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鬥牛犬十分悲哀,因為人類追求純種,導致失去自然繁殖能力
在很早以前,我們沒有基因檢測能力的時候,最早發現近親繁殖不好的應該是馴養動物和植物的勞動人民。
當他們把這些馴養的動植物隨意繁殖的時候,發現下一代就會出現體重偏輕,胚胎死亡率增加等一系列問題。於是他們找到了訣竅,專門尋找最優品種進行雜交,這是我們最早總結出來的馴化技巧。
但是為什麼近親繁殖會帶來如此多的問題呢?
近親繁殖的弊端
在大約38億年前,地球生命開始出現的時候,所有生命形式都是「近親繁殖」的,因為這時候它們是無性生殖狀態,一分為二就等於繁殖後代了,這可以算是近親繁殖的終極狀態——自己和自己。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了差不多26億年,大約在12億年前,地球生命迎來了光明時期,因為有性生殖開始被進化出來了。
這時候的特點就是物種大爆發,生命入侵地球每個能夠入侵的角落,因為性別導致後代或基因的多樣性。
然而,相較於無性生殖,有性生殖還有一個終極優勢,那就是它可以把不好的基因相應的忽略掉,只要有一個好的基因陪同就行了。
以人類為例,我們的DNA被分成兩套各23條染色體的組成,其中一套來自父親,另外一套來自母親。
假設現在從母親那裡獲取一個不好的基因,但是同一基因副本在父親那裡卻是正常的,那麼出生的小孩就可能不會有問題。
但是如果是近親繁殖的話,母親那裡獲取的兩個不好的基因將再次結合,這就很容易帶來遺傳病。
近親繁殖的問題就在於此,它會把所謂的不好基因留在基因庫中,然後累加它們的影響。
每一種生物的基因數量都是龐大的,對於人類而言大約有3-4萬個活性基因,這麼龐大的基因數據量,不是近親繁殖都有可能碰到相同的不好基因組合,更何況近親繁殖呢。
然而進化是高效的,它會慢慢的淘汰掉這些不利的因素,而且大自然一直在這樣操作了!
圖為:哈布斯堡家族遺傳病大長臉
生物如何避免近親繁殖?
在幾乎所有人類文化中,近親通婚都被道德所約束,我們可能天生就排斥這種行為,這可能就是因為進化上讓我們知道這樣做不好。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案例,比如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為了純正血統,一直都在近親通婚,結果就是創造一堆鞋拔子臉,王朝也在自己的遺傳病中早早的滅亡。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很多,這和後期的「洗腦」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有研究表明幾乎所有動物都有天生排斥近親繁殖的傾向。
比如人類,你會發現「青梅竹馬」的一對男女很難走到一起,舊社會的「童養媳」也很難接受自己一個屋簷下長大的未婚夫。
在這裡要說明一點,現在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證明人類會排斥近親繁殖,只是我們好像確實在這麼做(這不是我們瞎說的,有實驗數據的)。
我們可能會通過氣味和臉部表情,以及一套心理系統來阻止近親繁殖。
而在動物中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驅逐出群體!
幾乎所有的群居動物都會把剛成年的雄性或雌性驅逐出群體,或者只與剛剛加入社群的成員繁殖。
另外,在會哺育後代的動物中——比如鳥類,在把雛鳥養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驅趕它們,即使它們不是群居的,因為雛鳥和它們的基因是一樣的,對於它們而言沒有任何遺傳價值,反而是一個有力競爭對手。
那些不用哺育後代的動物中,近親繁殖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它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碰到自己的親本。
最後
但是你可能也發現了,許多動物好像不會迴避近親繁殖,這其實是一個繁殖成本問題。
很簡單,儘管近親繁殖會帶來一些遺傳上的成本,比如後代更容易生病,生存能力更弱;但是迴避近親繁殖同樣需要付出成本,那就是會減少潛在伴侶的數量,換句話說,這會減少讓自己基因得到延續的機會。
所有物種都在這兩個成本之間斡旋,最終達到一個最優延續方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很多動物不會迴避近親繁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