導。儘管有機自由基的雙自旋躍遷是自旋允許的過程,理論上有利於激子輻射躍遷產生高效率的螢光,但是光誘導產生的自由基通常是不發光的,因為它們非常不穩定,存在壽命太短。另一方面,有機自由基在凝聚態下非常容易發生電子轉移或自旋交換,其發光受到聚集猝滅作用的限制。
  • 聚焦| 《光明日報》聚焦武大生命科學學院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探究人體內LDL-C的控制水平,已成為全世界無數科研團隊的奮鬥目標。而在武漢大學,就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多年來,他們夙興夜寐、執著追求,在膽固醇與脂代謝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發現,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收錄到十多部英文教材或專著中。他們,就是由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宋保亮領銜的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 醫學院及附屬東方醫院成昱教授團隊開拓磁力熱協同腫瘤治療新模式...
    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東方醫院成昱教授團隊發現,基於鐵氧體材料的微磁力和磁熱可協同程序化調控腫瘤細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產生,實現了磁力熱物理協同治療(mechanical-thermal induction therapy,MTIT),為深層腫瘤根除提供了物理與生化協同治療的新模式。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
  • 近日,南京教授團隊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楊小飛教授科研團隊在材料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在線發表了題為"Energy Manipulation in Lanthanide-Dop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Tunable Dual-Mode
  • 浙江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團隊發現糖轉運蛋白可提升大豆單株產量
    摘要:6月1日,浙江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團隊聯合多部門研究並發現糖轉運蛋白GmSWEET10a/b的協同調控作用可提升大豆單株產量,對於提高大豆的總體產量、增產保質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