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Dox-ABEI電致化學發光指示劑和自組裝樹枝狀DNA四面體納米載體用於脂多糖超靈敏檢測

2021-02-26 X-MOL資訊

西南大學袁若教授實驗組基於自組裝的樹枝狀DNA四面體,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固載體系用於構建電致化學發光(ECL)適體傳感器用於脂多糖(LPS)的超靈敏檢測。袁若教授實驗組將經典的DNA雙鏈嵌插劑多柔比星(Dox)和電致化學發光試劑N-(4-氨基丁基)-N-乙基異魯米諾(ABEI)通過交聯作用連接在同一分子內,形成新型的電致化學發光指示劑(Dox- ABEI)。該分子即保持了ABEI的高的發光效率,又能夠以非共價鍵的形式通過嵌插作用負載於DNA雙鏈上。然後通過逐代添加、逐步組裝的過程,自組裝合成了樹枝狀DNA四面體結構為納米載體,用於固載Dox-ABEI發光指示劑,實現了Dox-ABEI簡單、高效的固載。

圖1. Dox-ABEI複合物的合成路線

通過LPS與其適體的特異性結合作用,將LPS的含量轉換為DNA含量輸出,在電極表面通過DNA催化自主裝技術(CHA)實現目標DNA的循環,用於增強ECL適體傳感器的靈敏度。並且,通過鏈黴親和素(SA)和生物素的特異性作用,將嵌入了大量Dox-ABEI的樹枝狀DNA四面體結構固載於電極表面,在檢測底液中測試構建的ECL適體傳感器的發光強度用於指示LPS的濃度。通過結合樹枝狀DNA四面體對Dox-ABEI超強的固載能力,ECL固有的靈敏度高的優勢以及目標物循環策略對信號的放大作用,所構建的方法對LPS的檢測限達到了0.18 fg/mL。

圖2.(A)樹枝狀DNA四面體結構(G2)-Dox-ABEI複合物的製備方法;(B)ECL傳感器的製備過程及檢測原理。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Analytical Chemistry》上。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nalchem.6b00276

原文:Ultrasensitive Lipopolysaccharides Detection Based on Doxorubicin Conjugated N-(Aminobutyl)-N-(ethylisoluminol) as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ndicator and Self-Assembled Tetrahedron DNA Dendrimers as Nanocarriers

Anal. Chem., 2016, 88, 5218-5224, DOI: 10.1021/acs.analchem.6b00276

相關焦點

  • 全國生命分析化學研討會:生物納米技術
    福州大學 池毓務教授  低毒性納米電致化學發光體及共反應物的研究  池毓務教授的課題組對低毒性納米電致化學發光體和納米共反應物進行了一些研究,從中發現了環境友好、生物低毒性、容易標記、具有良好電致化學發光活性的碳量子點(CODs)發光體和SnO納米顆粒,詳細研究了相關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它們各自組成的電致發光電致體系、電致化學發光性能、及其反應機理,並對它們的分析應用前景進行了評價。
  • 浙江師大本科生:基於ZIF-8構建超靈敏無標籤電致化學發光傳感器
    近期,浙江師範大學「電化學分析實驗室」袁培新博士和馮九菊教授指導的16級化學專業本科生方妍同學,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Anal. Chem.電致化學發光(ECL)分析技術因其全黑背景、無光漂白和二維空間分布和時間可調製性等技術優勢,目前已成為體外檢測技術的主流。傳統有機發光材料如金屬卟啉,由於ECL信號弱,難以勝任體外精準檢測的需求。 本文通過水熱法合成吡啶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ZIF-8),通過氨基功能化來固載鋅卟啉IX(ZnP),獲得新型增強型ECL發光試劑。
  • 【分析】基於DNA介導金納米粒子二聚體的表面等離子體耦合電化學發光方法研究
    近期,吉林大學馬強副教授課題組與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抒平教授合作報導了等離子體二聚體材料的組裝調控對表面增強電致化學發光ECL是一種檢測限低、檢測速度快、動態線性範圍寬的分析技術。為了提高納米發光物的ECL響應信號強度,多種傳感策略被廣泛研究。其中,利用表面增強光譜學研究背景和等離子體材料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LSPR) 效應,增強ECL信號的傳感模式,被稱為表面增強ECL。
  • 天津大學仰大勇教授Chemical Reviews:樹枝狀DNA組裝DNA功能材料的...
    from branched DNA: desig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的綜述論文,系統評述了樹枝狀DNA組裝DNA功能材料的研究進展。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博士生董宇航和姚池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跳轉閱讀五年磨一劍!化學加APP蘋果手機、安卓手機均已成功上線,歡迎安裝品鑑!
  • 【分析】基於單分子光漂白技術定量分析螢光團聚體的團聚程度來實現腺苷的超靈敏檢測
    該工作巧妙設計了「裂開型」核酸適配體的結構,利用單分子漂白技術,在單分子水平上考察螢光團聚體的團聚程度,根據螢光團聚程度與目標檢測分子的相關性計算目標分子的濃度。他們還以腺苷為檢測對象,成功實現了皮摩爾級的高靈敏度檢測。
  • ABEI用於直接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原理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是直接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的簡稱,於1990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本綜述針對量子點應用於高色彩質量的照明和顯示技術的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應用進行系統的闡述。量子點的發展從最初的照明到如今的光致發光高色域顯示背光源,已經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下一階段可以想像出量子點的成本的逐漸降低、大規模的合成,以及QD Vision、三星、LG等廠商在量子點電致發光上所付出的努力,會進一步促進量子點的大面積的電致發光器件的商業化。
  • 第十三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大會日程安排)
    王榮貴陳惠,孔繼烈復旦大學P29硫化鉛納米晶基電化學發光免疫傳感高靈敏檢測甲胎蛋白基於功能核酸的液晶生物傳感研究蔣婷婷吳朝陽湖南大學P68葫蘆脲與疊氮基共功能化石墨烯用於構建超靈敏電致點擊化學傳感器MicroRNA-21文智斌袁若,柴雅琴西南大學P90基於功能化β環糊精—二茂鐵主客體識別複合物構建電致化學發光傳感器
  • ...成像再添新技術: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
    昨日小南推文電致化學發光(ECL)集成化學發光高靈敏度和電化學電位可控性的優點,在分析化學與臨床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基於釕聯吡啶衍生物的ECL免疫分析方法是疾病標誌物檢測的主要手段之一。
  • 電致發光-發射從紅外到紫外的通用器件
    由於材料加工的挑戰和能帶對準問題,可用於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光材料的範圍受到限制。
  • 精選JACS/Angew 12篇:樹枝狀大分子的最新成果大盤點
    JACS: 圓錐形樹突自組裝而成的手性超分子球體自從Frank和Kasper在1958年介紹了Frank-Kasper相來描述金屬合金的結構以來,Frank-Kasper相已被證明具有更廣泛的相關性,而且發現了樹枝狀大分子、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劑以及其他自組裝分子形成的超分子球體也能夠自組織成Frank-Kasper相和液體準晶。
  • 《ACS Macro Letter》多嵌段複合納米自組裝獨立釋放親水/油載體
    背景  從納米顆粒中釋放藥物可用於治療許多疾病,通常的方法是將多種客體分子包封在分子組裝物中。然而這種系統中對宿主微環境要求高,同時裝載疏水性和親水性分子的組合非常困難。在聯合療法中共包封疏水性和親水性分子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
  • 南京大學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方法
    電致化學發光(ECL)集成化學發光高靈敏度和電化學電位可控性的優點,在分析化學與臨床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基於釕聯吡啶衍生物的ECL免疫分析方法是疾病標誌物檢測的主要手段之一。針對生物檢測與生命科學研究的需求,ECL新體系的開發已成為該領域長期的研究主題。量子點(QDs)具有尺寸可控、高發光效率和窄的發射光譜,並在2002年被發現是一種理想的ECL發光體(Science 2002, 296, 1293)。
  • 2020年電化學分析主題網絡會即將召開,日程揭曉!
    2019年1月起任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孔道單分子分析、單納米粒子光譜電化學、電化學限域界面超靈敏檢測和儀器系統研製等。現任甘肅省生物電化學與環境分析重點實驗室和甘肅省電化學技術與納米器件工程實驗室主任,區域環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應用電化學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所得的Fe/Ni h-SA電催化劑表現出出色的ORR活性,優於僅含Fe-或Ni-SAs的SA,也優於基準Pt/C電催化劑。實驗結果表明,由於共存的Fe-N4和Ni-N4位點所引起的協同作用,以及多孔結構-碳載體促進的卓越傳質能力,從而獲得了出色的ORR性能。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03今天:五顏六色的稀土超分子組裝體儘管單核稀土螯合物已經在光學檢測、生物成像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仍然面臨較多局限性。單打獨鬥不如團隊合作,超分子自組裝基於非共價鍵相互作用由簡單的構築基元構築複雜的分子體系,其較強的協同效應和組裝可控性為提高和優化多核稀土組裝體的性能提供了可能。
  • 高載藥量的超分子自組裝體用於腫瘤PDX模型的化療/光動力治療
    在該研究中,團隊提出了一種簡單易得的超分子自組裝的多藥遞送系統用於化療/光動力抗腫瘤治療。在人黑色素瘤來源的移植瘤(PDX)模型中,納米製劑顯著抑制了黑色素瘤的生長,實現了50%裸鼠腫瘤組織的消融。此外,該自組裝策略構建的給藥系統實現了無表面活性劑和無載體的使用,通過紅外光激發實現了在腫瘤部位的特異性藥物釋放,從而降低了藥物載體及藥物帶來的系統毒性,為惡性腫瘤的治療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新型藥物遞送系統。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