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救一下嗎?
產業作者|銘瑄
編輯|譚松
來源|一鳴網
在移動網際網路賽道裡的一眾大佬中,傅盛無疑極具標籤性的存在,自己做AI,說友商產品「沒啥用、不智能」,一言不合微信群爆粗等等。但其掌舵的獵豹移動危險的處境,也正在慢慢地消磨傅盛原本的銳氣。
從幾年前喊出All in AI但收效甚微,到核心業務遇挫,獵豹移動正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近日,獵豹移動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營收與淨利潤亮相核心指標均失守,而其重點押注未來的AI賽道在整體營收的貢獻也僅為5.8%。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季度,獵豹移動持續壓縮開支,包括營銷及市場推廣,甚至研發費用。這對於本身營收、利潤持續下滑的獵豹移動來說絕非好消息,尤其在AI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大幅縮減研發費用,也使得其未來更加模糊。
營收淨利雙高位下滑,大幅縮減成本自救
根據財報數據,2020年三季報,獵豹移動總收入為3.65億元,同比下降60.3%,實現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2.59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4.515億元,同比下降45.38%。值得注意的是,這樣高位下滑的態勢已經持續近四個季度。
從營收結構來看,第三季度,獵豹移動在公用事業產品及相關服務的收入為1.461億元,同比下降47.3%,該項業務65.4%的收入來自廣告,佔比過半,其他包括戶訂閱服務、防病毒軟體銷售和辦公軟體銷售等。其次,獵豹移動在國內市場的移動應用產品業務收入5800萬元,同比下降52%,在海外市場,公司移動應用產品業務收入為3900萬元,同比下降72%。
在移動娛樂業務方面,收入為1.577億元,同比下降70.4%。該項業務48.1%收入來自廣告,而其餘收入則來自遊戲內購買。PC相關的業務收入9000萬元,同比下降10%。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其重點押注的AI業務實現收入2130萬元,同比大幅下降。不過,雖然AI口號喊出多年,但營收佔比僅為5.8%。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第三季度,獵豹移動大幅壓縮支出。財報數據顯示,其本季度Non-GAAP成本和費用同比下降57.9%。其中,Non-GAAP成本同比下降69.0%,至1.13億元;Non-GAAP研發費用同比下降46.9%,至1.13億元,Non-GAAP營銷及市場推廣費同比下降58.0%,至1.67億元。
那麼這也意味著,其淨利潤表現是建立在大幅縮減成本開支的基礎之上。根據財報數據,本季度,Non-GAAP毛利率仍達到69.0%,去年同期為60.3%。
但從另一層面來看,目前獵豹移動無論是核心業務,還是押注的未來的AI業務,一來面臨著營收持續下滑的處境,二來面臨著愈發高強度的競爭,在銷售及研發層面的開支縮減,從長遠角度來說,恐怕並非好事。
前路頹靡,後路不明
如果要在獵豹移動當下的困境中找出一個理由,那即是其一直以來都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一路隨著宏觀層面的變化以及紅利頻繁轉型,這也導致其缺少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來應對行業的變化,也意味著獵豹的轉型,一直面臨著從零做起的死穴。
如在PC網際網路時代,其核心業務基於安全產品,並依託流量優勢向網址導航、瀏覽器等業務線布局;在移動網際網路崛起,PC式微的背景下,向移動業務大力轉型,但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的迭代速度,也讓這個老PC玩家在早期難以應對,錯失移動安全產品以及較為火熱的應用分發賽道,轉而向細分工具應用布局。
面臨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獵豹也將在重心瞄準海外,在工具應用之外,向移動娛樂賽道挺進。從基本面來看,獵豹移動在移動網際網路實地,尤其海外,經過多年的布局實現了生態化。
但好景不長,2018年,獵豹在海外多款應用深陷廣告欺詐案,雖然官方多次否認,但在2019年,獵豹多款應用被谷歌下架,尤其主要合作方谷歌與Facebook與獵豹合作終止,這無疑對獵豹移動形成了長期影響,尤其核心的廣告業務。
數據顯示,2018年12月起,與Facebook的廣告合作暫停,以及產品月活用戶數的下降,導致80%收入來自於廣告業務的工具類產品及相關服務業務板塊營收同比下降61.9%。今年2月,谷歌因「存在App外廣告等破壞性廣告問題」從Google Play應用商店下架了近600款應用程式其中就包括了獵豹移動旗下45款App。同時,數據顯示,獵豹2019年有21.9% 收入來自谷歌平臺,其用戶群50%以上在谷歌的平臺上。
自然,排除海外業務深陷窘境之外,整個工具型應用市場也已經式微,尤其是在綜合性移動應用生態化發展之後,工具型應用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也因此,AI成為獵豹移動重點押注的後路。傅盛也曾表示:「知道工具會退潮,從2015年就知道,所以那時候開始搞內容、搞AI。但我們沒有想到變化會是斷崖式的。」
2016年,獵豹移動投資成立AI公司獵戶星空,2018年3月,一舉推出5款機器人產品。在發布會中,傅盛用坐標的形式概括了友商的產品,將其全部歸結為「沒啥用、不智能」。
此言論一出引發業內質疑,包括RFC產業聯盟理事長王景陽就斥責:你可以吹牛多優秀多牛逼都行,請不要踩在整個行業上說別人都是弱智和腦殘……同時,他也表示,「傅盛所發布這批機器人,實際包括產品與技術,在2014年早已出現過,相比過去,這批「新品」並沒有技術創新或革命」。發布會後不久,其旗下機器人產品深陷抄襲醜聞。
現在看來,押注AI的獵豹移動,也未從AI身上找到明顯的轉機。根據財報數據,2019年AI等業務收入達1.43億元,但僅佔總營收的3.9%。今年三季度,AI業務2130萬元,相比去年同期AI3475萬大幅下滑。
與此同時,獵豹移動也對其AI業務的未來持悲觀態度,獵豹移動預計,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營收為2.3億元至2.8億元,預計AI機器人業務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產生顯著的收入。
險象環生的獵豹移動
結合財務表現與現狀,當下的獵豹移動可謂險象環生。
一方面,原有的業務基礎愈發頹靡,且還面臨著長期持續的下滑可能;在第二季度業績公布後的電話會議中傅盛也表示,「在如今的環境下,我們對恢復與Facebook和谷歌的合作沒有信心。」
而在國內市場,獵豹近來也持續加碼,但除了面臨與海外市場同樣的額情況之外,競爭激烈的環境獵豹需要翻身,可能將會更加吃力。
另一方面,AI業務依然前景不明。除了經過多年布局,AI業務未能給獵豹找到全新的增長點之外,關於AI業務的未來或許更加迷茫。對於現階段的AI產業來說,尚處於高額投入的階段,包括商業化落地、場景應用都並不成熟,不賺錢將是整個行業的常態。
尤其近幾個季度以來,獵豹移動持續縮減開支,其中研發第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為1.176億元,同比下降47.8%。拋開其他業務板塊,僅在AI產業,獵豹移動本身與巨頭之間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無論是應用場景,還是資金投入的能力,而其持續縮減研發費用,又如何繼續參與下半場的競爭呢?
或許,對於當下的獵豹移動來說,保持較為健康的財務狀況可能是更為緊迫的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