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親繁殖會帶來很多的危害,很多的疾病都是由近親繁殖所造成的,例如人類的胎兒畸形,或者一些先天性疾病等。另外近親繁殖也會使得很多的疾病犯病風險提高。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想法。所以,人類創造了文化禁忌來避免近親繁殖的發生。
但缺乏這種可能性的野生動物是如何避免近親繁殖的呢?
其實,動物避免近親繁殖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散。
例如,一個獅群通常是由一隻雄獅和數十隻雌獅組成的。雄獅在未成年前,就會被獅王「踢」出去,獨自到野外生存。
說到這,很多人就會很好奇,那留下的雌性呢,也就是獅王的女兒,它們長大後會與獅王交配嗎?
事實上,雌獅很難與自己的獅王父親發生婚配關係。這是因為雌獅通常要2-3年才能達到性成熟,而獅王很難統治一個獅群長達2年。
這裡說一下,獅王在位期間,它要不停地接受其它雄獅的挑戰。所以,即使獅王再厲害,爭鬥中也難免會受傷。小傷還好,一旦缺胳膊斷腿,那麼結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一個獅王很難在一個獅群中統治2年。而2年的時間,雌獅不足以達到性成熟,它們也就可以避免和自己的獅王父親發生婚配關係。
當然,也有個別例子的存在。據記載,有極少數的雄獅可以統治獅群長達5年。在這種情況下,雌獅的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化學物質,推遲自己的性成熟時間或發情期較晚,以便避免與獅王發生婚配關係。
有時候難免會發生婚配關係。不過從概率看,這是極少數的,出不了什麼大問題。
為了避免近親繁殖,雌性鬣狗只會與剛加入種群的雄鬣狗交配。而雄鬣狗只會轉移到新的雌性群體中繁殖。在更科學的層面上,狐猴會使用氣味。它們會利用信息素來檢測誰與它們的親緣關係更密切,誰是最遠的親緣關係。
老鼠也是,它們能夠使用鼻子識別它們的近親。為了證明,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雌性老鼠和一隻雄性老鼠放在一個籠子裡,它們是「兄妹」。別無選擇,在密閉狹小的籠子裡,它們選擇了交配,並產生了後代。
但是當把第二隻雄鼠放進去時(和雌鼠沒有血緣關係),雌鼠選擇了與它交配。如果雌鼠是在懷孕的情況下,她們會「終止妊娠」,然後與沒有血緣關係的老鼠交配。所以,從這看得出來,它們在極力避免近親繁殖。
近親繁殖在大自然中並不少見。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近親繁殖本身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糟糕,除非它在幾代中反覆進行,且沒有新的基因加入。
大自然在一定的情況下幫助了動物避免了近親繁殖。許多物種在未達到性成熟之前就被趕出了群體,然後有了足夠的力量建立起新的群體,例如大型貓科動物。或者它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被父母遺棄,因為它們的成長速度很快,以防止群體內的近親繁殖,例如大多數齧齒動物。
大自然不希望近親繁殖,因為它會造成不育和遺傳疾病,所以每種動物的生命周期、性成熟度等都是為了儘可能地防止這種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