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汙染是怎麼形成的?重汙染天氣預警是怎麼發布的?今年秦皇島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展如何?…… 11月13日上午,市大氣辦舉辦汙染天氣應對新聞通氣會暨指揮調度中心參觀活動。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媒體記者20餘人受邀參加活動。
活動中,市大氣辦介紹了大氣汙染防治綜合指揮調度中心的組建情況,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成因宣傳片,隨後專家團隊講解了我市大氣汙染狀況及應對預警措施,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了今年以來全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開展情況。
據市大氣辦專家組王同猛介紹,京津冀地區單位面積汙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至5倍,我市處於京津冀和周邊城市末端,區域汙染物背景濃度高。進入採暖季後,汙染物排放再次增加30%,受地形條件制約,我市大氣環境容量小,環境承載力低,易發生大氣汙染。特別是夜間因為環境容量更小,同樣汙染物排放造成的環境危害更大。當前造成我市冬季汙染天氣的主要排放源是以鋼鐵、建材為主的工業企業,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工地揚塵,取暖燃煤,露天焚燒。大氣汙染防治指揮調度中心通過集成汙染源監控、空氣品質監測和預報、指揮調度等功能建立大數據平臺,科學研判,精準指揮,減少汙染天氣對群眾健康的影響。
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盧震介紹,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工作當作政治任務來抓,市委主要領導、市政府主要及主管領導多次組織召開工作調度會,制定了《秦皇島市2020年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方案》《秦皇島市2020年大氣汙染防治集中攻堅方案》《秦皇島市2020年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堅持「煤、企、車、塵、港」五源同治,全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消減汙染物排放總量。
市大氣環境指揮調度中心依託專家團隊,強化汙染天氣預報和研判分析,科學制定汙染天氣應對措施和重汙染天氣預警響應措施。汙染天氣應對期間採取工業企業停限產、工地停工、車輛限行等通常管控做法,尤其啟動重汙染預警響應後,採取了更嚴格的應急減排措施、持續時間更長。今年9月下旬以來,全市經歷了6輪汙染過程,針對不同等級的汙染過程,相應啟動了6次重汙染天氣應對措施,通過嚴格落實管控措施,汙染天氣減少11天。其中,10月29日至31日,我市在執行橙色預警二級響應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管控措施,原預計汙染天氣達到良好,取得了理想效果。
按照省定空氣品質目標考核任務,今年我市PM2.5平均濃度應低於35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80%以上。截至11月12日,全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4.46,同比下降15.2%;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達標天數251天,同比增加17天,達標率為79.2%。
「讓公眾知道大氣汙染的成因,讓公眾了解大氣汙染防治應該做哪些工作,讓公眾能夠客觀理性地了解大氣汙染發生、發展、防治的過程以及應該採取的舉措,包括個人應該如何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盧震說,我們會第一時間通過「秦皇島生態環境發布」公眾號和各新聞媒體發布汙染天氣預警信息,希望廣大市民理解支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並積極通過電話12369提供環境汙染線索。
「原來我們秦皇島的大氣汙染防治形勢這麼嚴峻!」市人大代表鄭國新說:「秦皇島地處渤海邊,華北、東北交界處的咽喉要道。真沒想到我們的地理位置會對空氣品質造成這麼大的影響。聽了專家介紹才知道,一部分汙染物是自身產生的,如建材、鋼鐵、汽車,另外一部分是外來的,隨著大氣的流動吹到我們秦皇島來的,而且燕山山脈正好阻礙了大氣的流動。」鄭國新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這讓他對打贏藍天保衛戰充滿了信心。他呼籲市民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從少開一天車、避免燃煤使用等點滴小事做起,共同打贏藍天保衛戰。
【來源:秦皇島市生態環境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