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在水中生活的恐龍

2020-12-05 騰訊網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古生物學·

棘龍曾生活在水裡

圖片來源:Jason Treat, NG Staff, and Mesa SchumacherArt: Davide Bonadonna Dr. Nizar Ibrahim, University of Detroit Mercy

棘龍是目前已知體形最長的肉食龍類,過去的研究認為它以魚類為食,但並不知道它是否營水生生活。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仿照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其他恐龍、現生鱷魚及蠑螈的尾部製造了它們尾部的模型,並研究了模型在水中擺動的表現。結果顯示,相比其他陸生恐龍,棘龍的尾部能在水中提供更大的推力,並且其表現更接近其他現生水生動物的尾部。因此,研究者認為棘龍應當生活在大型河流中,靠尾部擺動提供推進力。這是古生物學家第一次發現水生的非鳥類恐龍(嚴格來講,中生代的鰭龍、魚龍等海生爬行動物並不屬於恐龍)。

·微生物學·

細菌會像神經細胞一樣工作

我們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在傳遞信號時,會有大量的離子流入神經細胞之間,並產生細胞膜電位。但最近《細胞系統》的一項研究發現,細菌同樣具備這種能力。在實驗中選取的枯草芽孢桿菌在接受藍光照射後,也會在自己細胞周圍釋放離子並造成膜電位差,以此記錄下光照的信息,並告訴沒有被光照到的細菌夥伴,這一點非常像大腦中的記憶形成過程。除此之外,之前也有研究看到細菌能夠對「壓力」產生群體記憶,這說明細菌採用的某些生存機制可能與高等動物很相似。

·地球科學·

洋殼加速俯衝可能誘發大地震

圖片來源:Bedford et al. 2020, NATURE

在太平洋邊緣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太平洋板塊向陸殼下方俯衝,因此經常發生地震或火山噴發。2010年的智利大地震(8.8級)和2011年的日本地震(9.0級)都發生在這裡。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這兩次大地震發生前的幾個月內,陸殼的移動方向均發生了反覆變化。模型顯示,洋殼的俯衝速度起初很緩慢,隨後突然加速,因此導致了陸殼的震顫。研究者表示,過去的研究普遍認為在大地震未發生時,洋殼的俯衝速度是恆定的,但這一認知可能並不準確,對洋殼俯衝速度變化的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大地震的誘發機制。

·物理學·

亞洲道路網絡將威脅老虎生存

全球野外目前只剩下不到4000隻老虎,而道路建設會加劇獵物枯竭,棲息地退化和偷獵對老虎的威脅。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發現,76個老虎保護區內現有公路已達到13.4千米,可能使老虎及其獵物的數量減少20%以上。自2006年以來,老虎棲息地已減少了40%,而到2050年,將有2.4萬千米的公路將建設在老虎保護區,隨著亞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公路發展,這一狀況或將持續惡化。

·生物工程·

基於合成黑色素的溫和染髮劑

圖片來源:ADAPTED FROM ACS CENTRAL SCIENCE

隨著年齡增長,黑色素會從頭髮纖維中消失,而大多數永久性染髮劑通過穿透頭髮的角質層並沉積色素,從而達到染色效果。然而,這類染髮劑可能會損傷發質,染料中的潛在致癌物質甚至可能危害健康。近期,有學者探索出了利用合成黑色素染髮的方法,但需要用到較高濃度的重金屬和強氧化劑。ACS子刊的一項發現,適當提高溫度,並使用少量的一水合氨,可以代替重金屬和強氧化劑,使染髮過程更加溫和。此外,黑色素只沉澱在頭髮表面,不穿透角質層,減少了對頭髮的損傷。

·微生物學·

觀測耐藥細菌的細胞壁結構

據一項發表於《自然》上的研究,科學家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拍攝了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細胞壁的分子尺度圖像,並發現組成MRSA細胞壁外表面的肽聚糖為無序多孔結構,而內表面較其他革蘭氏陽性菌更為緻密,且隨機取向。由於許多抗生素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來發揮作用的,這對了解抗生素如何改變細菌細胞壁的結構,以及耐藥性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免疫學·

童年時期接種疫苗減少日後抗生素使用

根據《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24.8%以抗生素治療的呼吸道感染和21.6%的腹瀉感染由肺炎球菌和輪狀病毒,對這些疫苗敏感的病原體引起。而接種了肺炎球菌結合疫苗或輪狀病毒疫苗的兒童與未接種疫苗的兒童相比,前者發生以抗生素治療的呼吸道感染和腹瀉感染的機率分別降低了8.7%和8.1%。針對肺炎球菌和輪狀病毒,擴大或引入疫苗接種項目有望減少中低收入國家兒童對抗生素的使用。

·新冠疫情·

截至北京時間4月30日9時左右,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3191827例,累計死亡227535例。

英國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在疫情記者會上修正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死亡病例超2.6萬。此前英政府的官方數據僅統計在醫院死亡的人數,此次修正後,英國每日報告的死亡人數將包括在養老院、私人住所等地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英國環境大臣喬治·尤斯提斯對媒體表示,英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有可能超越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因而成為歐洲因疫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義大利《晚郵報》發表文章稱,倫巴第大區醫療特別工作組最近的一項分析顯示,新冠病毒一月底可能已在當地傳播,1月26日米蘭至少有160人感染新冠病毒。義大利現存確診病例已經連續10天下降。義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應急委員會專員表示,義大利有足夠物資設備應對比第一階段更為嚴重的疫情爆發。

據《紐約郵報》報導,美國紐約市數據顯示男性感染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接近女性的兩倍,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對免疫支持和修復受損機體組織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此,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嘗試對新冠肺炎患者採用雌激素療法。

4月29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為境外輸入疑似病例(均在上海)。新增無症狀感染者33例,其中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2例;當日無轉為確診病例。

文:楊心舟、張二七、張國榮、謝汝雨、馬一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顛覆性發現:這種比霸王龍更大的食肉恐龍可能生活在水中
    棘龍是一種獨特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在過去的歷史上,被認為是在水域邊緣以魚類為食的近岸生活的大型恐龍。這種恐龍比霸王龍和暴龍都要大,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5億至6550萬年前。研究人員說,在摩洛哥東南部撒哈拉沙漠西北邊緣的距今9500萬年前的凱姆凱姆河床中發現了一條幾乎完整的亞成年棘龍尾巴。
  • 英國科學家提出新假說 恐龍其實生活在水中(圖)
    水中恐龍模擬圖英國劍橋大學細胞生物學家試圖提供解釋:恐龍主要生活在水中,靠浮力支撐身軀,大尾巴能幫助遊走。  湖中遊走  布賴恩·福德認為,恐龍是水生動物,能夠解釋眾多疑問。他說,恐龍大部分時間在4.6米至9.1米深的湖中遊走,尾巴提供助力,足跡印進淤泥深處,隨後乾枯。
  • 韓國首次發現有角恐龍新物種 長有扇狀短尾(圖)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日前,科學家宣稱,在韓國境內挖掘發現1.03億年前一種三角龍新物種,它的體形近似拉布拉多獵狗,長著縮小比例的三角龍頭冠,尾部呈扇狀。這種恐龍新物種是朝鮮半島發現的第一種有角恐龍,其學名為「ceratopsian」。相關的詳細資料發表在11月18日出版的《自然科學》雜誌上。科學家挖掘發現的恐龍骨骼樣本包括:脊骨、部分後腿骨和接近完整的尾骨。
  • 科學家首次發現植食性恐龍長有羽毛
    但是已發現數以千計的早期鳥類和會飛恐龍標本為標誌的近一二十年的研究也顯示,羽毛是一種早期的演化革新,即便它們出現的原因可能與動力飛行無關,例如保溫或性顯示。  然而羽毛到底是在何時出現的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儘管迄今關於羽毛的最佳證據來自於生活在1.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並且鳥類大概也是從相同的時間開始進化的,但研究人員同時還在親緣關係非常遠的植食性恐龍身上也發現了剛毛一樣的絲狀結構。
  • 最新化石證據表明,棘龍或是一類非常適合水中生活的恐龍
    棘龍復原圖——長而窄的吻部生有圓錐形的牙齒,獨特的尾巴適應水生生活。(自然科研/供圖) Davide Bonadonna繪製 攝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公眾最為熟悉的認知中,遠古恐龍時代,陸地上奔跑著高大威猛的恐龍,空中有展翅翱翔的翼龍。那麼問題來了,水中有恐龍嗎?
  • 中美科學家首次發現3隻帶毛恐龍足跡
  • 科學家首次發現蟒和蚺的「趨同進化」現象
    科學家首次發現蟒和蚺的「趨同進化」現象 2016-06-15 新華網 徐海靜 【字體: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4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這兩類蛇在相似的棲息環境中獨立進化出了類似的特徵,這一發現為爬行動物的「趨同進化」提供了新證據。  蟒和蚺在生物分類學中分屬不同的科,但都是體型巨大的蛇,比如網紋蟒和森蚺,都能長到近8米長。它們都用扼殺的方式殺死獵物。但實際上,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
  • 科學家首次發現單指恐龍 體型只有鸚鵡大小
    京報網訊(記者劉冕)在內蒙古臨河地區的巖石中,一種體型宛若鸚鵡的小型恐龍重見天日。昨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發布,這種被命名為單指臨河爪龍的小型恐龍,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只發育一個手指的恐龍。
  • 恐龍曾出沒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此次發現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該化石產地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中國首次發現,也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此類足跡。首枚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文物局牽頭成立考察隊 考察第二天發現恐龍足跡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主管單位福建省文物局牽頭,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成立了在福建尋找恐龍的考察項目。
  • 世界七大怪異發現:恐龍羽毛首次出土!
    在人類誕生之前,恐龍稱霸這這個地球。在人們的作品中,恐龍被描述成一種體型龐大,十分殘忍的恐怖食肉動物,他們還擁有十分堅硬的皮膚,而根據科學家考古發現的恐龍,則並沒有這麼恐怖。在人類的考古歷史中,曾發現了許多震驚世界的奇怪發現這些發現有些甚至直接顛覆了人類的認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了這些讓人驚嘆的考古發現,一起來漲姿勢吧。
  • 發現恐龍新物種!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翼龍化石,翼展長達4米
    隨著英國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一種會飛的翼龍新物種,恐龍的發現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這種有翼恐龍是自2月以來發現的第四種恐龍,也是在非洲土地上發現的第一種。翼龍是不太為人所知的恐龍的近親,其特徵是它們的飛行能力。據樸茨茅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稱,翼龍化石通常在歐洲、中國和巴西被發現。
  • 水中也有恐龍?關於「棘龍」的最新研究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自然》雜誌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對一塊保存完好的埃及棘龍屬(Spinosaurus aegyptiacus)尾部化石的分析得出結論:「棘龍和其他非鳥恐龍不一樣,可能是一類非常適合水中生活的恐龍。」
  • 福建首次!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福建首次!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我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圖為2020年11月10日,福建上杭,考古現場發現的鴨嘴龍類足跡。(圖片來源:中新社)中新社報導,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 又一個鐵證被發現!恐龍時代的水下霸主,棘龍當之無愧|恐龍|棘龍|化石|龍化石|恐龍時代_網易訂閱
    一群科學家在摩洛哥東南部的野外進行考察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處砂巖礦床,這些牙齒化石就藏在這裡。他們注意到,就在距離這處礦床大約1公裡的地方,有一些礦工正在施工。交談後他們發現,這些礦工或多或少都曾經撿到過化石,於是花錢從後者手中買下了這些化石。
  • 盤點2020年度十大最酷的恐龍研究發現
    生活在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6500萬年)的恐龍,一直是最受大眾喜愛的古動物類群之一,相關研究進展也頗受關注。雖然恐龍在白堊紀末期已經滅絕,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它們的秘密,每年都會有許多重要的研究發現,為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提供新材料、新視角。
  • 世界七大怪異發現:恐龍羽毛首次出土
    在人們的作品中,恐龍被描述成一種體型龐大,十分殘忍的恐怖食肉動物,他們還擁有十分堅硬的皮膚,而根據科學家考古發現的恐龍,則並沒有這麼恐怖。在人類的考古歷史中,曾發現了許多震驚世界的奇怪發現這些發現有些甚至直接顛覆了人類的認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了這些讓人驚嘆的考古發現,一起來漲姿勢吧。
  • 大結局: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是如何像偵探一樣發現證明的?
    經過科學家們不懈的努力,到現在為止,可以說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已經相當清晰,各種證據都被找到,相關影響因子經過了仿真模擬檢驗,得出的結論十分明確。佰思科學將通過本系列文章,回顧恐龍從被科學家發現到研究其滅絕過程的完整歷史,尤其將近年來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展現給大家。恐龍的滅絕,已經不再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謎,現在完全可以說是蓋棺定論了。
  • 日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恐龍「神威龍」 罕見地生活在沿海地區!
    日本2019年恐龍博覽會上,展覽新恐龍物種「神威龍」的化石複製品。(網絡圖片)日本科學家發現一副幾乎完整的新恐龍物種化石,並將其稱作「神威龍」,意為「日本龍神」,長約8米,是迄今在日本境內發現最大的恐龍骸骨。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日前,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聯合考察隊,首次在福建省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