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胡洋大夫 呼吸科大夫胡洋
人體的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只要在這個範圍,心跳次數都屬於正常。民間有一種傳言,認為心跳慢的人壽命更長,而心跳快的人壽命短。這個說法不能說沒有任何道理,只是過於絕對了。
心率快慢與壽命的關係在哺乳動物中得到一定的體現,比如每分鐘心率接近200次的大鼠,平均壽命僅僅1年左右,而心跳僅10來次的烏龜,壽命至少數十年至上百年。不過人與動物之間物種不同,沒有可比性。有關人類心率與壽命之間確實也有這樣的研究。2018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報導,該研究調查了15680例患者,結果發現心率快慢與患者心肌梗死和中風的死亡率密切相關,文章認為,心臟的跳動越快,對血管內皮損傷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越高。在一定的限度內,可以說心跳偏慢的人會比心跳快的人長壽一點。因為心跳快的人,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心肌疲勞,好比一臺機器,消耗磨損會比心跳慢的人更快,「壽命」自然也相對短一點。
長期鍛鍊的人,靜息狀態時心率往往較低,很多人在50~60次/分甚至更低。這是因為長期鍛鍊的人心肺功能變得比較強大,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肌毛細血管密度增加,心室腔擴大,這樣就使心臟每次搏動時射出的血液更多,心臟不需要跳那麼快,就可以滿足全身供血需要,導致心率降低。由此可見,其實是心肺功能越好的人,安靜心率越低,反之心肺功能越差的人,安靜心率越高。也就是說,心率只是一個表象指標,準確來說,並非心跳慢壽命越長,而是心肺功能越好,壽命越長,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如何提高心肺功能,首要的方式就是合理的運動。
但單純從心率快慢來評估壽命長短太過於絕對。人體壽命的影響因素太多,生活水平、環境、醫療資源等影響著每個人的壽命,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性格、情緒、家庭生活同樣影響著人的壽命。而且心率只是代表身體健康的其中一個方面而已,大家都知道的「木桶理論」,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人體健康也是如此,就算心肺功能好,但肝臟不好,或者腎臟不好,腦部有問題,或者得了惡性腫瘤,那壽命必然是大打折扣。
所以任何人不能因為自己平時心率慢就沾沾自喜,認為必然是長壽的。人體是個複雜的機器,需要平時的良好的養護,更需要定期的檢查,有小毛病及時解決,不能拖成大問題。此外,心率過慢有時是病態的表現,有可能是竇房結症候群或者房室傳導阻滯,會有暈厥或猝死的危險,需要及時治療甚至安裝心臟起搏器。
胡洋,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醫學會肺功能學組成員,中華醫學會成員。擅長間質性肺病、結節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預防與診治。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預期壽命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