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家將動物的心率與壽命進行了對比,發現動物越小,心跳越快,壽命越短。小白鼠每分鐘心跳900次,壽命只有2年。壽命約為50年的大象,每分鐘心跳頻率為30次。而長壽烏龜,心率不足10次,壽命可達百年以上。研究顯示,心跳越快壽命越短,心跳越慢壽命越長。
另有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心率和壽命之間存在著線性、逆向的半對數關係,換句話說,心跳快慢和壽命長短有著密切的關係;心跳的次數不是無限量的,8億次大約是動物生命的極限。
如果人的安靜心率能保持在60次左右,會有什麼奇妙的結果呢?
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曾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給大家算過一道關於心率的數學題,得出了三個結論:
a.運動,使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b.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天多活兩小時!
c.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壽命長10多年!
引起了朋友圈的極大共鳴,下面看看王教授是如何推導的:
a.運動,使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正常成年人的安靜心率在60—100次/分之間,理想心率為55-70次/分鐘。我們不妨大膽,保守估計有運動習慣的人安靜心率為60次/每分鐘,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安靜心率為70次/分鐘,60次、70次是個特指數字而已,關鍵是大家認可不認可「經常運動的人平時的心率是不是比不運動的人要慢一些」,大量的運動測量學實驗和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承認「運動,使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b.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天多活兩小時:
「人的心臟一生中跳動的次數基本是固定的,人的壽命與心跳次數成反比。」,這在國外流行病學研究中早已得出結論。有人認為,「既然人的一生心跳總次數是相對固定的,運動的時候心率還要加速,所以想長壽不如不去運動」。王教授說這是沒有考慮到「運動,可以使人平時心率慢10次/分鐘」。
通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平均安靜心率是70次/分,有運動習慣的人平均60次/分,一般人運動時心率140次/分。
→沒有運動的人一天心跳次數:24×60×70=100800次;
→每天運動一小時的人心跳次數:1×60×140+23×60×60=91200次;
→每天運動一小時的人比一天中沒有運動的人心跳次數少100800-91200=9600次,
→也就是9600次÷70次/分鐘=137分鐘,得出結論「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天多活兩小時」。
c.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壽命長10多年
表面上看,運動的人運動的時候心跳比不運動的人快很多,但不運動的時候(23個小時),前者比後者慢。用1小時的「快」換來23小時的「慢」!
通常說,「每分鐘心跳60次的人能活90歲,而每分鐘跳70次能活80歲」,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壽命長10多年,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