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團隊發現糖轉運蛋白可提升大豆單株產量

2020-12-06 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6月1日,浙江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團隊聯合多部門研究並發現糖轉運蛋白GmSWEET10a/b的協同調控作用可提升大豆單株產量,對於提高大豆的總體產量、增產保質具有積極意義。


  

6月1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壽惠霞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研究團隊,發現糖轉運蛋白GmSWEET10a/b協同調控大豆籽粒大小、含油量和蛋白含量,在大豆馴化改良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該基因的高表達可使大豆單株產量提高10%。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全球對大豆的消費需求逐年增加。經過馴化的栽培大豆通常籽粒大、含油量高、蛋白質含量低。但在大豆馴化和改良過程中,這些產量和品質性狀的協同調控是否能夠由單基因獨立完成尚不清楚。前期研究表明,大豆種子特異表達基因GmSWEET10a/b是迄今發現的大豆馴化過程中對產量和品質最具影響力的基因。

壽惠霞團隊經過深度研究發現,GmSWEET10a/b特異表達在大豆種皮的薄壁組織,並介導蔗糖、葡萄糖及果糖從種皮向胚的運輸。敲除GmSWEET10a或GmSWEET10b都會導致大豆的百粒重和油分顯著下降,蛋白質含量顯著提高。兩個基因同時敲除,百粒重降低40.2%,油分降低40.7%,蛋白含量提高32.1%。「栽培大豆中通過高表達這兩個基因,大豆種子百粒重及油分都顯著提高,且單株產量提高達11%—20%。」壽惠霞介紹,這項研究成果可以直接運用於大豆產量、品質性狀的分子標記物輔助育種,對於增產保質具有積極意義。(洪恆飛 柯溢能 江耘)

相關焦點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在我國存在作物產量依賴氮肥過大,由此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深入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有機氮營養中對各種胺基酸的轉運及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能為水稻適應不同氮肥環境並減少無機氮的依賴提供理論支撐。
  • 香港中文大學破解水稻基因G蛋白 提升水稻抗病害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黃錦波(左四)、教授林漢明(左三)與其研究團隊。圖自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3月23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稻米也要提升抗逆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首次破解水稻基因中「YchF類G蛋白」結構及功能,揭破水稻其中一項抗病害及對抗不良生長環境的能力。領導研究團隊的教授林漢明表示,團隊將會進一步研究G蛋白的運作機制,希望將有關發現實用化。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系)於成立2019年12月,坐落於優美的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學院是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健康與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衛生部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的實體支撐單位。成立一周年,我們來一起回顧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今年發表的部分論文。
  • 東北農業大學江連洲教授、隋曉楠教授等在ANNU REV FOOD SCI T綜述「大豆蛋白:分子結構再探討和加工技術最新進展」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江連洲教授、隋曉楠教授等在國際期刊《Annual Re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易文教授等PNAS發文:O-連接乙醯葡糖胺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
    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4月2日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易文教授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O-GlcNAcylation of Core Components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如何利用蛋白腖提升抗體的產量和質量?
    圖1:(A)評估添加了棉花蛋白腖、豌豆蛋白腖、酵母蛋白腖和大豆蛋白腖等培養基以及對照培養基胰酶大豆 (TSB) 培養基中培養的的酒釀酵母和大腸桿菌培養物;蛋白腖需要添加到含有葡萄糖的 M9 鹽中。(B)CHO-K1 細胞系在化學合成 (CD) 的對照培養基中的生長情況,培養基中分別加入小麥、酵母、大豆、豌豆或棉花蛋白腖,濃度為每升 5 克(OD =光密度,VCD =活細胞密度)不同細胞類型間可通用:蛋白腖在酵母、細菌和哺乳動物細胞等多種細胞類型中的成功應用,已證實其具備通用性。圖 1A 和圖 1B 表示如何使用相同的蛋白腖來提高酵母、大腸桿菌和中國倉鼠卵巢細胞 (CHO-K1) 的性能。
  • 桑兵教授團隊項目入選「浙江大學2019年度十大學術進展」!
    5月11日,「浙江大學2019年度十大學術進展」 和「浙江大學2019年度十大學術進展提名」 獲獎項目新鮮出爐。在全校師生與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和支持下,經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特邀評委評審,微信點讚,我院歷史學系桑兵教授團隊項目「國學與近代中國研究」成功入選「浙江大學2019年度十大學術進展」!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點擊藍字「重慶大學校友總會」關注我們,加入校友大家庭!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
  • 兩位著名學者加盟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2017-03-14 13:5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 2019浙江大學化工學院潘鵬舉教授博士後招聘公告
    一、合作導師簡介潘鵬舉,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2009年博士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2009至2011年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年進入浙江大學工作,2016年12月晉升為教授。主要從事高分子物理、凝聚態結構與性能、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
  •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本科一批首次在四川招生 ——訪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務部部長、招生辦主任範曉清教授 摘要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2019年招生總計劃為2800人。招生專業(類)包括26個普通類本科專業(類)、1個藝術類本科專業類。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孔凡江 孔凡江回國從事大豆研究10年了,依然深感大豆事業任重道遠。 「與大豆主產國相比,我國大豆單產較低,關鍵技術仍待突破。提高產量是當前我們大豆研究工作者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廣州大學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孔凡江告訴《中國科學報》。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
    原標題: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發育中的作用 近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譚保才研究組揭示線粒體靶向的三角狀五肽重複
  • 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磁-力發光」微器件遠程調控光遺傳...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6.8)上發表了題為「Remote Regulation of Optogenetic Proteins by a Magneto‐Luminescence Microdevice」的論文。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利中教授長期從事汙染物界面行為調控及其土壤-水有機汙染控制技術和工程應用等研究工作。    朱利中院士介紹:    朱利中,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2月參加工作,原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