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慢的人,能長壽嗎?

2021-02-22 動商研究院

德國科學家將動物的心率與壽命進行了對比,發現動物越小,心跳越快,壽命越短。小白鼠每分鐘心跳900次,壽命只有2年。壽命約為50年的大象,每分鐘心跳頻率為30次。而長壽烏龜,心率不足10次,壽命可達百年以上。研究顯示,心跳越快壽命越短,心跳越慢壽命越長。

另有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心率和壽命之間存在著線性、逆向的半對數關係,換句話說,心跳快慢和壽命長短有著密切的關係;心跳的次數不是無限量的,8億次大約是動物生命的極限。


如果人的安靜心率能保持在60次左右,會有什麼奇妙的結果呢?

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曾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給大家算過一道關於心率的數學題,得出了三個結論:

a.運動,使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b.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天多活兩小時!

c.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壽命長10多年!

引起了朋友圈的極大共鳴,下面看看王教授是如何推導的:

a.運動,使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正常成年人的安靜心率在60—100次/分之間,理想心率為55-70次/分鐘。我們不妨大膽,保守估計有運動習慣的人安靜心率為60次/每分鐘,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安靜心率為70次/分鐘,60次、70次是個特指數字而已,關鍵是大家認可不認可「經常運動的人平時的心率是不是比不運動的人要慢一些」,大量的運動測量學實驗和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承認「運動,使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b.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天多活兩小時:

「人的心臟一生中跳動的次數基本是固定的,人的壽命與心跳次數成反比。」,這在國外流行病學研究中早已得出結論。有人認為,「既然人的一生心跳總次數是相對固定的,運動的時候心率還要加速,所以想長壽不如不去運動」。王教授說這是沒有考慮到「運動,可以使人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通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平均安靜心率是70次/分,有運動習慣的人平均60次/分,一般人運動時心率140次/分。

沒有運動的人一天心跳次數:24×60×70=100800次;

每天運動一小時的人心跳次數:1×60×140+23×60×60=91200次;

每天運動一小時的人比一天中沒有運動的人心跳次數少100800-91200=9600次,

也就是9600次÷70次/分鐘=137分鐘,得出結論「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天多活兩小時」。

c.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壽命長10多年

表面上看,運動的人運動的時候心跳比不運動的人快很多,但不運動的時候(23個小時),前者比後者慢。用1小時的「快」換來23小時的「慢」!

通常說,「每分鐘心跳60次的人能活90歲,而每分鐘跳70次能活80歲」,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壽命長10多年,就是這麼來的。

相關焦點

  • 心跳越慢的人越長壽?醫生:心率在這一範圍內,越低越好!
    最近,有一個研究顯示,動物的心率越慢越長壽,網上也出現了不少文章指出「人的心率越慢活的越久」的文章,這到底是真的嗎?今天讓心內科醫生告訴我們真相!答案:靜息心率在60~100之間,越低越好!我們都知道正常成年人安靜時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間,這也是判斷心率過快過慢的標準。
  • 心跳越慢越長壽?很多人都不清楚,醫生終於說出了答案
    心跳越慢越長壽?很多人都想錯了,醫生終於說出了答案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說心跳越慢的人越長壽,很多人就覺得匪夷所思,怎麼可能心跳越慢反而越長壽呢?今天就跟大家來說說這個事。
  • 心跳快慢和壽命有關係?心跳的慢,壽命就長?有沒有科學依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就是說:人這一輩子,心跳的次數是固定的,如果心跳太快,就會先將心跳次數用完,壽命會比較短,而心跳慢的人則更容易長壽。聽到這樣的說法之後,不少人默默地對自己的心率進行了測量,那麼「心跳慢壽命就長」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 兩張圖片告訴你為啥心跳慢的人壽命長
    兩張圖片告訴你為啥心跳慢的人壽命長 2021-01-11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兩張圖片告訴你為啥心跳慢的人壽命長!
    不久前,我曾寫了一篇短文,題為「心跳慢一點兒,壽命就長一點兒」。文中提到「人的一生中心臟跳動約25億至30億次,誰先跳完誰先走」。
  • 不要再通過數心跳預測壽命,壽命和心跳無關
    民間有一種傳言,認為心跳慢的人壽命更長,而心跳快的人壽命短。這個說法不能說沒有任何道理,只是過於絕對了。心率快慢與壽命的關係在哺乳動物中得到一定的體現,比如每分鐘心率接近200次的大鼠,平均壽命僅僅1年左右,而心跳僅10來次的烏龜,壽命至少數十年至上百年。不過人與動物之間物種不同,沒有可比性。有關人類心率與壽命之間確實也有這樣的研究。
  • 心率低的人更容易長壽?如果你的心率低於這個數,可能會危及生命
    而心率通常是讓醫生經常所說的一個詞,它所指的是一分鐘內身體的心跳次數;很多朋友認為,心臟跳動越慢越好,說明身體更加健康;所以這也讓很多人認為心率低的人更加容易長壽,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心率低的更易長壽嗎?心率在多少範圍才正常?讓醫生告訴你答案!■心率低的人更容易長壽?如果你的心率低於這個數,可能會危及生命!
  • 他是世界上心跳最慢的人,每分鐘僅跳12次,正常人卻要跳60-100次
    心跳是檢測一個人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依據,普通人的心跳一般是每分鐘60-70次左右,高了不好,低也不好。那麼我們今天所要說的就是世界上心跳最慢的人,看完之後人都「嚇死」,跳的這麼慢確定沒問題嗎?最慢的一個竟然每分鐘只有12下,創造人類心跳史上的世界紀錄。
  • 人類首次偵測到藍鯨的心跳!在深海的頻率原來這麼慢
    最近,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關於藍鯨的有趣事實,那就是:它們的心跳超…級…慢……迷人又巨大的藍鯨,原來擁有極慢的心跳頻率。圖/By NOAA Photo Library – anim1754, Public Domain想聽見藍鯨的心跳?你需要神奇吸盤你說要偵測藍鯨的心跳?那要用怎麼個測法?
  • 為什麼有的烏龜能活幾百歲,而人卻不能?最新研究發現物種長壽的關鍵
    據說它的心跳次數相當慢,大約每分鐘是20多次,與我們正常人的心跳次數相比要相差幾十次。醫學專家們對人體心跳次數給出的最正常數據為:每分鐘75~80次之間,但也有不少人的心跳次數是因不同體質狀況而存在一定差異的問題,具體而言,對一般亞健康人群來講,如果心跳次數越快也就預示出增加了疾病風險的預警信號;甚至是從多方面考慮還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壽命問題。
  • 鯨的心跳每分鐘多少下 鯨魚心跳頻率是多少
    導語:並不是所有動物都有心臟,所以它們沒有心跳。而有的動物即便有了心臟,但心跳的速度卻非常的慢。我們都知道,鯨魚的體型非常龐大,但它的心跳卻很慢。那麼,你知道鯨魚心跳頻率是多少嗎?到底鯨的心跳每分鐘多少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 鯨魚一分鐘心跳是幾次 鯨魚的心跳每分鐘多少
    導語:很多動物的心跳和人其實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某些魚類的心跳,更是和人差很多。其中,鯨魚的體型雖然大,但它的心跳卻沒有人類跳得快和多。那麼,你知道鯨魚一分鐘心跳是幾次嗎?到底鯨魚的心跳每分鐘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鯨魚的心跳頻率。
  • 喝重水,能使人長壽嗎?
    人們一直在尋覓長壽的秘訣,而「喝重水可以長壽」的消息自它公布之時,便不脛而走。這個觀點的創造者是俄羅斯的生物化學家米克海爾·什切佩諾夫。他相信自己發現了長生不老的秘訣:喝重水能夠延年益壽。不過,什切佩諾夫卻是第一個將同位素效應與衰老掛鈎的人。如果衰老是由氧自由基破壞脆弱的共價鍵造成的話,那麼,利用同位素效應加固共價鍵,這樣一來,增強型共價鍵就不會輕易被氧自由基攻擊。而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用氘或者碳13代替氫或者碳12,增強共價鍵的鍵能,一切便迎刃而解。
  • 每分鐘心跳低於60正常嗎?不瞞你說,老人心率在這個範圍活得更長
    心率低於60次正常嗎?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鐘60-100次之間,低於60次即可認為是心動過緩。但是,人們的心跳快慢是會隨著年齡變化而改變的。這是因為,老年人的心臟功能會有一定的退化,心率正常值自然也就變得低一點,一般在每分鐘55-90次左右。所以說,老年人的心跳比年輕人慢,這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
  • 長得胖,就不能長壽嗎?壽命最長的哺乳動物,原來是個「肥宅」!
    長得胖,就不能長壽嗎?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哺乳動物,原來是個「肥宅」!也許從它們的身上,我們能了解一些,關於長壽的基本秘訣呢。1.「哪種動物?」所以很多人看到「長壽」二字,腦袋中就浮現出來的卵生龜,就不在討論範圍了。也許一般人很難想像,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鯨魚,居然也是壽命最長的哺乳動物!有一個真實事件,可以佐證。
  • 是運動養生,還是靜止長壽?世衛組織終於給出明確答案
    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高了,對物質的要求也在一天比一天更加奢侈,那麼生活好了,肯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了,那麼就也衍生出養生這個話題,養生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因人而異的,都是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運動養生,原因很簡單,身體運動起來,那麼就更健康了。
  • 你知道最長壽的鯊魚嗎?細說被誤會的小頭睡鯊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小偉,在北極這片冰天雪地的天地裡,生活著很多動物,有大的,有小的,但這裡實在太冷了,並不適合生物生存,它們能長壽嗎?小偉馬上就給你介紹一下,北極最長壽的脊椎動物小頭睡鯊。小頭睡鯊又叫格陵蘭鯊,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冰冷的深海中,就是它們生活的地方。
  • 心跳太快會折壽,規律運動降低短命風險
    你關注過自己每分鐘的心跳次數嗎?根據美國期刊《Cardiology》發布的研究,大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一分鐘心跳次數超過70下的人,每多一下平均壽命將減少4個月。這是一個宏觀數據研究,對於某些個體可能並不適用,但大部分人依從這一結果,即心跳越快,壽命越短。
  • 多走路就可以長壽?醫生:過了45歲,做好這3事,或比運動更重要
    導語:可是現在醫療水平的提升,大家生活條件的上升,壽命也是越來越長,在以前的時候,以前說人到六十古來稀,而現在活到八九十歲已經非常常見了,如果自己再愛惜點自己的身體,也再注意養生,成為百歲老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有人說經常走路可以讓自己越來越長壽,這句話有科學依據嗎?
  • 運動真的能長壽嗎
    生命的意義在於運動這話說的是一點沒錯,從淺處說,想要維持生命就必須要吃、喝、拉、撒、睡,要維持生活就必須要工作、社交、學習等等這些都是運動;往深處想想,運動能給生命帶來什麼?運動真的能夠長壽嗎?想想也確實是這樣,從受精卵到胚胎再到我們的哇哇落地經歷成長、成熟再到衰老、死亡,不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嗎?雖說總的趨勢是熵的不斷增加,但是生命的意義卻在於我們在不斷地抵抗熵增,即具有「熵減」的能力。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的進食和新陳代謝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