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科學(2015.11.30)
據媒體報導,中國研究人員的一份最新研究已經發現,靜止狀態下那些心跳速度較快的人比正常速度的人有著更高的早死風險。
科學家們發現,心跳速度每分鐘額外增加10次,無論什麼疾病引發的死亡風險都會增長約9%。重要的是這種相關性是在人們處於靜止狀態下,而非行走或者進行更劇烈的活動時。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並非什麼最新的發現。醫學專家已經清楚,有時候靜止狀態下心率較低的人群趨向於更健康。但是這項最新研究所做的就是為其增加了一種定量標準。
研究人員藉助兩組差異明顯的數據分析發現,靜止狀態下心率達到每分鐘80次的人群與那些心率達到每分鐘45次的人群相比,在接下來的20年裡死亡風險高出45%。這兩組數字代表的都是極端情況,大多數人的心率都處於這兩組數字的中間。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青島大學醫學院的張東峰教授解釋稱:「靜止心率與全因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間的聯繫,與心血管疾病的傳統風險因素無關,這表明靜止狀態下的心率能夠預測普通人群的死亡率。」
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並未輕易排除遺傳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帶來的影響,比如說社會經濟狀況和飲食等等。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建立在大量的
研究數據的基礎上,這些研究數據來自46個不同的研究,涉及到120萬人口。從長遠角度看,科學家們希望能研發出一種預測性的算法。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靜止心率能預測人類的壽命長短
責編 陳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