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團聚作用引起信號變化的策略已成功實現了多種傳感方法的開發。然而,這些方法在系綜層面上很容易掩蓋細微信號的變化,不利於提高方法的檢測限。如何設計生物傳感策略,進一步挖掘細微信號變化對應目標物的量,是科研工作者提高檢測靈敏度努力的方向。
近日,南開大學的肖樂輝教授與湖南農業大學的石星波副教授合作,在Analytical Chemistry 發表研究論文。該工作巧妙設計了「裂開型」核酸適配體的結構,利用單分子漂白技術,在單分子水平上考察螢光團聚體的團聚程度,根據螢光團聚程度與目標檢測分子的相關性計算目標分子的濃度。他們還以腺苷為檢測對象,成功實現了皮摩爾級的高靈敏度檢測。
基於單分子光漂白技術定量檢測染料標記腺苷酸分離的適配子的聚合程度超靈敏檢測腺苷的機理。
該檢測只需要更改識別探針就可以實現其他目標分子的檢測,是一種普適的高靈敏檢測方法。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上。
該論文作者為:Xingbo Shi, Yu He, Wenli Gao, Xiaoying Liu, Zhongju Ye, Hua Liu and Lehui Xiao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Quantifying the Degree of Aggregation from Fluorescent Dye-Conjugated DNA Probe by Single Molecule Photobleaching Technology for the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Adenosine
Anal. Chem., 2018, 90, 3661, DOI: 10.1021/acs.analchem.7b05317
肖樂輝教授簡介
肖樂輝,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11年於湖南大學分析化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2011-2012年分別在美國能源部Ames實驗室以及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2015年受聘為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起受聘於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特聘研究員;目前在Annu. Rev. Anal. Chem.、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scale、Anal. Chem.、Biomaterials、Chem. Sci.、J. Phy. Chem. C 等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四十餘篇。
肖樂輝教授團隊主要的研究方向為單分子檢測、單顆粒光譜分析以及單細胞成像研究。該團隊主要以功能納米材料或有機分子作為探針,利用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高靈敏、高通量檢測分析能力作為基礎,通過發展一系列的先進成像技術,擬針對目前化學生物學、分析化學以及光物理化學中的基礎以及難點問題進行詳細的研究,在單分子、單顆粒水平上探討功能材料的光物理學特性、分子的自組裝機理、重大疾病的致病起因等,從而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依據;在活細胞層面,該團隊擬探討功能化納米材料與細胞的相互作用機理,建立高效的藥物運輸手段,提供定向、可控且方便易行的藥物釋放方法,從而為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提供有效的策略。
肖樂輝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562
課題組主頁
https://www.xiaolhlab.cn/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