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造出超小型單電子電晶體 組件直徑1.5納米

2020-11-23 cnBeta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9日(北京時間)報導,由美國匹茲堡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製造出了一種核心組件直徑只有1.5納米的超小型單電子電晶體。

該裝置是製造下一代低功耗、高密度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理想的基本器件,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價值。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單電子電晶體是用一個或幾個電子就能記錄信號的電晶體,其尺度都處於納米級別。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電子元件的尺寸越來越小,由單電子電晶體組成的電路日益受到研究人員的青睞,其高靈敏度的特性和獨特的電氣性能使其成為未來隨機存儲器和高速處理器製造材料的有力競爭者。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種新型單電子電晶體的核心組件是一個直徑只有1.5納米的庫倫島,另外還有一兩個電子負責對信號進行記錄。負責該項研究的匹茲堡大學文理學院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傑裡米·利維稱,該電晶體未來可用於研製具有超密存儲功能的量子處理器。這種處理器將能輕鬆應對那些讓目前全世界所有的計算機同時工作數年也計算不完的複雜問題。同時因其中央的庫倫島可以被當作人工原子,該電晶體還可用來製造自然界原本並不存在的新型超導材料。

利維和其同事將這種超小型單電子電晶體命名為「SketchSET」。原因在於這項技術受到了一種名為蝕刻素描畫板(Etch A Sketch)的啟發,這種電晶體的製造原理也與其類似。在實驗中,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研究人員用一種極為尖銳的電導探針就能在鈦酸鍶晶體界面上用1.2納米厚的一層鋁酸鑭「蝕刻」出所需的電晶體。

據介紹,SketchSET是第一個完全由氧化物製成的單電子電晶體,並且其庫倫島內能容納兩個電子。經過庫倫島的電子數量可以是0、1或2,而不同數量的電子將決定其具有怎樣的導電性能。

利維表示,這種單電子電晶體對電荷極為敏感,且所使用的氧化物材料具有鐵電效應,該電晶體還可製成固態存儲器,即便沒有外部電源,該電晶體存儲器也不會丟失此前存儲的信息。此外,這種電晶體對壓力變化也極為敏感,根據這一特性可用其來製成納米尺度的高靈敏度壓力傳感設備。

1959年一個晶片上只能放一個電晶體,今天家用計算機微處理器上的電晶體數量已達11.7億,是半導體材料支撐起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下一代計算機如何發展?無論是基於單電子電晶體的量子計算機,還是基於蛋白質技術的生物計算機,我們還是要從新材料上找答案。當前已經有多種單電子電晶體研製出來,也許這些方案將來都派不上用場,然而每次實驗都會向成功邁進一步,最後開啟計算機新時代的新材料一定會在這些實驗中脫穎而出。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但由於其緊湊的尺寸,納米管計算組件可以與線路上的矽組件集成,從而提高速度並縮小晶片的尺寸。碳納米管也可以在較低溫度下被推入超導狀態,這可能使它們比矽更節能。接下來,為了將納米管限制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精準植入」,研究人員只需將大部分納米管蝕刻掉,只留下需要的地方。然後,他們在納米管頂部添加了可變的氧化物層。
  • 超小型納米探針:未來已來,不止人機互動和半機械人的飛躍
    研究人員已經攻克了製造可伸縮納米探針陣列的艱巨任務,這種陣列足夠小,可以記錄人類心臟細胞和初級神經元的內部工作。從細胞中讀取電子活動的能力是許多生物醫學程序的基礎,比如大腦活動圖譜和神經修復術。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薩裡高級技術研究所(ATI)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製造出一組用於細胞內記錄的超小型
  • 美研發石墨烯半導體量子點能實現單分子傳感器
    有一種「石墨烯半導體量子點(graphene quantum dots)」能實現單分子傳感器,也可能催生超小型電晶體或是利用半導體雷射器所進行的晶片上通訊;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日前即發表了該校進行這種技術研發的相關計劃。
  • 世界最小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新材料,將電晶體的製程從 14 納米縮減到了 1 納米,相關論文已在《科學》發表。這一研究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推翻了此前認為無法製作出小於 5 納米柵極的看法。但是,這仍然只是一種概念證明,距離切實可用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距離。
  • 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原標題: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電晶體是電子設備的基本元件,但其構造過程非常複雜,需要高溫且高度真空的條件。美韓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了一種新型製造方法,將液體納米晶體「墨水」按順序放置。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量子矩陣播印機製造晶片或大規模超小型集成電路的再思考
    量子矩陣播印機製造晶片或大規模超小型集成電路的再思考我提出量子矩陣播印機設想的依據。一、超小型粉末顆粒列印技術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技術。比如硒鼓列印技術,多色列印技術,還有四維列印技術,包括粉末冶金技術。這些技術都非常成熟,應用在晶片製造技術上完全可以實現。二、通過量子矩陣播印機可以把多種元件列印在一個集成電路上,使電子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超小型化。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構成電晶體的每個銦原子的直徑是167皮米(0.167納米),比目前的最小電路——IBM公司剛剛推出的7納米晶片(電晶體尺寸為7納米)要小42倍。人類髮絲厚度為10萬納米,大約是銦原子尺寸的60萬倍;紅血球直徑6000納米,是它的36000倍;甚至只有2.5納米寬的DNA鏈,大小也達到了銦原子的15倍。
  • 新納米電晶體展現強量子限制效應
    有望在單分子生物感測、集成電路縮微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碳納米電晶體,其性能大大超越現有的矽電晶體,它所通過的電量比電晶體高了1.9倍。科學家表示,碳納米管電晶體超越矽電晶體,這還是第一次。
  • 5納米有多牛?宏旺半導體分析5納米、7納米等製程究竟是指什麼?
    首先納米,是指一種長度單位,1納米就是10億分之一米,也叫毫微米。納米製程,習慣上,專指電子晶片中電晶體,極與極間距,電極本身寬度,從幾十納米到幾納米的長度距離,比如十納米製程,那麼電晶體本身電極最小處就是10納米。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很難想像 1 nm到底有多小?以人類的髮絲作對比,後者寬度僅為約 5 萬納米。)計算機技術界長時間都遵循著摩爾定律,為什麼現在人們開始懷疑它不能持續下去了呢?根據物理定律,5 nm被認為是傳統半導體柵極線寬的極限,這大約是當前市面上高端 20 納米柵極電晶體的 1/4 。而如果電晶體太小,分布太集中,就可能會產生量子隧穿效應,這將為晶片製造商帶來嚴峻挑戰。
  • 晶片七納米製程,是指電晶體之間的間距是七納米,還是電晶體的尺寸
    晶片的納米製程時,先來了解納米的含義,它就是一個長度單位,相當於假如一張紙的厚度是0.1毫米,要將這張紙的厚度切成10萬條線,也就相當於1納米。這個長度並不是電晶體的間距,而是電晶體內部電流從起點流向終點要經過一道閘門,而這個閘門的寬度就是晶片中所說的納米單位。電晶體的閘門是整個電路的開關,控制著電晶體的電流。工作都要靠它來完成。當在斷開的狀態下就是0,連接的時候就是1,而矽中的電荷是分為兩種,在N極時就是負電子在活動,在P極時就是正電子在活動。
  • 超小型電機,直徑只有5毫米,只需光碟機動
    5.5毫米直徑的微型電機轉子的照片,該轉子由特殊取向的聚合物薄膜製成,位於鉛筆尖上。由雷射束驅動和控制的直徑為5毫米的環可以旋轉並執行工作,例如通過旋轉安裝在同一軸上的另一個元件。旋轉在人類的文明中無處不在,但在自然界中非常罕見。儘管我們可以製造各種旋轉電機,但它們通常由許多元件組成,這使其難以小型化。但是,有一組材料可以構造小型、活動或行動裝置 - 液晶彈性體(liquid crystal elastomer,LCE)。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尺寸或已達摩爾定律極限
    砷化銦電晶體的中心是酞菁染料分子,其周圍環繞著12個帶正電的銦原子。  7月22日電 在一個砷化銦晶體上,12個帶正電的銦原子環繞著一個酞菁染料分子,這就是科學家最新研製的分子大小的電晶體。  新型電晶體是由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開發的。這一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物理》上的最新成果朝著量子計算邁出一大步。  構成電晶體的每個銦原子的直徑是167皮米(0.167納米),比目前的最小電路——IBM公司剛剛推出的7納米晶片(電晶體尺寸為7納米)要小42倍。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1個原子厚10個原子寬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英國研究人員研製世界上最小的電子電晶體,其厚度為1個原子,直徑10個原子。
  • DIY一個電晶體,你願意接受挑戰嗎?
    我在網絡上看到一些業餘愛好者自己動手做(DIY)電晶體,例如Neil Steiner與Jim等人。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自製電晶體來自一位懂半導體組件物理的工匠Jeri Ellsworth。她於2010年在家中打造了一座小型製造廠(或稱為fab),用自製晶片產一些簡單電路。