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天史首例!我國首次火星探測開啟,西電承包5項技術任務

2020-08-27 西電招生辦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34;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李雲松教授所負責的圖像傳輸與處理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此次發射掀開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新篇章,成為我國深空探索全新的裡程碑。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致力於探測器圖像與數據壓縮,將&34;的答案&34;回傳

相對於地球的近鄰&34;,火星的距離實屬遙遠。想要讓火星探測到的各類圖像和數據&34;&34;,數據壓縮必不可少。李雲松介紹說:&34;


此次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共搭載了13臺科學載荷即探測儀器,涉及空間環境探測、火星表面探測、火星表層結構探測等領域。其中,火星環繞器攜帶7臺,火星車攜帶6臺,它們的科學目標是實現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進行科學探測,進而有利於建立起對火星全面而基礎的認識。&34;李雲松介紹說。

&34;對團隊承擔的工作,李雲松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39;無損&34;李雲松進一步解釋說。

西電圖像所三代部分師生合影(前排左四、左五分別為李雲松教授、吳成柯教授)

參與全部5項壓縮任務,資源受限下實現性能提升

&34;李雲松表示。這些探測設備,就是在深空中人類感知的極大延伸,充當人類在火星上的&34;,幫助我們更好更精準地認識火星。


如何確保圖像和數據壓縮質量?針對不同數據類型和壓縮要求,李雲松團隊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模塊——

團隊研發了解析度相機和高解析度相機壓縮模塊,首次在我國太空飛行器上使用300萬門FPGA實現了基於JPEG2000算法的圖像壓縮和處理功能,支持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支持多種圖像模式和多個壓縮比進行壓縮,相比於現有深空探測衛星遙感圖像編碼器來說具有最好的圖像壓縮效率。

團隊研發了礦物光譜分析儀圖像壓縮模塊,針對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圖像譜段數據分布不均勻特性,提出了一種混合頻段分析的光譜圖像壓縮方法,解決了不同維度光譜像素級有損無損混合壓縮問題,在整體帶寬受限情況,確保了重點光譜數據無失真編碼。

團隊研發了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原始數據壓縮模塊,根據SAR數據的統計特性以及次表層回波小信號的保留要求,提出了在受限資源情況下可靠壓縮軟硬體方案,可對數據進行無損壓縮、1.5倍-2.5倍有損壓縮。

團隊還承擔了國家科技創新2030&34;重大項目&34;中的圖像分割、檢測、定位、跟蹤和識別子課題。預計到2022年左右加載到火星車上,將顯著提升中國火星車的自主能力。

在數據傳輸帶寬和硬體資源受限的極端情況下,圖像壓縮的效率影響我們獲取圖像的質量和速度。&34;李雲松解釋說。

傳承探月精神,擁抱星辰大海

與國家需求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正是李雲松及其團隊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和最終目標。此次承擔探火工程科研任務,離不開李雲松團隊多年來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持續耕耘。

從2007年到2018年,嫦娥一號到四號通過四次任務逐步實現了月球的環繞、著陸和巡視。後期計劃發射的嫦娥五號還計劃實現從月球返回的目標。在探月工程&34;三大步中,每一步都凝聚著李雲松團隊的智慧。


自從事星載圖像、視頻壓縮編碼的研究以來,李雲松團隊始終圍繞國家航天領域重大需求,深入研究可見光全色圖像、多光譜圖像、立體圖像、紅外圖像和視頻圖像等各類衛星遙感圖像的成像特性分析、高效壓縮編碼方法以及高速星載硬體系統實現方法,解決了我國現階段衛星圖像數據傳輸和存儲的瓶頸問題,在滿足圖像質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壓縮比和圖像壓縮解壓縮實時處理能力。團隊成功完成探月工程的各項任務,相關成果還獲得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探月過程中的技術積累和實戰經驗,是李雲松團隊完成中國火星任務和接下來深空任務的最寶貴財富。&34;&34;李雲松向&34;送出美好祝願。

你好火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宣布,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34;,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34;。這一天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34;發射50周年紀念日,格外有&34;的使命感。&34;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火星和地球都是環繞太陽的行星,兩者的距離不斷變化。即使是火星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有月球的150倍遠。那麼為何要&34;?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火星跟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除此之外,在火星上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正因為這些相似點,有人發出了&34;之問。通過發射探測器了解火星的狀況,獲得更多信息,以此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演變與未來發展。


考慮到風險、成本等因素,地球太空飛行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線為1925年提出的&34;。由於該軌道每26個月才能出現一次,且最近&34;形成時間為2020年夏,所以近期各國火星探測計劃均集中在該時間段。


天問一號將是我國自主發射的第一顆火星任務,是絕對的重磅出擊——一次探測,就要在完全陌生的火星環境實現火星環繞、火星表面降落、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樣高起點、高難度的挑戰,在世界航天史上是首例。


按照計劃,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34;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歡迎關注&34;,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方公眾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叩問蒼穹丨致敬參與首次火星探測的西電航天人
    本次任務成功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包為民院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統籌領軍,把控探火任務發展方向;張榮橋總師從整體方案到實施細節一一身體力行,對探測任務的方方面面傾注心血,5個月來埋首於發射場一線;眾多以西電航天校友為首的技術骨幹投身技術研究和產品研製,參與到了探測任務的各個環節
  • 火星探測、航班化航天運輸! 西電人聚焦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首日5場主旨報告 西電校友2場引轟動9月18日,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暨開幕式舉辦,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匯聚一堂,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廣泛推動航天領域合作。大會首日主論壇共5場主旨報告,其中2場均是來自西電航天人的聲音,得到了央廣網、澎湃新聞等媒體和大眾廣泛關注。
  • 西電通院李雲松教授團隊參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此次發射掀開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新篇章,成為我國深空探索全新的裡程碑。
  • 我國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不僅開啟空間站建設,還將首次探測火星
    大家都知道航天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世界各國都在拼命發展航天技術,我國也不甘落後,每年都有新的進展。雖然我國航天發展起步晚、基礎弱,但憑藉自身的努力,如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世界上也能排的上名次了,特別是近年來,可以說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西電團隊參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本報訊(記者姜泓 任娜 通訊員付一楓)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掀開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新篇章,成為我國深空探索全新的裡程碑。火星探測一共是13個科學載荷,其中有5個載荷是需要進行數據壓縮的,我們參與了全部壓縮任務。」李雲松表示。這些探測設備,就是在深空中人類感知的極大延伸,充當人類在火星上的「眼耳鼻舌」,幫助我們更好更精準地認識火星。如何確保圖像和數據壓縮質量?
  • 西電通院李雲松教授團隊參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此次發射掀開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新篇章,成為我國深空探索全新的裡程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李雲松教授所負責的圖像傳輸與處理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本報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本報訊(記者 張航)昨天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有兩部分,第一,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第二,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我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為火星探測打通「天路」丨 西電團隊攻克多項圖像處理核心技術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此次發射掀開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新篇章,成為我國深空探索全新的裡程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李雲松教授所負責的圖像傳輸與處理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
  • 將火星之旅「天問」的答案「打包」回傳     西電通院李雲松教授團隊參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此次發射掀開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新篇章,成為我國深空探索全新的裡程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李雲松教授所負責的圖像傳輸與處理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致力於探測器圖像與數據壓縮 將「天問」的答案「打包」回傳 相對於地球的近鄰「月球」,火星的距離實屬遙遠。
  • 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天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跨越2300多年的「向天之問」,如今終於邁出關鍵一步。
  • 四季沐歌見證「天問一號」升空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開啟
    7月23日12時41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